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久红
大年初三,我下沉来到社区。此时,社区战疫集结号已吹响,仿佛已置身于疫区。
身为“新兵”的我直接上战场,难免有些忐忑,要完成电话摸排建居民微信群这项工作,手捧一大摞住户信息表,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兵”。细听她们说话的语气、默记她们询问的重点、体会她们沟通的方式,一声问候,传递着彼此的熟悉;一番家常,把要了解的人員流动情况、健康状况和困难诉求,尽在掌握之中;一句叮嘱,把“勤洗手、少出门、出门戴口罩”的防疫要领和“身体不舒服,有发热、腹泻等情况,第一时间报告社区”的温馨提示,宣传到每家每户。耳听之,目见之,不如身行之。拿起电话,逐页翻看,挨户打电话,电话交流中不再陌生,微信建群后,组建了一栋楼100多户全天候在一起的一个大家庭。有了这个“家”,我在社区就有了根,俨然就是一名地道的社区工作者。
疫情防控期初期,社区工作者可靠的出行方式是骑行和步行。一天忙碌,收工回家时,已是饥肠辘辘。我们结伴而行,最近的有3公里,最远的6公里多,归心似箭却归途漫长。90后的小王,拿出佰元大钞,说:“运气好,可以在路上解决晚餐。”在她推介这个街那条巷的美食中,我们踩着未尽的积雪,沐着冷月的清辉,想着小王描述的美食,能量满满地夜行在空寂的街道上。遇到警察查问,我们出示工作证,齐声回答:“社区下班人员。”警察目光审视后,标准地敬了个礼。我们互道“辛苦”后,好似又补充了能量,继续往家赶路。回到家中多是子夜时分。第二天,我们按时出现在社区。有的走得大汗淋漓,有的额前刘海结冰,有的睫毛挂霜,大家隔着口罩相视一笑,开始了新一天的战“疫”。
小区实行封闭管理第一天,虽说在各个微信群将管理规定告知,将服务任务按网格细化到人,将便民服务电话和流程发布,但居民要出小区的诉求一个接一个,且各不相同。这时,社区干部转身成了门卫,把守在小区门口。对购水电气的,一一登记,全程代办;对购生活用品的由超市、便民菜店、蔬菜配送至小区;对需要消毒液、口罩、酒精、温度计的,做好登记,想方设法采购;对要买药就医的,联系药店,拨打120;对居家隔离的,上门服务……有位居民盘桓在小区门口,煞有伺机而出的架式,我前去问她办事需求,竟然是要买米面油。我心中暗想,这事不需要等且好办,便告诉她小区超市就有,她却说:“小超市东西不好。”我又告诉她几个大超市的送货电话,她却说:“送的货都是正价,不是特价。”我劝她“特殊时期别算区区小钱,居家安全重要”,她马上说:“我从腊月二十七就在家,现在都十几天了。”她是一副不出门不罢休的样子,我是纵然她有千般借口也不放行的好脾气。相持一阵子,终于在“我们彼此理解理解,这样对大家好”的劝说中,她放弃了坚持。居民渐渐适应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宅家生活。
社区工作有时如变魔术,总有你难以料到的。居民微信群每天测报体温是常态。中午刚泡上方便面,微信新信息提示音响了,打开一看,是居民私聊告诉我,家中有人发热,要求开私家车就诊。我立即电话联系,女主人讲了其丈夫发热情况,我告诉她统一就诊程序。放下电话,即刻向社区“第一书记”汇报,拨打120。我想通知患者准备就诊,找到这家的住户信息,输入号码,手机显示“湖北武汉”,我的心一紧,暗想难道是前期摸排有疏漏?拨打不通,紧接着又和女主人核实电话号码,询问出行经历,得知是我的信息簿上一组号码颠倒使然。救护车接走患者,我才回到办公室,方便面成了方便糊。不好吃,无所谓,惟愿这个患者是普通感冒。到傍晚从医院传来消息,确诊是普通感冒,我们才放下这场虚惊。
居民微信圈“你从上海回来了吗?”的信息引起我的注意,我清楚记得返回人员台账没有从上海回来的,这是怎么回事?这时我的电话响起,住户告诉我,有一户年前去上海却每天在报体温,是回来还是没回来,要核实。听到这个电话,我心头一热,“群防群控”概莫如此。
居民中经销口罩的为邻居们送口罩,商户为社区工作人员送方便面、馕饼,小朋友捐出压岁钱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社区工作人员中有的是孕妇、有的正在哺乳、有的孩子年幼、有的年近花甲、有的在家是父母的乖乖女,但这次战“疫”都在一线。他们没有“最美逆行者”的壮举,却有着“磨破嘴”“跑断腿”的坚韧;没有火线战“疫”的功绩,却有着织密防控网,筑起安全墙的执着;没有前沿阵地的捷报,却有着守护无疫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执念。疫情固然严峻,病魔依然诡异,但在党中央“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统筹推进中,有众多社区人员的基层严防,有医务工作者的全力救治,有科研人员的疫苗研发,有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亿万民众,试看这妖能几何?冬尽春来,疫散魔去,团结和谐、和和共生的社区生活定能再现。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