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匠心筑造中国梦。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各业有工匠。人们不禁要问, “工匠”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工匠”在张秉贵 “一团火”的爱岗敬业中;在李素丽三尺票台的亲切问候中;在任素永长安街指挥交通的背影中……他们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灵魂和脊梁。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个普通却又特殊的行业,普通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守护在我们身边,特殊是因为他们经常忍受着常人不能承受的坚忍辛劳,可能 “天天有流血、时时有牺牲”,他们,就是人民警察。近年来,北京市民切身感受到,社会治安越来越好,警察越来越管事,出警速度更快,发案越来越少。这些,都源自人民警察的付出。通州区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记者走进副中心公安民警队伍之中,追寻他们为民服务的初心,挖掘副中心公安队伍的工匠精神,记录副中心民警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故事。
“什么是人生价值?是发挥自己的作用,影响更多的人。我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怎么体现价值呢?就是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随着首都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发展,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已成为北京市旅游、文化窗口,而紧邻大运河的城市绿心公园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这两处景点都在通州分局张家湾派出所民警赵志明的工作辖区内。2017年2月转岗成为社区民警后,他每天行走不低于20公里。为这2000多亩的土地,赵志明绘制了百余份地形图,标注每处建筑、每户人家。
赵志明
辖区面积大、游客多,要干好社区警务工作并不容易。特别是公园停车处周边为城乡接合部,治安环境复杂,砸车盗窃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赵志明拿出了一套方法——他梳理砸车盗窃警情,总结出高发案时段、点位等规律,在强化防控措施的同时,协调公园管理处在重点区域安装喇叭,利用语音广播提示游客,提高防范意识。
在游园高峰期,对游客停在公园门外的车辆,赵志明都要反复巡视,遇到车内有遗留物的,会及时联系车主让其尽快取走财物。为彻底解决大运河森林公园周边治安隐患,赵志明组建了青年突击队及20人的网格员队伍,24小时开展巡逻防范,确保 “白天有人巡、夜里有人看”,对不法分子形成威慑。
由于工作性质,赵志明没有双休日,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家人。每到周末,父母便带着孩子到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玩耍。在他看来,执勤时有家人在公园,就解决了假期陪伴孩子老人的问题。
去年,赵志明被任命为梁各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由于片区面积大,面临多项建设改造工程,实现社区化管理任务艰巨。在棚改工地,瓦砾遍地,每次巡访后赵志明是晴天一身尘土,雨天一身泥,常被同事称为 “泥猴队长”。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依然乐此不疲地去 “打卡”。
赵志明发挥社区民警兼职副书记双重身份的职能,组织协调社区群防群治力量,在原有保安员基础上,发动群众、楼门长开展联合巡逻工作。同时,沟通村委会、物业、市政等部门,全面换装、检修单元门门禁,改变原有防盗单元门形同虚设的现状,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
作为社区民警,调解群众纠纷是必不可少的任务。辖区的高女士因房产纠纷多次报警求助。赵志明入户走访时,高女士情绪激动,无法正常沟通。他耐心安抚,待对方情绪平稳,再仔细听取事件的缘由和她的委屈。随着深入了解高女士家的情况,赵志明开始向多家单位核实,自己一字一句研读 《继承法》 《合同法》等法律政策文件,查找类似纠纷案例的解决途径,并经常前往高女士家中疏导情绪。半个月后,高女士终于解开心结,表示愿意冷静和平地解决问题。此后,她到派出所送去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 “人民警察,一心为民”。
回忆当时的情景,赵志明说,化解矛盾的根本就是帮群众想办法,以诚相待,群众的心结解开了,矛盾自然就化解了。
赵志明的家在通州农村,父母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初中时,他所在的学校开展党员 “送春风”活动,赵志明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班主任选他作为帮扶对象。这件事使他埋下了党性的根,高中时候就入了党。为这事,父亲激动了一个晚上,儿子是家里第一个党员,是骄傲。从那时起,赵志明有了自身定位和价值追求。刚来的民警处置经验不足,赵志明就同他们一起出警;辖区群众困难得不到解决,他就查阅法条、咨询相关部门,协助解决。
从2011年加入公安队伍到现在,9年来,赵志明默默守护着辖区平安,始终不忘回报社会的初心。
“志愿活动和警察工作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人民服务。 ‘雷锋精神’就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愿做‘雷锋精神’的传播者。”
于文静
通州分局白庙北检查站有 “首都东大门”之称,这里的民警们一天要检查5000余辆车、6000余人次,除了对进京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外,还要详细登记人员、车辆的信息,以及出发地、目的地等。这是通州分局白庙北检查站政委于文静和同事们每天的 “必修课”。从春节前夕至今,他们始终战在疫情防控一线。
今年42岁的于文静曾是一名军人,2007年从部队转业到通州分局,成为一名人民警察。2015年,她被任命为通州公安分局白庙北治安检查站政委。在此期间,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光荣称号。于文静在岗位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源于家庭对她的 “大爱”熏陶。
于文静的家乡在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她的姥姥淳朴善良,在古稀之年,还陆续收养了4名弃婴。于文静小时候,一家人的收入就靠姥姥卖花维持,再加上要抚养这么多孩子,生活捉襟见肘。高考时,于文静报考了军校,原因是 “军校管吃、住、穿”。在军校就读期间,她总是悄悄攒下津贴,给妹妹们买衣服、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
2003年,姥姥去世了,于文静承担起照顾4个妹妹的责任。她相亲十几次,每次见面她都把自己的情况如实告诉对方,坦承她还有4个妹妹需要照顾,这个条件几乎把相亲对象都吓跑了,直到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对方被她的善良所感动,愿意与她共同承担这份重任。很快,因为带着4个妹妹嫁人,于文静的故事开始被人们所熟知。
2007年,于文静从部队转业到通州公安分局。几个妹妹也陆陆续续地毕业了,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姥姥生前的教诲,慈悲、仁爱的信念在姐妹们心里埋下了种子。姐妹5个组成了于文静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随后,于文静单位同事纷纷加入,团队不断扩大。后来,于文静又成立了以通州分局民警为主的 “运河金盾志愿服务队”,关爱并帮助老人、残疾人和心智障碍儿童。
在志愿服务中,于文静留心到一个重点群体——心智障碍家庭。这样的家庭,精神上的重压常常让父母处于崩溃的边缘,害怕自己走后孩子无法生存下去,有人甚至萌生了 “干脆带着孩子一起走”的想法。这些家庭也是公益组织和爱心志愿者们援助的主要对象。“其实志愿服务可以让人们暂时忘却苦难,振作起来。那种帮助别人,收获尊重与掌声的成就感可以让陷入绝境的人重新树立生活的勇气。”于文静将心智障碍家庭组织起来,成立了运河星志愿服务队。她们每天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由几位妈妈集中看管照顾,其他人参加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
刚开始的时候,这项工作进行得极其艰难。因为这些心智障碍孩子的家庭长期处于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他们极度不自信,于文静动员了半天,大家虽然口头上响应,但真到做事的时候,就开始打退堂鼓了。于文静跑前跑后,搭建平台、联系合作、策划活动、传授技能和经验……慢慢地,大家发现跟着她参加活动还挺有意思,别人投来的目光也很温暖……于是这些困境家庭的积极性慢慢被带动起来。他们逐渐从自己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来,重新融入社会,认可自我价值,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当说到志愿活动和她本职工作关系时,于文静答道: “志愿活动和警察工作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人民服务。 ‘雷锋精神’就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愿做‘雷锋精神’的传播者。”
“为群众解决了烦心事,这荣誉感绝对不亚于抓坏人。”
“十八个半截胡同”,光看名字,就有点犯难。
七扭八拐的胡同里,一个圆脸、笑眯眯的年轻人骑着辆电动自行车,熟门熟路地行驶着。年轻人叫纪达,是这片儿的片儿警。胡同里每一个拐弯转角,每一处隐蔽院落,他都门儿清。
“十八个半截胡同”属通州莲花寺社区,是通州分局中仓派出所辖区,全是平房,6000多名居民以回族为主。
纪达刚到的时候,也懵了。 “城里的胡同都连着,这里的胡同都是半截的。”纪达掰着手指头数着,马家胡同、熊家胡同……其实原本这里是10条胡同,其中8条被中街拦腰截为两段,形成 “十六个半截胡同”,再加上两条本来就是半截的胡同,一共是 “十八个半截胡同”。胡同里的青砖、门楼看上去都长一个样,刚开始,纪达一进胡同就转向。 “就算是迷宫,我也得给它拿下,总不能在自己管片儿迷路吧。”纪达每天在胡同里转,不知道碰了多少回 “南墙”,才把这一带摸清楚。
纪达
胡同里新来的这个小警察,居民都没太把他当回事,总觉得,小年轻,靠不住。纪达也觉出大家的不信任,很是苦恼了一阵。老民警支招: “先去居委会转转。”纪达从善如流,每天都到社区居委会报到,“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的,您说话。”
事儿还真不少,这边老人和子女闹矛盾了,那边街坊邻里因为遛狗打起来了……把这个当初只有20多岁的小伙子,折腾得手忙脚乱。牢骚话没少听,夹板气也没少受,纪达觉得特憋屈, “考警察,我是想当刑警,抓坏蛋,怎么让我干片儿警。”一边嘀咕着,他一边扎进操场,去跑圈,汗一出,情绪也就散了,洗个澡,回过头,接着处理 “鸡毛蒜皮”。下班了,他还经常查资料,了解胡同历史,学习民族政策和风俗。斋月期间,为了不影响大家白天休息,他特意晚上入户,甚至还学会了回族问候语。
说话和气,不嫌麻烦,有 “里儿”有 “面儿”的纪达渐渐被居民接受。紧接着,他迎来了一次考试。
“小纪,我们院子里的水管没水了。” “没水,可怎么做饭,怎么洗漱呀!”几位居民围着纪达,请他想办法。纪达跑过去一看,水管年久失修,早就该换了。换管道,大家都同意,可费用怎么算,管线怎么走,用什么材料……院里十几户,谁都有主意,居委会也有自己的考虑。纪达跑了五六趟,大家总也谈不拢。于是,他把大家都请到居委会,面对面,一起讨论细节。纪达忙前跑后,大家都看在眼里,冲着他的面儿,各让一步, “换水管”的事终于达成一致,每家装一块水表,解决用水问题。 “跑了半个月,大伙儿能听我一句,把这事办成,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纪达终于放了心。
“十八个半截胡同”里的居民,50岁以上的中老年占小一半。 “我是小辈儿,咱就勤跑着点儿,陪叔叔阿姨说说话,帮他们跑点儿腿,这工作也就好开展了。”纪达总结着工作经验。
“其实,好多事并不属于我们的职责范围,但人家找到咱,咱就得想办法帮人家解决。”小纪管的这些“闲事”,使他彻底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功夫不负有心人,莲花寺社区被评为 “北京市平安社区”,连续3年居民满意度100%。纪达感到自豪极了: “为群众解决了烦心事,这荣誉感绝对不亚于抓坏人。”
记者手记:
警察梦·工匠梦
在采访的时候,我问赵志明为什么选择做警察?他说小时候看电视,当时觉得那身警服很帅气,很威严,让坏人看了就瑟瑟发抖。他为了儿时的梦想不懈努力,最终实现梦想。工作以后他才明白,当上了警察,更重要的是一种保国安民的责任。
如今,不管是赵志明、于文静还是纪达,仍在孜孜不倦地提升自己,让每一道执法程序都严格地运行在法律框架之内,让自己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技能、有品格、有担当的职业警察。我想,这不就是新时代我们屡屡推崇的 “工匠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