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温度

2020-04-13 09:56孙荣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奶奶

孙荣

深秋的一个机会,踏上老家的山路,连绵起伏的山丘到处一片枯黄,天空灰白,四周一片死气沉沉,偶尔有山雀飞过,间或留下几声哀鸣,在山頂就看到了奶奶老屋门前的那棵挺拔的老榆树,那棵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老榆树。儿时每到春天,上树打榆钱的情景再浮眼前,此时仿佛看到奶奶(娘娘)正迈着蹒跚的脚步,怀里抱着柴火,走在门前的小路上。

奶奶是北方农村一位极其平凡的妇女,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16岁就随父母命嫁到梁外地区生活。她一生没有进过学堂,不识字,但通情达理,没和家人红过脸,也没和邻居闹过别扭,在邻居别舍中有很好的人缘和威信。她的一生辛勤劳作,在田里,扶锄操镰,在家里,厨间灶下。她经受了无尽的苦难,用生命和艰辛,抚育养护了六子三女。她勤劳朴素,真诚善良,为家族的延续而榨干了自己,并以言行教育了孩子。九个子女能长大成人是她含辛茹苦,用血汗灌养的,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是她嘉言善行教导的。她虽是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直善良,一辈子问心无愧,虽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财产,但其潜在的精神财富,却让后辈儿孙一生受用。

父亲五岁那年,爷爷被抓壮丁带走,留下三个孩子一去无回。从此,奶奶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生存,奶奶改嫁了“后爷爷”,又生了三男三女。但奶奶没有离开居住的村子,依旧守护着三个年幼的儿子。奶奶把两个姓的子女依次排行,教育他们要视同手足,能将两个姓的子女凝聚在一起亲如骨肉,这是母爱,是母爱的力量!

奶奶是家庭底片的灵魂。

泪河哭干之后的坚韧,沉默中的漫长等待,含辛茹苦的人性魅力,知更鸟般的期待黎明。悄无声息的来,刻骨铭心的苦,再悄无声息地归于尘土和大地,这就是奶奶的一生。奶奶一生遭遇过极度的贫困,多次生育的折磨,中年丧夫所致的婚姻挫折。无法想象,这一切在奶奶一生中所施加的心灵伤害,到底达到了怎样深重的程度。中国社会有千千万万伟大的母亲,但我不知道有没有过承受人生负荷如此沉重的母亲。她一生负重而行,就像是沙漠中苦寂的骆驼,背负着超过她生命能够承受的苦难,踽踽行走在无花无草,无水无路的荆棘丛中。可这一切并没压弯她的腰,反而磨砺并铸造了她柔中有刚的毅力与品格。她一生平实无故事,却又在细微处惊人动魄。

她的忙碌更是给后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一天通常是这样过的。早晨,她起来后就生火做饭,然后把饭温在锅里,再下地干活儿,全家人从地里回来吃过早饭,她要刷洗锅碗瓢盆,要喂猪,喂羊,喂鸡,之后她又要下地干活。中午回来坐在院里,稍喘一口气,就又要开始做饭。那一只长条形的风箱,用手拉扯,向锅灶里吹风,她左右开弓,一手拉风箱,一手扯柴火,往锅洞里续火。下午她还要顶着烈日到田地里干活儿,傍晚收工后,通常还要在回村的路上,要么拾点柴火,要么掐点野菜。她的歇息时间通常是安排在做好晚饭之后,其他家人开始端碗吃饭时,她则坐下歇息,坐在一把小木凳上长吁一口气,那大概是她最舒服的时候。等到大家吃完饭,她才端起碗去吃,剩多就多吃,剩少就少吃。遇到下雨下雪的日子,照说她可以歇息,但她照样很忙,要缝衣做鞋,要磨面,要把玉米粒扣下来,要用高粱的细杆做锅盖,营生多的她永远也做不完。即使是村里集体开会,劳动中间休息,或者和别人聊天,手里总是拿着针线活儿。她从没有怀着不满去忙碌,总是心甘情愿去做这一切,很少听说她累,更少见她抱怨日子苦,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她命中应该做的。她常说我不做,这一家人怎么办?

奶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平常非常细心细致,不经意间收藏保存田地里的玉茭毛毛、麻黄、金银花、牛毛毛草、苦豆根子、葱胡子等“民间中草药”,这些草有解毒、消炎、利尿的作用,关键时她的草药既能为家人,又能为邻居起到减轻病痛的作用。

她不会用缝纫机,一生都是手工缝制,缝新补旧,针脚细密,从正面看,绝不输给机器缝的。不管是衣服还是鞋,只要有样品她都能做出来。尤其是鞋子,那时农家是没有条件买鞋穿的,全部由奶奶亲自制作,只要有闲时间,有时只要把碗筷擦洗完毕,就坐在炕头,将破衣服撕成一片片,又用浆糊把它们粘贴成布壳,晾干,这就是袼褙。等到做鞋时,把几层剪成鞋底形状的袼褙钉在一起,周边切整齐后,再用麻线一针针一线线纳成结实的鞋底,最后把事先已做好的鞋帮缝了上去,这才算把一只鞋作成。细算一下,一生养育六男三女,衣服和鞋要缝、补多少针啊!那密密匝匝的针线里缝的全是她的爱,她的情。我们不能想象,这些针线活曾经吞噬了她多少岁月和健康,增添了她多少皱纹和白发,由此能对孟郊的《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有着特别亲切的体会,也能从我们穿着的衣衫中感觉到她粗糙手指的温暖。

据四爹回忆,寒冬腊月,夜间屋里一片冷清,他们几个钻在被窝里,奶奶给他们把被子四下里掖紧,又找出针线筐来,就着昏暗的煤油灯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裳鞋袜,有时半夜醒来,看到她还在煤油灯下做活儿,微弱的灯光映着她那布满额头的皱纹和已经花白的头发,心里很不好受。

三爹是最没有本事的,属有那种老实木讷的人,也是奶奶操心最多,最放心不下的。春天安种,要考虑种子,夏天督促他该去锄耧哪片地,秋天又要帮他收割储藏,冬天还要为他们全家四口缝新补旧,柴米油盐,安种喂养,筹划生活,真是操碎了心啊!奶奶常常为三爹的生活,愁眉锁眼,唉声叹气,常常因为三爹生活中的所作所为絮絮叨叨,就如同门前那架织口袋的纺车,咿咿呀呀悲苦绵长。无数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无数个寒风刺骨的霜晨,陪伴她的只是那根银光闪亮的针,串联母子深情的就是一团团永无尽头的线。在照顾三爹的很多细节上,表现出更多母性的细致慈祥和宽厚。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考上中专或者大学,是农村人实现身份变换的最佳通道,所有人对读书寄予着宗教般的执着和热望。为了供五爹和侯爹上学,跳出农门,奶奶平常积攒卖鸡蛋,自己种旱烟,变卖春天的羊毛。每年喂一头猪,杀猪后基本上都卖光了,只剩头和蹄留给家人,省吃俭用积攒学费,供养两个儿子成为国家干部。五爹是恢复高考后,村里走出的第一位中专生。

奶奶年幼时裹过脚,走起路来,远不及现代女人那样轻便稳实,而她经常都是迈着畸形的小脚往返在坎坷泥泞的乡村小道上。去大姑、二姑家照料她们的生活,要走20多里路,无论风霜雨雪,暑热冬寒。有时背着几十斤重的东西,步履蹒跚,行走的真艰难啊。

母羊产下羔后,用舌头往干舔,然后就要有人把羊羔抱起来,将嘴放到母羊的奶头上让它吃,不然就可能造成忘奶,这些程序都要及时进行,特别是寒冬腊月,母羊下羔时期,奶奶每天晚上得多次起炕,到羊圈里查看,怕把羊羔冻死。

逢年过节都要压粉条,擀豆面,做豆腐,蒸馒头,剪窗花,烫羊头,扫家刷墙,这些活儿奶奶样样在行,样样做得精致。而磨土豆粉是一项既苦又累还容易受伤的活儿。大一点的土豆是主食,是舍不得擦掉的,只选那些小个的或带伤的、有疮的,经过剜割修整之后,留下很小的一部分,在锋利的擦子面前,即使一万个小心,也往往会擦破手指、手掌。这种营生奶奶是不会让别人做的,都是亲力亲为。常常见她的手被擦破,用布条裹了,接着进行。十指连心,粘稠的粉渣汁儿渗入伤口中,钻心的疼。我们吃下的那一根根光溜滑润的粉条,里面一定有奶奶的血液,我们是都在她的乳汁和鮮血的哺育下茁壮成长的。

奶奶心地善良,虽然身体瘦小,但在她的双肩上,多大的生活担子都能扛住,虽然没有文化,但在她的脑海里装满了智慧和人生哲理。她有很多地方口头语,一直铭记在我脑海中,从我记事起就常听她说,鞋新鞋旧利落点儿,穷来富个值骨点儿,意思是鞋不论新旧都不能走样,人不论穷富都不能没有骨气。小时候听的多了,只是觉得说起来很上口,随着逐渐长大,经历的事情多了,才慢慢体会出其中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来,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我们的心目中,奶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虽然我们一起生活的时间很短,朦胧记忆的时间更是不多,但她的温和善良却让人刻骨铭心。她对我们从不打骂,连脾气都没有发过,从没有见过她生气的样子。奶奶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脑海中,可以说儿时的记忆是隽永的,不可磨灭的,它跨越了时空的沟壑,时隐时现。我静坐默想,悠然闲适的时候,眼前常常会出现儿时的一副图画:秋日阳光和煦,宁静的小屋里,奶奶独自在做针线活,她的脸上流溢着爱的生气,似乎正把对儿女的亲情灌注在这柔和美妙的一针一线的飞舞中。

温良恭俭让,贤妻良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品格,她都继承发扬了。她没有读过书,不认得几个字,但对于传统美德,不是通过书本学来,而是凭着一种悟性,本能的认为就该这么做。传统生活中,婆媳之间的矛盾,似乎是天然注定,极其微妙,难解难分,可奶奶会像所有聪明的女人一样深谙为妇之道,能处理好与六个媳妇的关系,从没有发生过矛盾。

奶奶老了,手变得更粗糙了,像树皮一样干裂,拿不住针线也不能做饭了,甚至走路时也要手扶墻壁。满头银丝,脸上网状的皱纹,都能唤起庄严的回忆,过去的岁月中,曾有过多少惊风暴雨,夜雾沉沉的日子。奶奶开始糊涂了,已经不记得我们的名字,只能用暗淡的目光长时间地盯着我们。她静静地躺着,一句话也不说,像一盏残破的灯,耗尽了灯油。

2006年8月4日,奶奶走完她82年的艰难人生,在悲伤、空落中给她办完丧事,感觉维系整个家庭最牢固的纽带轰然断裂。但奶奶的慈祥宽厚,让我们永远能感受到她的亲切和温暖,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选自《糖水》平台

猜你喜欢
奶奶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与龙(二)
奶奶与龙
心不在蔫的羊奶奶
我的奶奶
奶奶驾到
奶奶,我爱你
奶奶生病了
爱唠叨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