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
最近,各大城市都迎来返工潮,就在这个当口,又有媒体爆出:确认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除了已知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还明确包括了气溶胶传播。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很多朋友又开始失眠。关于这些,且待笔者和大家慢慢道来,你就能明白“新冠”时期我们应该怎么过后面的日子了。
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是指携带传染性病原体的呼吸道飞沫通常在短距离内直接从传染性个体的呼吸道(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传播到接受者的易感黏膜表面,从而传播感染的过程。飞沫传播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接触传播,因为飞沫一定是直接或者通过手间接接触到了人体的易感黏膜。
因此对于飞沫传播,我们需要进行面部保护。这里提到的易感黏膜表面主要是指鼻黏膜、结膜和口腔,其中鼻黏膜是最主要的。这也就是我们为啥强调预防新冠肺炎一定要戴口罩,因为可以抵挡来自新冠病毒感染者飞沫的袭击,这也是为啥我们强调被污染的口罩一定不能重复使用的原因(因为口罩的外层可能已经沾上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
病原体通过飞沫传播时,有效距离有限。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确定的风险区域一直是患者周围≤1米的距离,在这个距離内戴上口罩可有效防止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播。但是,对2003年全球SARS(非典)爆发期间的研究表明,患有SARS的患者的飞沫可以到达距其来源2米或以上的人群。这个是已知飞沫传播途径经研究证实的最远距离了。
实际上,飞沫传播的有效距离,不但取决于飞沫离开人体时的速度(打喷嚏通常比咳嗽喷射的距离远),还取决于病原体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密度(呼吸道中病原体的密度越高,传播的距离就越远),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以及病原体在该距离上保持传染性的能力等多种因素。
以往的研究明确证实,通过飞沫途径传播的病原体包括百日咳杆菌、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SARS冠状病毒、A组链球菌和脑膜炎球菌。
也就是说,如果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一起不戴口罩,又不洗手,那么就会感染了。反之,你不大和人家(别人,不是你家里人)近距离接触,又戴口罩,和人接触后又经常洗手(酒精类免洗液也可以),那么感染的风险就很低了。
“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颗粒物质则被称作悬浮粒子,其粒径大小多在0.01~10微米之间。”
我们看气溶胶的定义,其实就知道了,气溶胶是非常微小的液滴或固体颗粒,可以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较小的气溶胶颗粒可能会在气流中停留很长时间,从而传播相当长的距离。
因此气溶胶传播可能跨越很远的距离,并且不一定要求感染者和易感人群同时在一个地方待过。某些病原体(例如天花、SARS、流感、诺如病毒)在特定情况下(例如在抢救病人时进行气管内插管期间)产生的小颗粒气溶胶向患者附近区域的人近距离传播,形成特定场合下的气溶胶传播。
但是,气溶胶传播只有在特定的、病毒浓度很高的环境下才会发生。首先,气溶胶会被流动的空气不断稀释,空气中含有病毒的气溶胶的浓度越低,那么感染的概率也就越低。正因为这样,我们除了洗手和戴口罩,还需要勤开窗通风。勤开窗通风,特别是在公众场所,例如办公室、医疗机构等,可以降低可能存在于空气中的病毒(气溶胶)浓度,降低通过空气吸入造成感染的风险。
各位是不是需要近距离给病人做治疗呢?如果不是,那么只要尽可能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保持开窗通风,通过气溶胶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就非常非常小。
传播效率从基本传播指数(又称R0值,指一个带毒者可以传播几个人)来看就知道了。凡是咳嗽厉害、喷得远(百日咳),以及病毒量大(麻疹、水痘)且经空气传播的都有很强的传播性。流感是以飞沫传播为主,其传播力事实上弱于麻疹。在麻疹疫苗诞生之前,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记住,是每个人)几乎都要生一次麻疹的!
那么我们今天知道,冠状病毒——无论是SARS还是新冠病毒,传播力都和流感差不多。按照我们团队对中国新冠病毒传播力的计算,武汉在展开全面防控之前,病毒的传播力是3.5,现在是2.3。上海、杭州、重庆目前均为1.45左右,而且在未来的1~2周内还会迅速下降。
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新冠肺炎和常见的一些呼吸道传染病,例如麻疹、百日咳、水痘相比较,传播效率要低很多。目前在传播效率上仍然处于和流感相似的等级,不需要过分渲染,更不需要恐惧。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确认的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因此勤洗手,在人群密集场所以及和人近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是明确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于气溶胶传播途径,谨慎而有效的做法是:尽可能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保持开窗通风。做到这两点,通过气溶胶吸入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但如果是和疑似病人或者确诊病人同处一室,或者近距离接触,提高防范措施(戴N95口罩、戴眼罩、穿防护服等)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发热门诊和在隔离疑似患者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需要更高级别防护的原因。
目前来看,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新增病例拐点似乎已经出现,但由于返工潮可能会导致新增病例数量出现第二峰,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防控策略,坚决执行不放松,即使有一个小高峰,也会引来第二次拐点,直至在人间消灭这个病毒。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趁这个病毒还没有在人间长期居住(像流感那样)的能力,让我们一鼓作气把它赶回山林深洞之中。
张文宏: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诊疗研究,积极投身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注重将科学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他一系列的“硬核”指令,让他一夜“爆红”,成为每一个关注疫情发展的国人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