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吉述
摘 要:5G来了,如何看待其对出版业的影响?很多文章都把它和当年活字印刷、激光照排技术相提并论,认为5G对于出版业而言是个很大的利好与推动,是出版业所面临的又一发展机遇。但作者感到,就当前出版业的主要产品和发展现状来看,5G对于出版业来说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
关键词:5G 教育出版 数字出版
5G技术的普及是个热门话题,不少文章写到了5G技术对出版业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其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的确,从长远来看,5G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必将为出版业打开许多发展的瓶颈,影响深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5G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这个挑战的核心就是5G技术促使人们文化消费内容更加富媒体化,音视频消费内容大幅提升,必然对以文字、图片为内容主体的传统出版形成挑战,也必然加剧图书和出版在社会文化娱乐消费中的边缘化。
一、5G对出版业而言挑战大于机遇
大家知道,5G的主要技术发展是数据传输速度的提升,速度快、低时延等特征虽然可以有效提升内容传播速度,对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自然有深远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出版业生产的主体内容还是文字和图片,文字图片的传输在3G时代基本就解决了,4G绰绰有余,5G来了以后对传统出版还能再有大的推动吗?其实就出版的主体图书来讲,更多的是需要长时间面对屏幕的深阅读内容,出版业更需要的是显示技术的创新。在这方面,电子纸技术虽然十几年前就发明了,但直到现在还没有本质性发展,亚马逊的Kindle,从十几年前的第一代到现在N代,有什么变化?其深层次的原因不是技术突破难,而是没人去研究了,没有研究的根本原因则是整体性社会需求弱了。所以,我们必须看清5G来了以后像音视频媒体这些传统出版人不太擅长的领域肯定将获得大发展,5G将逼迫出版社在内容创新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尽管有音像出版社的少量音视频内容,但当前出版业的主要内容形式依然是文字和图片,出版业数字化总体上需要两类技术:一类是能以理想状态展示内容,至少是不伤眼睛的显示技术。但这几年显示技术并没有大幅改进,在人们日益注重视力保护的情况下,数字化的文字性内容深度阅读障碍很大。另一类是提升文字、图片的传递能力的传输技术。5G理论上能够促进各类内容的传播,但就当前出版业的主要产品形式——文字和图片而言,3G网络就已能满足传递需要,5G的优势更多体现在音视频等大流量内容的传播上。所以,5G的发展必然使音视频等富媒体传播更加便捷高效,也从而使人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更加向音视频倾斜,文字性的出版内容将更加边缘化,这是对出版业的根本性挑战。
二、5G其实也给出版业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从发展角度来看,5G给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一扇窗,这扇窗带来了新机遇。这种机遇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音视频资源的需求大幅提升,网络课程应成为教育出版数字化的重要工作
音视频高端化也是必然的,这一点从4G时代就已经显示出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APP排行榜的变化,上升最快、排在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像抖音、直播之类的,过去排在前面的文字类下降很快。这种影响最明显还不是传统出版社,从网络文学的发展就能看出来。大家可以看一下阅文集团的财务报表,文字阅读收入增长不明显,支撑其去年业绩的是各种改编、授权所带来版权收入增长,这一部分占比达到40%多。
音视频消费的发展对出版业的直接启发当然就是要多做音视频内容,但从传统出版社来讲,音视频内容的创作却必须有自己的策略。就一般的出版社来看,过去还是文字性内容为主,音视频内容相对来说较少,音视频创作技能比较弱,所以选择哪个方向,如何做需要慎重考虑。
个人感到总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结合知识付费做一般圖书与专业图书相结合的音视频
这几年知识付费比较热,吸引了很多出版社去做,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知识付费的主体内容是音视频,文字性的知识付费内容占比非常低。因此,我们现在做音视频不仅是顺应5G,更是知识付费的必需。
出版人做音视频首先想到的是听书,以听书等作为主要宣传点的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平台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希望。但是我们要进一步分析这些平台上的书是什么书?这些平台上热卖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看看喜马拉雅的排行榜,从有声书来看,主要是网络文学,基本上没有传统出版的图书。对此,我们要认识到,这不仅是很多网络文学的内容更贴近民众,更有卖点,而且更重要的是其销售方式策略更符合网络传播特点。例如就内容长度来说,网络文学的平均字数都在200万字以上,可以给读者听众大量免费听的内容,上瘾后再收费。但传统出版的图书不过20万-30万字,还没有收费就结束了。所以简单地把出版的书请人读一遍,做成听书,并不是主要方向。从喜马拉雅收费排行榜上也能看出,卖得最好的并不是单纯的听书,而是讲座、课程。所以从听书到讲座应该是出版社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但是我们要看到,从听书到讲座是个内容不断丰富、不断突破的过程,也是个观念、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从笔者前期经历的一些产品案例来看,出版人容易犯的错误是把文字的精品化要求放在了音视频上。其实两者有很大不同。例如,作为文字内容,可以大标题套小标题,层层分析,层层深入,再多的内容嵌套都没关系,但听的内容则必须结构简单,让人一听就懂,层次多了反而搞不明白。另外,图书内容的文字表达必须精练、标准,语音则亲切、有特色。前段时间,看到有出版社做了些介绍图书的语音节目,内容是让编辑非常规范地写出来的,再请一个语音非常标准的播音员读出来,最后听起来就像新闻联播。这样不仅效率非常低,而且根本吸引不起读者和听众注意力。大家可以看看抖音,有几个是播音员出来的?所以,在音视频创造这方面,我们要尽量突出个性化,转变图书编辑的一些标准和观念。
运营也是个难题,对出版社来说,网络内容营销能力比较低,建内容还是强营销常常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两难中。个人感到,最好是抓住传统出版中比较强的一些IP或带动力强的产品,强调线下出版与网络内容营销的结合,强化自然生发能力。我们的《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期刊最近做了一些数字化拓展工作。他们结合期刊,研发了一个智能批改系统,给小学生提供线上批改作文服务,同时在服务中也提示其作文缺陷,然后推送相应的网络教学视频,目前虽然只做了三个课程,但前期卖了80多万元。这其中的启发就是,其音视频内容、运营都和纸质出版物结合紧密,是互相生发的关系。
2.教育出版也应强化音视频内容的开发
与一般图书相同,出版社应该把发力点放在体系化音视频内容的研发上,也就是网络课程。在这方面,人卫社等中央大社依托专业内容,为高校做了大量的网络课程,取得了很好效益。作为地方出版社,虽然起步晚,但也有中小学教育优势,完全可以做起来。当前,高等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网络课程已非常发达,中小学普遍不多,但笔者感到,未来中小学生必然有大批课程在网络上学习,虽然每所学校不一定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平台,但每个省或市县建是必然的。尤其是最近教育部等十一部委下发了《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在中小学推进网络课程建设,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
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思考:首先,可以与现有学科及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性课程,例如语数外等考试科目的拓展类学习;其次,网络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补充,甚至具有更好学习效果的学科,例如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安全、足球教育等;再次,可以考虑那些教学时间不充足,必须借助半组织化补充学习实现的内容,例如兴趣小组、科学实验、动手类课程;最后,本身就应该在网络上学习的课程,例如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创新类教育课程,例如创客教育、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在这方面,凤凰也做了一些尝试,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5G时代的在线教育将取得较大突破,出版业的介入具有一定优势
在线互动变的更方便,这将极大加快在线教育以及知识服务的发展。在线教育是近几年资本热衷的市场,也涌现出很多大型公司。所谓的互联网烧钱,在这方面体现得非常到位。近期学而思报表出现亏损,一方面是商誉减值,另一方面就是加大了在线教育的投入力度。在这方面,出版社在资金、前期积淀方面是不足的,甚至是落后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机遇。所以不应主动放弃。相反,个人感到将来数字教育的绝大部分产值都将集中于这一领域。
笔者认为,进军在线教育是教育出版多元化、数字化的必然。出版社推进此项工作,首先要有与互联网教育企业不同的理念,那就是不要贪大求全,不要追求市场的全覆盖,而是抓住细分领域,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同时,选择的方向应该以校内教育为主。当前,诸多在线教育公司主要在校外辅导方面,因为进入校内就变成2B,需要相应的资质和条件,这是互联网公司的弱项。进军校内教育辅导,出版社有三个优势:教材的引导作用、以教辅为核心的基础内容、中小学区域性市场优势。借助这些出版机构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凤凰集团在江苏地方网络课程以及在线答疑做了一些尝试。
(三)5G技术为AR、VR教育的普及提供更多可能
5G极大推进了人工智能与AR/VR技术的发展,从而对出版业的生产各环节、运营模式等产生影响。
第一,就VR/AR产品来看,确实能极大增强图书的展示力,带来阅读新体验。我们在部分图书上也实现了一些VR/AR功能,但从实践效果来看,最大问题是成本比较高,实现独立价值比较难。根本原因是图书作为低值易耗品,定价受各种因素影响,价格上涨难度大,覆盖不了成本。当然,个人感到在一些高端产品和连续性出版物,如教材出版上做还是比较好的选择。事实上,当前笔者看了一些成功案例,大部分集中在价格较高或发行量较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上。童书虽然这几年做成VR/AR的比较多,但因为市场化程度高,读者对价格敏感性高,成功的并不多。
第二,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出版业各生产环节的结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无论内容采编、加工、分发等各环节,人工智能的渗透日渐强化。“今日头条”的很多内容其实已经是机器人撰写。但在传统出版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尚处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智能校对、OCR识别等。出现这种情况,个人感到,关键不是从业人员的观念落后,不愿用新生技术,根源是实际需求不足。作为传统图书的生产,既不需要大量人员的协同,也不需要实时掌握信息,相反要求对内容进行精细化的研读审核校对,当前的生产力组织方式、生产技术已很匹配,也能够支撑。那么,什么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会在出版方面大量使用?个人认为就是融合出版物的制作。当编辑需要线下线上相结合,特别是在线上发布大量内容,与读者建立联系并形成高效互动时,必然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助。
第三,我们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社数字化产品的研发方式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体现为相关联的三点:①数字化产品的技术门槛提高了。现在开发一个数字化产品,如果不带人工智能,比如说图像识别和声音识别的话,这个产品本身就过时了落伍了。②技术开发的门槛反而降低了。因为刚才讲的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几乎都有现成的服务平台提供完整底层服务。前几天参加了腾讯的智能开发平台推荐会,看到所提供的开发基础功能非常完善,产品开发者可以在其上比较方便快捷地制作出一个具备很多功能数字化產品。这样的平台百度、阿里都有。笔者刚才讲的《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搞了一个在线智能批改系统,它的基础就是建立在百度语义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上,这样才能把一个完整文本拆分成词汇。相反,如果我们自己研发一个拆词系统,那是非常困难的。③正因为将来绝大部分公司和产品都建立在上述平台基础上,所以想在技术领域形成垄断和屏蔽性优势是很难的,人工智能技术使大量的公司平庸化。
上述这三点对于我们的启发是,出版社将来对于技术人才引进必须变革,也就是要减少底层网络技术人才,增加应用性开发人员,强化编辑与技术的融合。在平台功能日渐强化的未来,不懂技术的编辑人员甚至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而快速掌握平台开发技能,将创意与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好的产品。
三、结语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也可能带来出版业运营模式变化。大家可能注意到,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在教育方面。像批改网,以及笔者前面所说的《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的智能批改系统,已经涉及到,将来可能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版社到底属于一个什么位置,如何发挥作用,还需要我们再深入探讨。
总之,5G来了肯定对出版业有深远影响,但与活字印刷、激光照排技术不同,它不是简单地为传统出版业赋能和服务,也不一定能大幅提升传统出版业生产经营能力,而是更集中于逼迫出版业在内容、运营模式方式的创新和转型。它所推动的音视频等富媒体发展,对传统出版内容造成了很大、很长远的压力和冲击,但也带来了转型的空间和机遇。
(作者单位系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凤凰学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