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概念入手,在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就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希望本文能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梁雪(1983-),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中共黑河市爱辉区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2-0058-02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辉煌璀璨的传统文化,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因此,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努力走出一条文化强国之路。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一)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概念为: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器物文化,如历史文物;制度文化,也就是社会制度;观念文化,如史学、文学、医学、农学等。其中,观念文化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是文化最为核心的内容。
传统文化是区别于现代文化、近代文化而言的,“传统”二字的意思是指经过历史构建、传承而生成的具有某些特定性质的人文风俗、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在相应的阶段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历史性以及稳定性等特点。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化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创造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涵盖了爱国主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支撑着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央。
(二)文化自信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共产党员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自信。”同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加宽泛、基础和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能够对国民思想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并且深远地影响到国民行为模式的构建。文化自信为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奠定了智慧、精神和道义的基础。
民众的生活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民众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精神的内在动力。文化的外延和内涵从多个方面对民众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影响,就其本质而言,文化自信就是为社会发展凝聚向心力,创造符合社会全面发展所需的核心价值。不仅如此,文化自信还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身行为方式、文化思维的认同,因此,只有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够进一步强化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向心力,并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文化瑰宝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堪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一块瑰宝,其出现时间早、文化成就高,是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为数不多的传承至今仍没有消失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没有特别准确的文字记载,只能通过流传后世的一些古典文献中描述的古怪离奇的神话故事窥探一二,实际上,中国古代传说就是远古社会居民经由想象、推理而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主观释义,虽然这些神话故事变化多端、光怪陆离,但仍然未脱离现实生活,在这些神话故事中依旧能够发现“人”的影子,在某种程度上,对生命、人类的感怀,是贯穿于诸多神话故事的逻辑主线。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虽然经历了多个时代变迁和朝代更迭的严峻考验,但却能够求同存异、包罗万象,在无数次的文化碰撞和文化融合中,一度开创了人类文化辉煌的巅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这些都令广大中华儿女倍感自信和自豪。
(二)价值导向
文化会对人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东方独有的文化基因,更是深刻影响着华夏儿女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目前,国內已有很多学术专家借助易懂通俗的语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了阐述,从多个维度详细剖析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微妙精深、渊博贯通、包罗万象,很难从一个维度就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解释清楚。如此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民众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凝聚起中华儿女更为深厚的品格、意志和追求,并不断演变成文化自信最为深远的精神标志。
三、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一)健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一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的内容浅显易懂,即便是小学生也能一目了然,而有的内容则艰深晦涩,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因此,要结合传统文化内容深度的不同,将其分层次地融入到各阶段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打造分层有序、因人制宜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确保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接触到与其学龄相匹配的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二是构建优秀师资队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能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较为深入详尽的解释,对其精髓进行透彻的讲解。学校要积极鼓励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加入到传统文化教育的行列之中,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应有之力。
(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找寻现实的着力点,确定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衔接点,不仅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有机结合,更要将其与时代问题进行很好的对接,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具体地说,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探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载体,比如:在社会生活方面,可以挖掘社会传统风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形成现代气息与传统底蕴并存兼容的新型生活方式。在道德教育方面,对传统的文化道德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挖掘,如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家规家训、文化礼仪中所包含的一些价值理念对当前的道德规范建设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社会中被大家所推崇的“修身为本”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能够给现代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在政治文明方面,传统政治伦理中特别强调“以民为本”“勤政爱民”等价值观,并且先后涌现出很多秉公办事、勤政执法的杰出人物,这些文化资源如果用于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建设,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三)拓宽传统文化传播途径
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敢于写意、勇于创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写意创新上,不应当墨守成规,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道路上,而应当积极努力地寻求一种全新的表述形式,不断促使民众以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传统文化,逐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创新”并不意味着“扭曲”,而是通过具有强烈现代意蕴的表达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意义。二是敢于借助大量现代化的先进传播方式。目前,民众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特别是移动通信网络被应用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另外,杂志报刊、微信、微博等多种传播方式构成了多元化信息发布传播平台,依托这些现代化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将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民众随时随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效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同时有助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坚定民众的文化自信。
(四)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在几千年历史沿革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核。需要将这些风格、内核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有效解决古为今用的问题,使置于現代社会语境中的传统文化具备旺盛的生命力,有效实现创新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变。同时,应多动脑筋、下功夫、想办法,不能总是拘泥于传统,而应打破陈规,取得创新和突破。
总而言之,文化不仅可以推动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前行,还能激发个人内心无穷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宽广的智慧、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应当通过健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家荣.从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四大特征看文化自信[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2).
[2]刘开琼.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坚定文化自信的模式探索[J].图书情报,2018(11).
[3]唐祥金.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及文化自信[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4]廖德泉,廖晨星.中华传统文化绽放美丽花朵——长沙市第一中学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纪实[J].湖南教育(D版),2017(3).
[5]韩松.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坚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
[6]陈中华.啖传统文化之一粟,添文化自信之一痕——《道德与法治》之“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浅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8(22).
[7]王玫.弘扬传统节俗增强文化自信——南京图书馆“我们的节日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8(12).
[8]何伟.电视节目如何创新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浅析《国乐大典》的传承和创新[J].中国广播影视,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