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修复事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给文物保护行业试错、创新与发展。仪器设备、技术的引入,修复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基础设备与人才培养机制,为文博行业提供了长远的发展机会,总体的成效是积极的。但因新科技的引入,传统手工修复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与调整,技术、装备、方法、伦理、理论、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受到了挑战,这是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积极面对和妥善处理的问题。
关键词:文物保护修复;传承;行业发展;调整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时说道:“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1]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文物保护装备、科技的投入与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今后关于文物科技的硬实力提升有了明确的任务。袁靖谈道:我国文物保护修复目前是“手工”走向现代化的、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时刻,必须有现代前沿科技与高端设备给予支持才能走得更远。[2]
1 传统文物修复的现状
目前我国文物修复实验室包括考古工地的修复工作站,修复对象以陶瓷、金属器物为主。因而本文以讨论器物类修复对象为主(如陶瓷、金属器),传承修复方法仍以手工操作为主。无论是采用无机质材质(如石膏),还是使用有机黏合剂(如环氧树脂),修复师的工作经验、技术水平和保护意识对文物修复的结果有直接影响。
以传统陶瓷器修复过程为例,其过程主要分为检测(诊断)、清洗、粘接、填充、打磨、作色和做旧。受西方文物保护理论、技术和理论的直接影响,传统修复过程也伴随“科学化”发展,如修复方案、修复报告和修复决策的思维与流程成为传统修复工作中的关键流程。值得关注的是,西方保护理论的影响是全面和深入的。我国传统文物修复的特点是视觉完美,即最终效果达到视觉审美的高度一致性。西方保护理论中,定义文物修复为主动性干预的方法,可能产生许多争议性、伦理学问题。因此,提倡修复的方法和过程是极为谨慎的,并期望达到最小干预。我国文保领域专家认为,我国也应该有自己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3],所以我国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逐渐形成了许多国家级标准,如建立了瓷器病虫害的标准[4]。我国传统文物修复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除了在修复方法和修复效果有了新的思考与变化,使用的工具和文保装备也有了质的提升,如体现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大型CT扫描机、激光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高难度、高价值、高科技的仪器。与此相比较,传统修复的设备非常“朴实”,以毛笔、纤维笔、木砂纸、金属刀具等手工工具为主。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引入,离不开西方文物保护技术发展的贡献。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定义为横跨多领域、多学科的工作,除了要掌握传统修复所需的绘画和雕塑技巧、学习艺术与历史人文学科之外,掌握自然科学学科包括材料学、化学和物理学等也是必需的。通过借鉴和应用前沿科学装备,可以帮助和提升传统修复的精准性、科学性和理論性。
2 前沿科技的引入
前沿科技是指各行业领先的科学技术,能提供有效、快速和精准的帮助。文物保护领域的高速发展依托于各行业技术的进步,借鉴其他领域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行业。文物修复工作开展前的修复档案建立目前采用修复方案、修复报告以及数字化数据采集的形式,使用的新技术有高清数码照相、X射线成像技术和三维数字技术。3D技术作为信息快速采集的先进技术,目前已经被应用于许多场景中。三维扫描应用于兵马俑的数字化,并利用该技术实现修复、记录等作用。[5]X射线技术应用于医疗、工业领域是常态化工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X射线技术既能用于文物修复档案的建立,存储为透视图像档案;也能作为研究资料,分析图像,研究器物内部构造,发现和解决古代制造工艺的一些价值和问题。[6]除了作为信息档案储存,该技术还可用于模拟修复、研究修复路径以及预修复等被修复师使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手段,使传统修复档案的建立更直观,便于日后查询和调取资料。此外,采集的数据具有可分享性、可研究性以及可输出性(3D打印)。
X射线成像技术既是储存信息档案的方法,也是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为保护文物的历史价值、材料价值,采用无损检测方法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首选。无损检测方法有X射线、超声、红外、中子射线等。[7]文物修复工作开展前的检测工作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这些无损检测方法。同时,该方法既能帮助完成考古工作信息的采集,也能应用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检测。
文物的清洗是传统文物修复中的关键步骤,清洗的程度和效果与最终的文物保护目的、修复目标有最直接的关系。利用新技术,清洗方法不仅仅是使用手工物理剔除、化学浸泡等方法。激光清洗机用于陶器的清洗已经卓有成效,利用激光能量的可控性,清洗文物表体上的目标性污染物,能有效击穿、爆破污染物,达到安全、环保及可持续性的清洗目标。[8]干冰清洗技术应用于工业、建筑、制造业等领域已有多年经验,该技术作为环保型清洗技术被借鉴应用于陶瓷器文物的清洗工作也有进展,并且实验效果取得满意成果。[9]色度仪的应用,可以辅助文物修复的作色过程,作为检测与辅助校色仪器,帮助修复师在还原颜色阶段更精准、更科学。[10]
目前三维扫描与输出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最早将扫描技术应用于洞穴石窟的数据采集和3D输出,后逐渐应用于器物的修复、复制等工作。
3 案例分析
笔者曾与同事借助3D打印扫描、3D打印技术完成一批陶器文物的复制工作(图1)。新技术为文物修复工作的安全性加码。零接触扫描、高精度3D打印,这些技术提高了文物复制与修复的工作效率。[11]
利用数字化手段辅助文物修复复原的保护方法自2007年起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国外研究于2015年达到历史高峰。[12]但虚拟修复技术面临严峻的挑战,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法理论虽然帮助研究和提取文物复杂的信息特征,但是不确定性为该工作的长远发展带来困惑,如何使技术走向多元化、精确化和更科学性有待继续研究。
4 科技对传统技术传承的干预
科技的发展对人类工作的干预是个永恒话题,这个具有争议的话题也出现在文物修复领域。不乏有些声音提出,手工修复的未来是可能被机器所替代。正如3D打印技术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分析,该技术是代替了部分文物修复的步骤,但目前仅作为辅助工具,减轻文物修复师的工作量。现实情况并非如此,3D技术给修复师增加了工作负担,学习数字化技术需要时间和学科背景,并非所有修复师都能完成这项任务。若采取公司外包的合作模式,那势必削弱修复师的行业价值和话语权。随着科技的继续发展,自动化3D打印应用于文物修复的可能性值得人们关注。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一是代表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二是代表了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科技的冲击究竟是帮助还是减弱传统技艺,值得人们深思。
可喜的是,我国目前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家投入大量经费、人力去辅助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许多文物修复的门类被分别列为各省市甚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由国家经费支持继续发展与传承。有不少纪录片帮助记载和传承这些文化,如红遍大江南北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引领了大批年轻人投入该领域。还有如安徽博物院所做的文物修复纪实专题片。[13]目前,我国上一辈文物修复师已达退休年龄,有些接受返聘为博物馆继续工作,也有的为高校教学做出贡献。口述历史的方法去记录文物保护修复的传承故事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14]
5 结语
文物修复工作是一项既传统又创新的工作,传承传统的修复方法既包括技术、材料,更重要的是传承修复精神与态度。即使面临新科学技术的引入,导致工作上的矛盾与不安,作为一名合格的文物保护修复师,应积极面对新技术;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应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面对使用何种科技服务于文物,修复师既是操作者也是裁判员,并不是所有技术都能嫁接而应用于文物,保证文物的安全、保全文物的价值是修复师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这件事,在习近平心中有多重[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8/19/c_1124894941.htm.
[2]袁靖.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装备,做好文物科技工作[N].中国文物报,2017-03-10(003).
[3]陆寿麟.我国文物保护理念的探索[J].东南文化,2012(2):6-9.
[4]龚玉武.谈《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瓷器类文物》编制工作[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1):68-70.
[5]汤涛.三维技术在物质文化遗产“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以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为例[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8.
[6]史寧昌,刘建宇,张雪雁.X射线成像技术在故宫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以故宫藏青铜器检测为例[J].故宫学刊,2017(1):276-281.
[7]郭涛.浅谈文物保护中无损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8(12):39.
[8]张力程,周浩.激光清洗技术在一件汉代彩绘女陶俑保护修复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7(2):67-75.
[9]戴维康.干冰清洗技术应用于陶瓷文物清洗的探索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1):116-120.
[10]戴维康,卜卫民.便携式色度仪在古陶瓷修复中色温问题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5):125-129.
[11]卜卫民.3D打印技术在古代早期陶器复制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8(5):128-130.
[12]侯妙乐,赵思仲,杨溯,等.文物三维模型虚拟修复研究进展、挑战与发展趋势[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10):1-10.
[13]刘祥生.《传承——安徽博物院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纪实》专题片创作阐述[J].影视制作,2019(2):82-86.
[14]李自典.引入口述史: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传承路径的新探索[N].中国文物报,2018-0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