摘要: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行为造成的课堂效率低下问题,在翻转课堂、慕课等西方模式不能有效解决中国传统教学核心问题的现状下,探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设计。为“对分课堂”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中提供理论依据,推进高校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同时为高职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一条新的路径,有助于高职院校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从而推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化 隐性逃课 对分课堂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对分课堂”是我国独创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早由我国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张学新教授在2013年结合我国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创立了“对分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基于创造性学习的原则和渐进自主原则,从心理学原理出发,重构课堂教学过程为层次递进的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过程。之后,“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被众多学校应用到课程改革中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付慧和曹帅(2016)尝试运用“对分课堂”对大学英语写作进行应用。李艳花和姚宏(2016)使用“对分课堂”在《旅游市场学》中进行教学和反思。魏春梅(2016)采用“微课+对分”的形式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研究。王霞(2015)和周玲(2016)使用“对分课堂”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新的探索。刘明秋(2016)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徐亚萍(2016))在高职类心理健康课程中使用“对分课堂”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
2017 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简称“教育‘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有:“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核心,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课堂作为教师的主阵地,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索、改革与实践,以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化环境下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严重降低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由来已久,并不是信息技术的产物,而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大部分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甘愿做课堂的“隐者”,游离于课堂之外;老师在讲台上精神抖擞、热血沸腾,学生在座位上精神萎靡、沉默不语;学生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老师或痛心疾首一声怒吼或习以为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和老师仿若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确引发了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智慧教室互动黑板的使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微课、慕课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各种手机端在线课程平台令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这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手段并未明显改善当前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手机的智能化使得移动互联网“入侵”大学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玩游戏、看视频、聊天等现象屡禁不止,大学生正在或已经成为手机瘾君子,课堂上学生做笔记的沙沙声渐行渐远,经常出现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信息化环境下如何降低隐性逃课的不良影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根本性的难题。
翻转课堂和慕课被认为是全球近20年最重要的两个教改模式,西方新型教学模式改革虽然改革了传统教学,但并未解决中国传统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何平衡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差等特点,自主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强,如翻转课堂模式是在课前让学生先通过网络资源预习新课,找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参与互动,学生由于事前目标任务不明确,往往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课前预习效果普遍较差,因而在翻转课堂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对分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对分课堂”既不同于完全由老师主导的传统填鸭式课堂,也不同于主要由学生主导的新式自主课堂或翻转课堂,而是将课堂有机分给配老师和学生,由激发思考的引领式讲授、突出个性的内化吸收和回课式教学效果评价三個过程组成。激发思考的引领式讲授是“精讲—留白式”讲授,教师要聚焦于知识结构的重点和难点,精讲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知识框架的基本轮廓和理解、应用的大体路径,而细节需要学生在内化吸收中自主完成;突出个性的内化吸收指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结构的特点,自主选择知识内化吸收的方式,或采用实践训练任务进行知识验证和技能提升、或采用头脑风暴进行碰撞性讨论,可独立也可由小组协作完成重要知识技能的内化吸收及提升训练;回课式教学效果评价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循环、巩固和提升,教师每次授课前要对学生上节课重点知识技能的掌握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提交的作业效果,评价过程可由学生分组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也可选用小组优秀作业展示、小组代表演讲、小组知识对抗、创设情境表演等作业汇报方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记录累积每个学生每堂课的评价结果。通过回课可以督促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内化吸收,回课结合效果评价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有效组织学生互动,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措施。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与思路
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教师对新课的留白式精讲、学生的知识内化与技能提升、回课式的教学效果评价三部分为一个循环,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起点为上节课知识技能点的检测评价,终点为下节课知识技能点的检测评价,中间环节为教师的留白式精讲和学生知识内化技能提升,起点、中间环节和终点构成了一个闭环节设计,在通过上一个知识技能点的检测评价后再进入下一个知识技能点的学习,如此往复循环。教师通过优化课程整体设计、提练知识框架和重难点、精心设计每一项任务,使学生积级参与课堂活动、自主进行内化吸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杜绝隐性逃课现象,提高教学效果。
图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与思路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课前教学设计、课堂环节设计和课后内化提升。
1.课前教学设计。课前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是否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完成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资源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在课程整体设计部分,教师要进行课程定位与目标设计、内容选取与组织设计和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资源设计部分,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并准备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动画、案例以及训练题目等。教学方法设计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选择与所讲授知识点、技能点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与方法。
2.课堂环节设计。课堂环节的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主要包括教学效果评价(回课验收)、留白式精讲(新课)、知识内化技能提升(学生)三个阶段。教学效果评价阶段是对上节课所讲授知识点技能点的验收,主要通过小组作业展示、头脑风暴讨论发言、小组知识对抗、创设情境表演、小组演示或演讲等环节和方法来检测学生是否对上节课讲授的知识点技能点已掌握,也是学生知识内化、技能提升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对新课的关键知识和技能点进行留白式精讲。所谓留白式精讲就是不要把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倒给学生,尽量利用有限的时间讲解重点和难点,把自己最擅长的内容以最精彩的讲解展示给学生,可以是知识框架结构,也可以是主要知识点技能点,或是有趣的巩固训练任务,总之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果。学生对老师的讲解一旦失去兴趣,那么教师在讲台上的讲解也只能是应付公事,实际上是没有私毫效果的。因此教师要有选择地精讲,有重点地讲,精彩地讲,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提前备课。知识内化与技能提升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巩固训练,自主选择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的验证,对疑点进行辩证讨论,这个过程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不需当面解答或讲解。
图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3.课后内化提升。课后内化提升阶段主要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在这个阶段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或作业(这个任务或作业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而不是简单地抄写),查看相关教学资源及资料,自行确定作业汇报方式,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后反馈及延伸训练。在下一节课的开始由学生进行作业汇报,教师进行检测评价,而后便又进入了下一个学习周期的循环。
参考文献:
[1]戴红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探研.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31期.135-136
[2]李晓楠.对分课堂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年09期.41-42
[3]李奕華,洪为宝.“对分模式”在应用型高校的课堂实践——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池州学院学报,2018,32(5):140-142.
课题项目: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年度科研课题(一般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高职学生隐形逃课行为的调查》(课题编号:ZJXH2019228,主持人:周志红)。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