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本,感悟语文魅力

2020-04-13 18:50王小燕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品读小学语文学生

王小燕

【摘  要】  文本对话,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为了实现文本对话,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借助品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核。因此,本文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深入分析品读的相关策略,旨在让学生触摸文本情感,体会文本意境。

【关键词】  小学语文;品读;学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多元化品读的方式解读文本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文本对话的前提就是牵引学生回归文本,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文本字里行间中蕴藏的情感。

一、尊重学生个性,倡导个性品读

阅读并不是群体性行为,而是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性格、阅历、基础、经验的不同,其阅读视角、立场、心得、体会也必然不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尽管学生在同一屋檐下学习同一篇文本,教师也不能用自己的阅读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人感受,更不能要求学生从统一视角、立场进行品读。品读文本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倡导个性化阅读,这样才能打造出真正生动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品读《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实现个性化品读:其一,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赏析,旨在谈出真实的观点与想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文章中这样一句话,“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在历来的语文课堂中,很少有教师会注意到这样一句描写,但是这个学生认为,这句话充满了生命力,从侧面写出了绿意的繁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其二,教师可以选择某一处描写,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谈自身见解。比如,原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在品读这句话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这句着重强调了鸟的数量之多;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重点在于描绘鸟儿的热闹的场景;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通过这种方式,能促使个性化品读的落实。

由此可见,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人为设置限制,更不能要求所有学生用统一的方式、立场、角度进行解读。为了构建多元化语文课堂,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个性化品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之美。

二、借助对比方式,比较文本语言

品读文本,往细处说,就是对语言的赏析。小学语文教材虽然经历了数次改革,但是收录其中的依然是文辞优美的课文。这一篇篇美文成为了学生最佳的语言学习载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这部分阅读资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彩。如此一来,学生才能感受到文本的精妙,深入领会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的文化底蕴。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也将进一步见证语言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语言,教师需要从细处着眼,让学生从文本用词入手,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比如,原文第二段是这样描绘荷花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冒”字入手,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认为,“冒”字的使用增添了一种动态美,仿佛荷花有了人的神态,感觉很生动;有的学生认为,“冒”字写出了荷花的生长感。此时,教师追问学生,如果用别的字代替“冒”字,会有怎样的感觉?然后给出诸如探、钻、露等字眼,并要求学生分别诵读,谈谈感想。学生发现,如果换成“探”“钻”等字,虽然也有拟人的效果,但是却少了荷花的成长感;如果用“露”字,语言变得太过平实,失去原句的生动感。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意识到作者用词的典雅与精准,也进一步感受到荷花的神态美。

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直接引导学生分析语言,学生很难切身体会语言的精妙。如果教师将关键字词进行替换,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就能在对比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

三、侧重价值引领,纠正解读偏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引起了教师的重视。过去,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渗透,无疑是一种教学遗憾。事实上,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即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思想观以及价值观。而小学作为德育的黄金时期,如果教师不及时把握,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造成一定阻碍。再加上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需要教师进行道德干预。因此,教师需要发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借助品读完善学生的道德与情感。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有的学生针对文本提出质疑:鲁迅先生历来关注国情,常常忧国忧民,但是从课文的描绘可知,他们已經处于“四周黑洞洞的”状态中,怎么还有心思放鞭炮取乐呢?在明确学生的想法以后,教师先别忙着批判学生,而是应该分析学生的问题。显然,提出这样的质疑说明学生并未完全理解课文主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并不是圣人、神人,一方面他弃笔从戎、关心国事,坚决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从另一方面看,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所以会有放爆竹的心思并不奇怪。而且,鲁迅本身是一位作家,更需要体验不同的生活。此外,课文中提到鲁迅是为了孩子们放炮仗,这也从侧面显示出他对孩子的关爱、体贴,并不是高高在上,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这是鲁迅性格的一个侧影,和他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并不冲突。这些描写不仅不会削弱鲁迅形象的伟岸,而且真实地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

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阅历、经验有限,在解读文本时很容易出现偏差,甚至是误读的现象。但是教师并不能一味批评,应该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回归正轨,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

四、反复诵读文本,提升品读能力

品读的基础是诵读,是对文字的反复琢磨,才能实现文本的深度对话。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基础知识,很少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诵读时间。事实上,小学语文课文并不难,只要学生反复诵读,都能有所收获。只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品读,学生必将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文本蕴藏的情感,抒发的思想、哲理。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针对第一自然段,原文一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描写是为了强调什么?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重新回归课文,用诵读的方式去体会作者这样描写的深刻用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全身心投入阅读之中。在反复、多次的诵读中,学生意识到这一句看似语义重复,其实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痛感。圆明园不仅是国内,甚至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迹,但是却被侵略者焚毁于大火中,导致无数的奇珍异宝遭到涂炭。作者无法改变这样的历史,所以非常痛心。联想到侵略者的狂暴行径,作者内心又燃烧着熊熊恨意。文章正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惋惜与热爱,同时抒发了自身对侵略者的深恶痛绝。

由此可见,在品读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阅读是体会情感的最佳方式,这远比教师对课文的分析更加重要。只有让学生诵读文本,才能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情感、温度以及思想。

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并非一日可成,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倡导对比阅读、纠正阅读偏差、鼓励反复诵读。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常佰胜.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20(02):150.

[2]郑毅.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59.

猜你喜欢
品读小学语文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