拢两袖诗风 品一味禅心

2020-04-13 09:57郑云丽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0年3期
关键词:朝阳生态

郑云丽

四月,广灵,朝阳寺。

初初踏入朝阳古寺的大院,首先吸引我的不是正中的天王殿,而是其左侧的“知还堂”(客堂)和右侧的“清和居”(斋堂)。知是分别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和清顺治帝《赞僧诗》“口中吃得清和味”中妙化而来。有多少人历经沉浮沧桑后总是喟叹故乡风月有谁争?一个知还堂的法义,就为我们指出了彻底改变人生无常的最佳办法,这份化繁为简的禅心,让我的眉梢嘴角不经意间就有了上扬的弧度。再接着看那天王殿中笑容可掬的弥勒菩萨,正如楹联中讲得那般,“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无了局;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又觉心中块垒顿消,意会了“名利交争,一世红尘真可笑;死生轮转,满怀雅量尽能藏”的大智慧。于无声处直指人心,牵引着我的脚步继续向前。

寺内大院青砖铺地,清净幽美。任由我们一行几人静静观赏,细细品味。其间并没有人出来主动询问兜售香烛等物。也曾旅游去过几个地方,远到海南,近到绵山,每入一个寺庙,无不是香火缭绕,人头攒动。“大师们”忙着给排起长龙的游客求签卜卦,“僧人”们则急吼吼地搭讪攀谈,售卖高香、佛珠等物。哪里还有半点清净佛门的感觉?哪里还有一丝出家人的稳重与衿持?承包寺院的经营者请来的那些所谓的“大师”们、““僧人”们每天重复着雷同的、浮浅的、只为赚钱而说的思想,他们根本不是为思想而活,而是靠思想而活,秀思想而活,活生生地把一处风景名胜变成了一个以宗教为外壳的“文化”敛财剧场、秀场与卖场,全无半点古刹名寺的大气象。白白糟蹋了那一处处由前人开凿供后人欣赏的艺术殿堂。直让人烦不胜烦,不胜其扰,心生厌恶,快速逃离。逼的游客们对历朝历代厚重的文化只能选择视而不见,对那一处处向往已久的胜景,也无心欣赏,只能无奈地作了一个轻飘飘的过客。所以朝阳寺的这份宁静安祥,这份苍松翠柏为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的超然物外,倒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来慢慢体悟其中的深厚底蕴,渐渐地就从心底生出欢喜来,有了想进一步去了解、去深入并与之亲近的愿望。

朝阳寺依山而建,是具有丛林规模的四层大寺院,共一万二千三百多平方米。所有建筑错落有致,层见叠出,如瑰宝璀璨,而于雄伟壮观中又处处匠心独具。我们一阶阶登,一层层上,一屋屋看,一院院转,充分领略了其布局之精巧,规划之有序,设计之用心。游览整个寺庙,就是在读一门令人心旷神怡的建筑美学。每一层院落,在正殿的南北,都建有几处玲珑秀雅的禅房,并且斋前堂后,轩左殿右,池边阁下,山房精舍之间,净居寮房之畔,宇庙舍楼之侧,和居鼓楼之旁,碑石戏台四周,丁香、牡丹、玉兰等各色花卉含苞欲放,疏影横斜。想那唐人常建,当年在破山寺后禅院吟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般意境幽远之佳句,所看到的景象,大抵亦不过如此吧。

住持领着我们参观了天王殿、知还堂、清和居、五观堂、日新斋、锡佑延祥殿、养知山房、妙莲精舍、书香草堂、法堂、乐道闲居等地方。每到一处,几乎都是书柜排排、书册满满,画卷轴轴,毛笔管管,桌椅齐齐,茶杯盏盏。并且每个房间都窗明几净,收拾得一尘不染,由不得你不心生愉悦。其中“香林宝月”、“芳林聚秀”、“天开图画”、“四德堂”、等匾额、“心即是佛”、“百忍”等条幅、《月季》、《葡萄》等画作、“天寒有鹤守梅花”图立轴以及许多对子,皆出自名家名师之手。寺院隆悟大和尚佛学精深,智慧如海,几乎各室都有他书写的草、行、隶、篆、楷等各种墨宝。一路观赏下来,墙上桌上,翰墨飘香,名家书画,各有千秋。简直就是欣赏了一次书画艺术展览,给人以绝美的艺术享受。我尤其钟爱了隆悟大和尚写的那联“宋辞元曲明书画,唐诗晋字汉文章”和那幅“禅茶一味”,举着相机拍了又拍,照了又照,流连忘返。就这样一幅幅看,一联联品,一字字赏,感觉这些龙飞凤舞,仿佛有了生命般,象極了宋词里的那只别名朝阳鸟的充满灵性的鹧鸪,婉转鸣叫在自身周围。因了这些诗句,总感觉,一路都在唐诗宋词的屋檐下呼吸。

朝阳寺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一路游览下来,没看到一只功德箱。领着我们参观的住持,也是态度温和,有问必答,从没主动提及一句与布施有关的内容,甚至连一丁点儿的暗示都没有。相反看到我们对诗词书画兴味盎然,还主动赠送每人一本《朝阳古寺》,说书也要赠给有缘人才是。这本书回来后曾仔细阅读,让对佛学纯属不懂的我,也受益颇深。对佛学的许多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了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欲望。

关于布施,其实,越是不要,到最后反而给的更多,想给,总会找到给的途径不是。不要,比要,更有态度;不说,比说,更有力量;不问,比问,更有情怀;不设(功德箱),比设,更显高贵。这份寺庙与访客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彼此理解,对于只是以游客身份偶然进入的我们,只是为了追求安心、自在与放松,这样善解人意的安排,反而更容易让人与诸佛菩萨靠的更近。朝阳寺充分尊重每个来访者的意愿,求法的,大和尚亲自出面给说一说法;拜佛者,上香敲磬,添油拔灯;旅游观光者,逐殿给予介绍,有的还要赠送佛书。正如朝阳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一种温柔敦厚,载道言志;一种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拈花一笑,妙悟真如。真正的大包容之后,就会出现万善同归,游客仰止的大境界。这样的来者不拒,有容乃大,最容易让人开启人生智慧之光,顿生因果轮回之悟。恭敬心,清净心,平等心,油然而生;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全抛得干干净净。其实,许多的佛法开示,不是对着菩萨佛相烧几炷香就能佑你平安,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明了与顿悟。佛的境界甚深,凡夫谈佛,如坐井观天,不特所见甚陋。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对。因为垂迹者,并非真佛,真佛不可说故。这也就是所谓的说即是不说,不说即是说。修佛即是修心,在某个醍醐灌顶拈花微笑的刹那,忽然就明白了心即是佛,即心即佛。

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寺庙外的伏龙山上林木稀疏,植被覆盖率不是很高。但愿在每日诵经梵呗、声声木鱼的灌溉下,伏龙山能够早日恢复一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欣欣向荣。朝阳寺引领着方圆几里甚至几十里乃至几百里所有信众善人的心理走向,呈现出一种饱满的宗教生态。忽然想到那个令多少决策者都头疼不已至今都没能彻底解决的林牧矛盾,是否也可借助宗教的力量,让那些总喜欢被赶上山的猪儿羊儿,驴儿牛儿,也作了宗教的忠实信徒,一听到钟鸣鼓响,经声佛号,就如同受到神的指令,掉头下山,永不再犯?若加大宣传,强化舆论,让它们的主人们都能有所敬畏与忌惮,也算是宗教对人性的又一次精神启迪。既能切实而又生动地排除人们心中的各种自私障碍,从而有效地减少大量地恶性冲突,也能让人们又一次强烈感知佛教的慈善本义——说到底,宗教就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若真如此,那便可在青山绿水间呈现出一个美丽饱满的林业生态。宗教生态与林业生态彼此依赖,相得益彰,从而再进一步饱满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居住生态,人文生态以及政治生态……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千秋功德?到那时,宗教就会散发出超越前代的光华。

一己之思,诸君莫笑,若真能实现,则千万万声阿弥陀佛。

上到寺院最高处,山风飒飒,风铃叮咚。正午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恍若被佛光笼罩,耳边似有无字梵音袅袅回旋。刚刚沐浴了唐诗宋词,欣赏了字帖书画,品悟了禅茶一味,竟觉浑身通透,神清气爽,仿佛两袖间都拢满诗风古韵,浮动一份诗意,暗香九份超然,一颗心也是无比的澄澈明净。此行,让我感受到了宗教之美,是另一种的遇见,另一种的释放,另一种的医疗,另一种的狂欢,另一中超越宗教的宗教。

终究是佛缘太浅,适逢隆悟大和尚有事外出,未能与其对面参禅;山顶的清宁阁,由于种种原因,竟也是未能登临。不过留一些遗憾也好,留待将来,与佛有缘时,再次与花开时说禅,在落红中吟诗。就像我们的人生,总是有太多的遗憾与不完美。可也正是因了这些遗憾与不完美,我们才在庸常的日子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希望现在的千千琐碎,终会变成未来的千千幸福。始终相信,未来,会有许多的美好与惊喜等着我们。

其实,这世间又何尝不是一座庙,而我们,就是那修行的僧。告别这个庙宇,我们都将回到生活中的大庙宇,继续修行。说到底,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关于成长、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修行。酒色财气永远是人生四戒,我们在万丈的红尘烦嚣中经历重重抵牾,当觉得不堪重负时,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一些精神与心灵上的慰藉,抚慰那些“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尴尬与惭愧,多一些“风动心摇树,云飞性起尘”的感悟,添一些“大肚能容,了卻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的自在与从容。然后,接着在现实的尘埃里,承悦,担当,用一颗欢喜心,柔韧地继续迎接一切苦痛折磨,历事练心,把一份感恩,安放于胸,温暖岁月里的苍凉。在时光缓缓铺开的宣纸上,一笔一画耐心勾勒自己的人生。在许多的放下放弃之后,携一份安暖,品一味清欢,继续书写生命如花。

走出朝阳古寺,蓦然想起那首著名的《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回首,再回首。看一眼,再看一眼,又看一眼。

面对这美丽梵刹,我在心里轻叹一声——

朝阳寺

你住进我的心里了。

猜你喜欢
朝阳生态
归途
迎朝阳
南沟朝阳坡早春
不许耍赖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圆周上的有理点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