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内因与作用

2020-04-13 02:56典成阳郭红禹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格作用影响

典成阳 郭红禹

摘 要:在文化泛滥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产生速度可谓日新月异,传播速度也是一日千里,并越来越影响着人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什么文化如此嚣张,又是如何一步步促进人们人格的形成,围绕这些问题,探讨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内在原因与作用。

关键词:文化;人格;形成;影响;作用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7-0186-02

一、基本内涵

第一,文化的内涵。提起文化,人们往往会想到:宗教与风俗、道德与美德、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学术,以及人类创造的各种制度等等,这些精神方面的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文化”,即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自身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既包含狭义的文化,同时还包含人类在自身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创造物质方面的活动及其结果的那部分,如吃的食物、穿的服饰、住的房屋、用的生产工具以及城市与乡村等等。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方面文化,都渗透着人类特有的精神文化,脱离精神文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第二,人格的内涵。人格,原初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不同面具来演绎不同的角色,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人格就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集合,是“人之所以为人”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二、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一)文化的特点

1.实践性。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文化的诞生地和源泉,文化的性质和功能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实践活动中又无不渗透着文化因素。从根本上讲,实践决定文化,文化是实践的反映。可以说,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实践是充斥着人类文化的实践。也就是说,文化是实践的文化,实践是文化的实践,文化和实践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实践与文化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2.主体性。人是文化的创造者,脱离了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因此,文化的主体只能是人。人作为文化的主体通常是相对于自然和客观精神而言的,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文化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上。劳动创造人类,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外化表现形式。因此,人与動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二者活动的根据不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人类活动不仅仅是动物式的本能活动,而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充满目的性的文化创造的活动过程。

3.多样性。人们生活的自然、历史、地域以及社会条件等方面不同,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与模式,从而使得人类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们都是世界文化财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即便是人数最少的民族,其文化成果如果得不到传承、发展,都是对整个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破坏。

4.继承性。人类生息不止,社会向前发展,文化当然也连绵不断,代代相传。继承性是文化的基础,没有继承性,文化也就无从谈起。在整个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文化每一次提升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都是批判地继承前一个阶段的优秀文化成果,抛弃或改革那些相对落后的文化,完全抛弃前一阶段文化来谈发展,是十分荒谬的,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现在的灿烂文化,就是基于人类此前所取得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

5.发展性。就文化而言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而变化发展的。人类学者一致认为,人类文化同人类自身发展一样,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螺旋上升的。无论是从人类早期的咿呀学语到现在的多语种语言,还是从茹毛饮血到当下的文明时尚,或是从刀耕火种到现代的信息自动化,这些都表明文化也是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学派的代表人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整个文化过程就是文化不断变迁的过程。文化变迁是现存的组织、信仰、知识和工具,以及消费者的目的等一系列社会秩序,或多或少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的过程。总的来说,文化的变化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而只是短暂的、相对的。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传递。文化传递是指人们通过一系列方式保存与传递实践过程中的发明创造、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各种物质与精神文化要素,使之代代继承,并在空间上得到普及与推广,从而推动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都是以文化的形式来传递、延续和发展的。从横项来看,各种文化既互相渗透又互相独立,并以其特有的特点和功能影响着不同的社会,塑造和改变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文化在纵向上传承和横向上的传播两种传递方向,不断强化人们对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认知,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从而不断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

2.文化教化。人们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创造了文化,从而给人们提供了进一步生活实践物质和精神的环境,而文化一经产生,文化又会首先对人类本身影响和作用又是全面的、深刻的。文化与人的关系是被创造与创造,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被文化所塑造。文化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和熏陶人。孔子的育人之道:借《诗》以培养引导情,以礼来规范调节情,以乐来熏陶提升情,涵养人的道德品行,从而把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即人道彰显出来[2]。文化的教化功能不仅表现在对人们知识传播和技能的传授,而且还表现在对人们思想进行社会化教育,从而让人们获得新知,拓宽了眼界,开拓了生存的空间,改善了生活的方式,进而创造了人类的新时代。通过文化的教化,让人们懂得,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对人的心灵施以影响,使人们思想得到一定的升华启迪,行为得到一定的教益规范,进而造就人们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3.文化控制。怀特认为,文化孕育着、影响着和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人们一来到世上,文化就控制了他们,规定他们这样那样的行为。”[3]文化控制,就是文化对人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以及认知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起到约束、引导、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以实现与统治意志相契合的一种社会管理模式。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人,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受到文化的规范,甚至人的一切行为都在文化意识的控制之下。文化也正是通过对人们的行为的约束与控制,从而实现统治者对社会的调节和控制,逐渐使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得更为自觉和适应社会需要。

三、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与作用

第一,文化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人格的形成一般受生物遗传系统、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等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但无论是内在方面的心理特征,还是外在表现的倾向性行为方式,这些与形成和置身于其中的文化因素——环境、教育等密不可分。归根结底,人既是文化的存在的前提又是其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人在各种的社会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另一方面,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人类进一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环境,人置身于文化的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熏陶、洗礼及作用,为文化所塑造。人之所以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成为有素质的文明人、社会人,并不是因为具有了人的外型,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具有人和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而这些东西恰恰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而人所特有的这些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又恰恰就是人格或者人格的表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人格就是一种文化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形成的特定的文化人格。脱离文化的人格是不存在的,不以文化为基础进行人格培养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人格的形成其实就是个体在不断社会化过程中受环境文化、地域文化、教育文化、民族文化等的熏陶和影响,进而内化为个体稳定持久的内在心理结构特征和外在的言语与行为方式。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个体就会很容易形成不同的人格:长期受积极高尚的文化熏陶,个体往往就会呈现积极乐观高尚的人格品质;长期受低俗堕落文化的熏陶,个体往往就会表现低俗堕落的人格品质;长期受健全优秀的文化熏陶,个体往往就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4]。

第二,人格是文化的最后成果。人们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从而出现了文化差异。不同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养成了不同的习惯,慢慢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态共同体。正如荣格所说,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比如,伊斯兰文化养成人们特有的清真饮食习惯,佛教文化养成了人们“不杀生”的素食习惯,基督教文化养成人们犯错要认罪悔改的精神。推而广之,推崇个人奋斗的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个人主义人格,崇尚集体文化的最后成果是集体主义人格,不同民族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不同的民族人格。古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外有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伦理使人庄重,科学使人深刻……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今有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以领略到,学习全面而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人們人格的健全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文化是人格塑造的基础,没有文化的人格是不存在,人格是通过文化建设形成的,脱离文化建设的人格塑造是不存在的。但也不应忽视,人格具有主观能动性,对文化的产生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

[2]  周正刚.文化哲学论[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99.

[3]  怀特.文化科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89.

[4]  吴成祥,李婷.论湖湘文化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22):215.

[责任编辑 陈 鹤]

收稿日期:2019-09-19

基金项目:广东医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课题“文化与高校人格培养的方法路径研究”(M2017055)

作者简介:典成阳(1981-),男,河南平顶山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讯作者:郭红禹(1990-),男,河南安阳人,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格作用影响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