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死的对话

2020-04-14 04:48张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山茶戴望舒茶花

张颍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是戴望舒晚年的作品,1948年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2018年出版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共收入了十首中国新诗,《萧红墓畔口占》收入九年级下册第一单。1942年1月22日,年仅31岁的萧红病逝于香港,安葬于香港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本首诗就是戴望舒在一次去萧红墓凭吊后有感而发之作。诗作第一稿发表于1944年9月10日,题为《墓边口占》。

“口占”是指出口即成,《萧红墓畔口占》这首短诗只有四行,看似平淡,却表达了诗人对挚友萧红的强烈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简短平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绵长真挚的情感和沉重的哀痛。这首悼亡诗并未浓墨重彩地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诗人用平实质朴的谈话风格一样的叙述语言表达内心情感,读来具有特别亲切的艺术感染力。

戴望舒是一位怀着时代的忧郁而又敏感的诗人,萧红虽是小说家,本质上却是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1]。随着这两位诗人在文协活动、文字和私交上交往的加深,彼此也就有了更多的精神共鸣。他们以纸笔为武器,宣传抗日救国。戴望舒说过:“萧红逝世的情况是很悲惨的。在日军统治下埋葬一个死者也是不容易的。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張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了一辆板车,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2]该诗在初次发表时,第二句“放”前有一“偷”字,这个“偷”显示出戴望舒凭吊萧红时境遇的险恶。自香港沦陷后到第一次凭吊萧红墓的一年时间内,戴望舒经历了严峻的生活磨难。诗人被捕出狱后,就一直生活于日寇的监视之下,人身极度不自由,这时的香港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牢笼。[3]“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去凭吊一个昔日的友人,戴望舒默默将苦难与愤懑内化为激励自己在黑暗中前行的勇气。这时,诗人带着一种庄严、一种凝重来探望萧红。“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既生动地反映出诗人痛失友人后的感受,也隐喻了诗人的处境。这时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在日寇铁蹄之下,诗人与逝者于黑夜中寂寞地等待着黎明的到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与上一句构成了一段生者与逝者的无言对话,其中融入了相当深刻的生命感悟。社会现实如此黑暗残酷,“我”这个生者生活在无尽的黑夜之中,而“你”已经逃离了这个乱世。潮涨潮落,“你”现在可以悠闲地躺在海边,静静地听着海浪的低语。这一句诗,道出诗人对萧红逝去的沉痛惋惜,又有作者对朋友超离现实折磨的几分羡慕;同时也道出了诗人对生与死的一种深刻的体悟:即使阴阳相隔,朋友间的情谊仍然可以永生。这是两个主体之间在诗性空间的对话与交流,诗的意境悠远,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4]。

戴望舒诗歌受现代主义象征艺术的影响,常常借意象象征性表现内在的情感体验。诗的第二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中“山茶花”的意象经常在古诗词中出现,有高洁、淳朴、坚韧之意。诗人或歌咏茶花,或借茶花来抒发情感、表现人格,比如清代刘灏的《山茶》中写道:“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冰雪纷纭真性在,根株老大众园稀。”把茶花比为松柏的陆游写道:“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同样是歌咏茶花的高洁,本诗中“红山茶”这一意象的运用,显然有较丰富的象征意义。萧红爱花,戴望舒用红色的山茶花来寄托诗人对萧红的哀思,这火红的山茶恰是萧红热烈、灿烂一生的隐喻,表达了作者对萧红高贵品格的赞美。惟有“红山茶”意象最能契合萧红不甘寂寞、坚毅不屈英姿和热烈奔放的诗人情怀。同时“红山茶”,礼赞生命之花热烈绽放,也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呈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戴望舒前期诗歌注重新诗的韵律节奏和音乐美,最具代表性的为《雨巷》。但后来,戴望舒认为僵化的韵律束缚了诗歌内在情绪的表达,主张诗的内在情绪和外在形式的统一,追求新诗的散文美,主张用自由的形式配合诗歌情绪的书写。与前期的《雨巷》整齐而有节奏韵律的格式不同,从诗的形式上,《萧红墓畔口占》摆脱了外在韵律的束缚,采用了散文化的叙事语言和形式,借诗情的抑扬顿挫,呈现内在情绪节奏。虽然这首诗歌没有外在韵律,但内在结构上却有着巧妙的对称与平衡。从日本监狱中出来不久的戴望舒,不顾病痛,艰难“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去看望已逝的挚友,六小时的行程既指路途遥远,也指时间之长,而且这不是轻松愉悦的六小时,是诗人感到百般寂寞的六小时。所以,在这种时间、空间的“长”中包含着一种心理的“沉重”。而下一句写诗“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不是“墓畔”而是“头边”,彷佛萧红并未逝去而只是睡着了,诗人情绪得到调适,沉重的心情得以缓解,告慰友人后的心理变得略显轻松。这两句诗暗含着长与短、重与轻的巧妙对比。“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诗人仍旧生活在黑暗之中,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而相对应的是逝者却早已摆脱人世困境,悠闲地静听海浪低语。前两句的“动”与后两句“等待”“卧听”的“静”构成对比。长与短、重与轻、生与死、动与静、寂寞与安逸,诗作在对比中形成情感起伏的节奏,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变化,它们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5]这首诗虽然形式上是散文化的,却暗含着内在的韵律感。诗歌虽然每一行字数不等,但是每一行都为四个音节,音节错落变化,读来自然、亲切、和谐,具有生动的口语节奏特点,富有独特的音乐美。

注释:

[1]茅盾.呼兰河传·序[M].哈尔滨出版社,1991:705.

[2]杜宣.忆望舒.飞絮·浪花·岁月.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77.

[3]郑择魁,王文彬.戴望舒评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166.

[4]何希凡.穿越生死之门的诗心互照——读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J].名作欣赏,2007(03):120-123.

[5]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J].读书,2001(12):43-48.

猜你喜欢
山茶戴望舒茶花
我眼中的茶花
茶花
萧红墓畔口占
山茶
在天晴了的时候
有一只小狗喜欢“汪汪”叫
烦忧
烦扰
茶花泉探景
一片痴心付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