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文化内涵研究

2020-04-13 02:57徐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3期
关键词:傣族传承文化

徐菠

摘 要:通常情况下,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可以通过该民族不断传承的技艺体现出来,傣族也是如此。慢轮制陶技艺有悠久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能够很好地展现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慢轮制陶技艺在整个传承过程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深刻理解与认识影响传统工艺传承因素的关键。文章主要对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关键词:傣族;慢轮制陶;传承;文化

傣族的慢轮制陶技艺有该行业“活化石”的美称,于2006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的核心要素为传承和发展。本质上来说,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是远古时代傣族人民在不断适应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建的代表该民族的文化表征体系。因此,要想深入理解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现状,对其历史渊源与发展状况以及传承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很有必要。

1 傣族慢轮制陶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概况

1.1 历史渊源

在我国,傣族是一个才艺丰富且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慢轮制陶技艺同样有着悠久的歷史。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惟陶冶之器是用”是傣族寻常百姓的日常写照。而到了清代,民间百姓使用最多的依然是手工打造的陶器,比如陶罐、陶锅、陶壶以及一些建筑中使用的陶制装饰品等。依考古资料得知,湾甸傣族地和潞江坝等地是最早进行陶器的生产与运用的区域,它们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陶制炊具、陶罐等器皿,从中能够看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悠久历史。在考古资料中还可发现,西双版纳景洪市的多数区域都有陶制技艺的历史,故称为“陶文化遗址”,该遗址内生产的陶器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生产过程以轮制品为主、手工制品为辅。

1.2 发展概况

根据考古资料可知,手工制陶是傣族人民最先使用的制陶方法,慢轮制陶是一种使用转盘的技艺,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步兴起的制陶手艺。而且,该技艺可以称为新石器时代最早借助机械展开陶器制造的方法。调查发现,傣族最原始的慢轮制陶方法在当前的景洪曼斗寨依然存在着,该地区属于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此可知,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性。

2 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文化内涵分析

2.1 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主体与价值

2.1.1 传承主体

查阅资料可知,傣族家庭妇女是慢轮制陶的主力军,她们制陶也是生活所需,通常利用空闲时间来制作。而有资格进行慢轮制陶工艺传授的一般是家族里的女性人物且是长辈,或者是朋友间进行传授,也可以自己学习,整个传授过程并不是太严格。慢轮制陶过程中,男性是几乎不参与的,否则就会受到嘲笑。据资料还可得知,女性是最早进行陶器制造的,这点符合人类进展规律,故傣族人民认为妇女进行陶器的生产与传承是男女明确分工的很好体现,而且男性和女性都可完全地掌管自己使用的器具。直到佛教盛行后,男性才有了入选制陶传承人的资格,主要负责对佛教用品以及建筑装饰品进行制作。

2.1.2 传承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足自家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最基本的传承价值。而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傣族慢轮制陶的制作流程和方式能够体现出极为富足的社会文化价值,傣族传统的社会生活习惯与方式也能够通过该技艺很好地反映出来。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经过一辈辈的传承,逐渐演变成记忆文化的载体,同时构建了傣族独特的文化表征体系。

2.2 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文化内涵

2.2.1 传承是适应文化生态环境变迁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傣族人民培养出的整体性逻辑思维、传统社会具有的分工模式与严谨的宗教仪式均可从慢轮制陶工艺的传承系统中体现出来。据资料可知,傣族最初制作的陶器都是生活用品,后来受到原教崇拜思潮的影响,制作的陶器开始向教仪式用品转化,其用途更加多元化。比如,傣族人民在展开慢轮制陶工艺之前,一定要举办一场祭窑仪式,以此祈祷福气的到来、灾难的远离。可以说,傣族慢轮制陶的工艺流程是建立在“万物有灵”思想的基础之上,故整个过程充满了朴素、原始又神秘的制作观念。

傣族慢轮制陶中的“慢”从字面上理解,指的是制作时间与工艺程序上很慢,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是一种农耕时期的自然生活状态。该状态下,大自然与人类相处和谐,到处充满了田园般的乐趣。从这个角度来看,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建立在对佛教思想的敬虔与对原始自然热爱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文明深深影响着全球各地,傣族慢轮制陶也无法避免。然而,傣族人民敬畏自然、喜爱农耕文化的情感早已深入骨髓,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气质与性格,流传至今。

2.2.2 传承是适应社会形态的结果

通常情况下,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变迁能够在本质上影响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制陶工艺唯有不断适应社会形态的发展,才能长远且更好地传承下去,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家庭的内部传承是傣族慢轮制陶最初的传承方式,当时制陶在家庭中的存在是仅次于农业的副业形式,采取古老的手工制造艺术,因地制宜,为的是满足家庭的日常所需。有机会接受制陶技艺传承的只有妇女,自力更生是其展开家庭传承的首要目标,只有极少的陶器是用于出售或是换取其余商品,大多数是自己使用。傣族人民的这种工艺传承适应了当时的农耕经济、村寨系统与自然氛围等社会形态环境。傣族之所以会出现慢轮制陶工艺,最根本的原因是农耕文化的存在,陶器的产生便于傣族居民靠水生活,便于灌溉农业,将自由散漫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安稳集中的农耕生活。因此,农耕文化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发展。

考古资料显示,女性发明创造了陶器,主要因母系社会是远古时代的典型特征(父系社会的出现晚于母系社会),当时,女性在整个家庭中占据着主人的地位,纺织布匹、制作家用器具、食物的制备与烹饪以及农耕劳作等都是由女性完成。实地调查发现,云南省边疆等区域内,傣族妇女在整个慢轮制陶过程中是主力军,男性负责一些辅助性工作,包括挖泥土、搬运泥土等。该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表明陶器产生于新时期时代,对明确男性、女性的家庭与社会分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这种“传女性不传男性”的制陶传承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远古社会农耕文化形态的真实写照。

后来,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区域,并逐步盛行,出现了较多的佛教建筑,制陶者中开始出现少数男性,主要负责对佛教用品以及建筑装饰品进行制作,而且该技艺会传承于家族或小家庭中。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古代社会中傣族男性可经常出入寺庙,甚至将寺庙当成学校,入寺为和尚,接受教育,而女性在这方面有很多约束,无法正常接受寺庙的教育。故男性为寺庙制作用具与装饰品会更加容易。然而,女性有时会参与一些和宗教相关的活动事宜,比如制作赕佛等佛教用品等,这些都可为女性接受深层次教育、参与社会活动与拓展自我视野等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可以说这种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慢轮制陶技艺传承有助于该工艺朝着深层精神领域方向发展。

3 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现状分析

在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现状方面有忧有喜。据调查,当前社会中由傣族慢轮制陶工艺生产的陶器已经非常少见,唯有一些佛教器具和建筑装饰品中能够看到。而且,因慢轮制陶技艺难以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愿意学习并传承该工艺的人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调查可知,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真正掌握慢轮制陶技艺的仅有几户家庭,该工艺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亟须引起关注,并给予保护。但是,该技艺的传承也有可喜的一面。例如,传承主体上不再是女性独尊,随着时代的发展,男性同样能够传承该技艺,由此为该工艺的传承主体提供了选择空间。在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与了解傣族慢轮制陶工艺,该工艺也渐渐走出傣族。因此,对于傣族慢轮制陶的传承现状,我们需要给予客观的认知。

参考文献

[1]解梦伟,侯小锋.傣族慢轮制陶传承的文化内涵分析[J].名作欣赏,2019(12):75-76.

[2]王冬敏.古代社会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家庭传承模式探析及启示[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8-110+117.

[3]王绍伟,苏婷.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J].中国民族美术,2016(4):100-103.

[4]宗云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研究——以傣族慢轮制陶为例[J].艺术品鉴,2018(2):38-39.

猜你喜欢
傣族传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谁远谁近?
别样的风情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