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巨灾再保险研究综述

2020-04-14 04:56宋宇宁
时代金融 2020年8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

宋宇宁

摘要:农业巨灾再保险作为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工具,能很好地弥补传统农业保险体系无法有效分散风险的问题,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增加保险公司提高管理决策渠道。通过系统归纳和总结农业巨灾再保险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同当前存在供求失衡的情况,并应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多层风险分散体系,巨灾再保险定价的研究成果丰富,但结合农业风险特征的相关研究目前较少,无法满足我国当前农业风险分散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巨灾再保险  供求分析  体系构建  定价方法

一、引言

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影响农业生产,随着气候变化,巨灾发生频率增加,给区域内农业带来巨大威胁,传统的农业保险无法有效的分散巨灾风险,高昂的赔付金额给保险公司带来破产隐患,再保险作为一种能在全国乃至全球有效分散风险的方法,在巨灾和农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二、农业巨灾再保险的供求失衡研究

(一)农业巨灾风险的特殊性提出再保险需求

张祖荣(2013)认为农业保险风险具有特殊性,表现在风险单位与保险单位具有非一致性;风险发生具有广泛的伴生性;风险具有弱可保性。康晗彬,邢天才(2014)认为巨灾具有发生频率低、损失程度大、风险个体之间不独立等典型特征,其给保险公司带来极大风险,可能会超过私营公司的承受能力。Miranda和Glauber(1997)、袁祥州,朱满德(2015)认为农业风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内生性,巨灾风险易带来潜在的大规模损失,这使得单纯依靠商业保险机制来分散农业风险难以成功。

(二)传统农业风险分散方式失灵推动农业巨灾再保险供给

依赖政府灾后救援的方式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康晗彬,邢天才(2014)指出,我国对巨灾风险的损失补偿主要由国家财政承担,巨灾损失可能会超出政府的救济和支持能力,影响财政收支平衡,带来巨大负担,不适应巨灾防御的需求。田玲,姚鹏(2013)认为扩大巨灾再保险规模,能够有效的减轻重财政对特大自然灾害的災后救助负担。陆勤(2014)认为灾前融资比灾后融资更为有效,从传统的灾后筹集有限资金的赈灾方法转向灾前积累资金和渠道的方法具有重大价值。

当前农业保险体系无法有效分散风险。赵山(2007)认为保险条件不充足,保费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是造成巨灾和农业风险成为不可保风险的主要原因。杨汭华,孙婧(2014)认为农业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弱,原保险经营主体的风险责任高度聚集,而风险分散的主渠道建设没有实现同步发展,农业保险存在“业务量的扩张与赔付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何小伟,王克(2013)认为我国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风险分散的工具应用不合理,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成为主要工具,农业巨灾再保险运用较少。Mason et al(2003)通过对美国的联邦风险管理局向玉米、小麦、大豆等三种农作物提供农业再保险之后的净收益概率密度函数进行了估测和模拟后,指出虽然美国标准再保险协议能有效地降低农业保险公司的风险,但保险公司自留部分的风险依然很大。

三、农业巨灾再保险体系构建研究

(一)农业巨灾再保险体系构建具备积极意义

王新槐,顾孟迪(2018)认为随着投保标的价值的不断提升,保险公司收取更多的保费的同时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再保险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分散风险。Duncan(2000)将巨灾风险和再保险结合,分析农业再保险供给的必要性,运用代数模型测证明在巨灾风险存在的情况下,提供农业再保险会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均衡,以及提供财政补贴能够提高农业再保险效率。李有祥,张国威(2004)、彭春凝,杨玲(2013)认为建立中国农业再保险体系能够改善我国农业保险窘况,探讨了实施农业再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二)农业巨灾再保险体系构建方式研究

龙文军,万开亮,李向敏(2007)、丁爱华(2008)、周桦(2008)站在农业再保险人供给角度,具体分析了政府给与农业再保险的补贴,能减少稳定粮食价格波动的补贴支出,取代农业救灾的灾后支出,应由国家指定专门再保险机构承担农业再保险,并进行长期的政策支持,建立自上而下的、以政策性再保险补贴体系为中心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何小伟,王克(2013)通过比较三种分散方式,认为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比商业再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可行性高。在体系运行中,吕晓英,李先德(2010)认为原保险公司直接与农业再保险公司开展业务,既能实现原保险公司持续经营,又有利于提高政府资金效率。康晗彬,邢天才(2014)认为我国政府应设立巨灾保险基金、发行巨灾债券等证券化手段,对再保险公司承担的这类巨灾风险提供最终保障。Trottier等(2015)通过建立模型将巨灾再保险和巨灾债券组合优化,得出了分散保险公司巨灾风险的优化模式。

四、农业巨灾再保险定价研究

(一)影响农业巨灾再保险定价水平的因素研究

康晗彬,邢天才(2014)认为由于巨灾风险的难以预测以及巨灾保险产品的流动性较差,巨灾风险产品存在触发点、保费确定困难等的定价问题。何小伟,王克(2013)认为由于单产数据空间加总误差的存在,在应用省级数据计算保险公司赔付时,必须对保险条款中免赔率30%的要求进行调整。王克,张峭(2013)利用不同方法对东北三省主要作物风险进行评估后,认为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低估比例不同,省级数据低估风险一般都在3~4倍以上。康晗彬,邢天才(2014)认为考虑巨灾再保险合同时,必须考虑违约风险,违约风险将减少原保险公司的预期现金流入和降低巨灾再保险合同的价值,减小违约风险能够提高再保险人的偿付能力。

(二)农业巨灾再保险定价方法研究

采用决策论方法进行巨灾再保险定价,是最早用于巨灾再保险定价的方法。Simon(1972)建立了简单实用的巨灾再保险定价数学模型,模型原理是期望损失额等于期望纯保费,假设索赔发生次数服从参数为m的泊松分布。Pressacco(1979)将或有赔付的内生变量设置为地区内的自然灾害概率,运用Borch模型来检验再保险市场在修正整体市场均衡价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基于现金流法的再保险定价的代表学者是Herfiirth。基于损失风险的再保险定价由Dmitry(1997)提出,通过采用损失分布拟合并运用连续损失离散化处理方法给出不同赔付层的再保险定价。Anderson和Dong(1998)首次考虑恢复原状规定给再保险定价带来的影响,使用巨灾模型与恢复原状规定进行巨灾再保险定价。Major(2004)提出了在线形加权组合和非线形参数(例如自留额和限额)条件下的实用推导方法,对现有的巨灾模拟模型理论公式做出有益的补充。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及其延伸的动态财务分析法(DFA)进行巨灾再保险定价。Clark(1986)在对巨灾风险暴露的研究模型进行分析归纳时发现,期望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估计风险暴露程度效果差,并首次运用蒙特卡罗模拟估计巨灾损失的概率分布并将其用于管理的决策与计划。康晗彬,邢天才(2014)从再保险人角度引入資产-负债-利率动态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中国巨灾再保险偿付规模与公平定价费率的敏感度进行了研究。Schwartz和Esboldt(1998)将巨灾模型与财务决策相联系,运用动态财务分析法进行巨灾模拟,为再保险购买者选择再保险及购买额度提供建议。Burkett等(2001)分析了运用DFA模型和随机过程能提高再保险及资产分配决策效率,同时能够给保险行业、保单持有人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农业巨灾损失特征应用于巨灾再保险的定价研究。Philippe(2000)指出,金融领域最关心极端风险,不能简单的去掉这些极端事件的影响。Mandelbort(1963)指出,高额的金融资产收益率是非正态的,是“厚尾”的。欧阳资生,龚曙明(2005)在Mandelbort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传统的方差—协方差方法、历史模拟方法、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在估计金融资产收益率的VaR值时的低效。Beirlant,Joossens和Segers(2004)经论证和模拟,表明可以使用广义Pareto分布模拟大宗理赔案。解强(2010)认为因为巨灾风险具有明显的厚尾特征,所以利用极值理论对尾部进行拟合更为合理。Ekheden和Hssjer(2014)为了估计每一次巨灾费用的分布情况,使用了极值理论中的POT模型进行拟合,对巨灾再保险合同中的超损失保费进行定价和敏感度分析。Leppisaari(2016)在Ekheden和Hssjer的研究基础上,使用极值理论和更一般性的泊松点过程对芬兰的巨灾死亡人数进行建模,并运用模拟方法计算了巨灾再保险的价格。巢文,邹辉文(2017)表示有学者利用极值理论给出了解决非寿险精算中巨额损失保费厘定问题的新方法,在复合泊松分布的框架下讨论了险位超额再保险的纯保费计算问题;有学者运用极值理论对极端值建模并基于分层定价的思想,在不同的起赔点下对再保险超额损失部分的定价进行了探讨。杨汭华,孙婧(2018)认为近年来,极值统计技术(EVT)在气象、水文、地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步运用于金融、保险等领域的研究,在评估极端事件分布、处理背离分布均值的统计数据方面显示了明显的优势。

(三)不同灾害类型的巨灾再保险定价研究。

Bellenbaum(1995)从环境风险角度对的再保险进行定价研究并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Christensen(2000)提供了一种解决地震保险产品定价过分依赖于地震保险索赔报告的方法,拓展了此类保险产品的定价模型。邬亲敏等(2004)结合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和我国地震危险性,提出了地震损失风险评估概率模型,并给出了建筑物地震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的计算方法。刘如山等(2006)引入了美国单体结构损失相关系数,解释地震保险中风险的高聚合性质,为我国地震保险业中的赔付和费率厘定提供依据。刘晶菁(2008)对我国洪水再保险进行定价研究,采用风险厘定法划分洪水灾害风险,结合DFA方法对超赔层和责任限额进行分析。黄英君等(2016)运用非寿险精算原理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中国洪水巨灾风险进行了定价研究。由于单一保险标的巨灾再保险难以满足交易需求,Woo(2004)、Reshetar(2008)、李永(2013)开始研究多保险标的的巨灾再保险定价。

五、研究评述

通过以上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农业风险管理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学者关注,在保险业务中,由于再保险在规避和分散风险方面的有效性,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方面的探索成为研究热点。

农业保险风险不同于传统保险风险,需要农业巨灾再保险进行分散,只依赖政府财政兜底和直接保险保障的传统风险分散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农业巨灾保险当前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农业巨灾再保险风险分散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多种农业再保险的构建方式被提出,多数研究者认为以政策性再保险补贴体系为核心,辅助以商业保险、风险证券化的多层风险转移分散机制比较适合我国当前国情,政府应将重点从灾后筹资转向灾前融资预防。

进行农业巨灾再保险定价时,存在各类影响因素,如可保性的条件设定,灾害数据的适用性,被低估风险的影响,违约风险的存在等,都会影响定价的准确性。巨灾再保险的定价方法不断在发展,从决策论、现金流法、损失风险法到蒙特卡罗方法及其延伸的动态财务分析法(DFA),再保险定价模型在不断改进,并结合农业巨灾风险的损失特征,提出适用于高额资产和极端风险的极值理论,对尾部拟合更合理,提高了农业巨灾再保险的拟合准确性,实现方法创新,扩充了定价理论,并从环境风险角度入手,对地震、洪水等多种灾害类型的巨灾再保险进行定价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学者对巨灾再保险定价问题的精算研究较为成熟,但结合农业风险特征的相关研究目前较少,无法满足我国当前农业风险分散的迫切需求,需要进一步大结合实际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Anderson R.R.,Dong W. Pricing Catastrophe Reinsurance with Reinstatement  Provisions Using a Catastrophe Model[A].Casual Actuarial Society Forum,Including the  DFA Call Papers[C],Summer 1998.

[2]Beirlant,J.,Joossens,E. and Segers,J,Generalized Pareto fit to the society of actuarieslarge claims database[J]. North American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2004 ,8(2):108-111.

[3]Bellenbaum R. Reinsurance of Environmental Risk Pricing and Risk Assessment[J].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1995,(76):393-401.

[4]Christensen c Schmidli-H.. Pricing catastrophe insurance products based on actually reported pricing catastrophe insurance products based on actually reported claims[J]. Insurance Mathematics & Economics,2000,27(2):189-200.

[5]Dmitry E Papush . A Simulation Approach in Excess Reinsurance Pricing ,CAS Reinsurance Call Papers,1997.

[6]Duncan J and Myers R.J.Crop Insurance Under Catastrophic Risk[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82 (4):842-855.

[7]Ekheden E Hssjero O. Pricing Catastrophe Risk in Life Reinsurance[J]. Scandinavia Acturial Journal,2014,(4).

[8]Flavio Pressacco. Value and prices in a reinsurance market[J]. Astin Bulletin,1979,4:263-273.

[9]John C Burkett,Thomas S McIntyre,Stephen M Sonlin. DFA insurance company case study,Part I:Reinsurance and asset allocation[M]. Casualty Actuarial Forum(Spring 2001). Landover,Maryland:ColortonePress,2001:59-98.

[10]Karen M Clark. A formal approach to catastroph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M]. Proceedings of Casu-alty Actuarial Society. Landover,Maryland:Colortone Press,1986:69-92.

[11]Leroy Simon. Actuarial Applications in Catastrophe Reinsurance[M]. Proceedings of Casualty Actuarial Society. Landover,Maryland:Colortone Press,1972:196-202.

[12]Major J-A. Gradients of risk measures: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catastrophe risk management and reinsurance pricing [J]. Casualty Actuarial Society Forum,2004,(4):45-46.

[13]Mandelbrot B. The varietion of certain speculation prices[J]. J. of Business,1963.

[14]Mason C,Hayes D.J and Lence S.H.,Systemic Risk in U.S. Crop Reinsurance Programs[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03,63(1):23-40.

[15]Matias Leppisaari.. Modeling Catastrophe Deaths Using EVT with a Microsimulation Approach to Reinsurance Pricing[J]. Scandinavia Acturial Journal,2016,(2).

[16]Miranda M.-J.-and-J.-W.-Glauber. Systemic Risk,Reinsurance,and the Failure of Crop Insurance Market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79(1):206-215.

[17]Nathan A. Schwartz,Laura A. Esboldt. “Evaluating Catastrophe Risk Transfer Alternatives Through Dynamic Financial Analysis”. http://www.casact.org/pubs/forum/01sforum/01sf153.pdf,1998.

[18]Philippe j b Potter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 2000.

[19]Reshetar G. Pricing of Multiple-Event Coupon Paying CAT Bond[R]. 2008.

[20]Trottier D A Lai V S.. Reinsurance or CAT Bond? How to Optimally Combine Both[C]World Risk and Insurance Economics Congress(WRIEC). 2015.

[21]Woo G.. A Catastrophe Bond Niche:Multiple Event Risk[R].2004.

[22]巢文,邹辉文. 基于Copula-EVT模型的巨灾再保险定价[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5):50-56.

[23]丁爱华. 国内外农业再保险中政府行为的比较[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5):91-94.

[24]何小偉,王克. 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财政支持依据及路径选择——以吉林、安徽、四川三省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13,34(10):36-40,110-111.

[25]黄英君,李江艳,韩经纬. 基于 Monte Carlo模拟的巨灾风险债券定价研究[J]. 预测,2016,(2).

[26]解强. POT模型在巨灾损失预测中的应用——基于MCMC方法的估计[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2):84-87.

[27]康晗彬,邢天才. 基于损失分布的巨灾再保险偿付规模与定价研究[J]. 预测,2014,33(6):71-75.

[28]李永,胡帅,范蓓. 随机利率下跨期多事件触发巨灾债券定价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13,21(5):8-14.

[29]李有祥,张国威. 论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框架的构建[J]. 金融研究,2004,(7):106-111.

[30]刘晶菁. 我国洪水再保险的定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大学,2008.

[31]刘如山,王自法,朱敏. 地震保险中经济损失和赔付问题的研究[J]. 地震学报,2006,(2):197-205,221.

[32]龙文军,万开亮,李向敏. 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建设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7,(6):56-59,111.

[33]陆勤. 巨灾风险指数保险[J]. 中国金融,2014,(5):51-52.

[34]吕晓英,李先德.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拟的政策性农业再保险运作方式比较[J]. 开发研究,2010,(5):53-57.

[35]欧阳资生,龚曙明. 广义帕累托分布模型:风险管理的工具[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5):88-92.

[36]彭春凝,杨玲. 论我国农业再保险的法律制度完善[J]. 理论与改革,2013,(1):181-183.

[37]孙婧,杨汭华. VAR和CTE风险度量准则下农作物成数再保险的最优分保精算研究——兼对“封顶赔付”的思考[J]. 农业技术经济,2014,(6):54-63.

[38]田玲,姚鹏. 我国巨灾保险基金规模研究——以地震风险为例[J]. 保险研究,2013,(4):13-21.

[39]王克,张峭. 基于数据融合的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新方法[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5):1054-1060.

[40]王新槐,顾孟迪. VaR下拥有两类业务的最优再保险投资策略[J]. 系统管理学报,2018,27(2):230-234.

[41]邬亲敏,冯启民,莫善军. 建筑物地震损失风险与保险费用的确定方法[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1):180-185.

[42]杨汭华,孙婧. 农业保险大灾阈值点及风险分层测算[J]. 统计与决策,2018,34(15):28-32.

[43]袁祥州,朱满德. 美国联邦农业再保险体系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J]. 农村经济,2015,(2):124-129.

[44]张世英,再保险定价的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1.

[45]张祖荣. 农业保险的保费分解与政府财政补贴方式选择[J]. 财经科学,2013,(5):18-25.

[46]赵山. 以再保险为核心的巨灾和农业保险体系研究[J]. 保险研究,2007,(12):50-54.

[47]周桦. 基于再保险补贴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探讨[J]. 保险研究,2008,(3):49-51.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
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