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中减震榫与榫形防落梁装置的减震性能研究

2020-04-13 02:19姜金斌王军泽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分析模型梁体桥墩

姜金斌,王军泽

(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30)

常见桥梁减震设计可总结为两类:一是减隔震支座,行业内较为普遍的有铅芯橡胶制作等;二是增设能量耗散装置,主要置于梁体与墩台连接区域,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各类型效能阻尼器,其中以金属阻尼器效果最为优良,其高度塑性变形特性可大幅度消耗地震输入能量,使用到的软钢材料当达到塑性状态后,表现出明显滞回特性,总体来说减震效果良好。

1 减震榫-滑动支座系统设计

在本次研究中,重点围绕减震榫展开探讨,可理解为是钢棒阻尼器,基于等强度设计原则,可保障塑性耗能效果,大幅提升材料利用水平[1]。充分利用主梁连接套筒,将指定的减震榫端头部分置入其中;基于M32 高强螺栓与桥墩的稳固连接,进一步与滑动支座构成整体[2],具体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减震榫-滑动支座系统

2 常时荷载对于减震榫的刚度要求

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为满足列车舒适度要求,必须确保桥墩纵向线刚度的稳固性,与减震榫的组合刚度为K=KdKs/(Kd+Ks),其Kd 与Ks 为桥墩与减震榫各自的线刚度值。需严格控制减震榫线刚度,以桥墩纵向刚度的4 ~5 倍可行,便可带来优良的应用效果,此时桥墩线刚度降幅可稳定在20%以下。关于本次研究的32m 跨桥梁结构,得知其墩顶纵向线刚度达到400kN/cm,以此为基准展开仿真分析,得知使用的减震榫时刚度需达到2000kN/cm,这是满足要求的基本条件。

3 减震榫基于性能的设计准则

遇到地震灾害时,要求减震榫优先达到塑性状态,且具备灵活变形能力,为达到此要求,需确定合适钢材并提升设计精度。对此,以软钢材料为宜,充分考虑工作应变范围,以确保材料在安全区间内的应用效果。

4 减震榫-减震性能分析

4.1 分析模型

文章探讨的是32m 跨箱梁结构,其下部设置为实体桥墩形式,基于C35 混凝土现浇而得。假定桥台为刚性,且各桥墩与地面均达到刚性连接状态,进一步得到桥梁分析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4×32m 简支梁桥分析模型

梁体与各个墩、台之间有多种连接形式,此处重点考虑两种工况,即盆式支座连接与减震榫-滑动支座系统。通过对前文的分析,可知第二种方案中单孔量共使用到16 根减震榫,均匀分布在两侧梁端。

基于ANSYS 软件,可创建出本项目的全桥空间分析模型,利用Beam188 可完成对梁体与桥墩的模拟作业,考虑到盆式支座的实际应用特性,形成了Combin14 弹簧单元,此方式可有效模拟支座位移情况;而在第二种方案中,则创建了Combin40 非线性弹簧单位,可实现对减震榫力学状况的有效模拟。

4.2 减震性能分析

基于减震榫-滑动支座系统,原本桥梁上、下两部分结构的连接方式将发生变化,对应于桥梁动力特性自然也有所改变。分析桥自振周期,可知工况1 与工况2对应的是0.2033s、0.4079s。显然,工况2 所选取的方式大幅延长自振周期。

参考现行抗震规范,可知减隔震设计结构的使用条件——建筑场地需满足Ⅰ、Ⅱ、Ⅲ类标准。为探寻各场景下减震榫-滑动支座系统的运行效果,此处针对性选取了三者的地震波,如表1 所示。

表1 输入地震波列表

考虑到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差异性问题,同时耗能体系虽然具备减震效果但更加适用于大震环境下,所以此处对峰值加速度做出了改进,将其设为400cm/s2,如表2 所示。

表2 Taft 波作用下各墩顺桥向地震响应峰值

基于上述内容得知:参照工况1,若处于工况2 环境下,无论是墩底剪力与弯矩,或是墩顶位移情况,三者都出现明显减小趋势,尽管频谱特性存在差异,对结构反应的作用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减震率均达到50%,效果最好时可达到85%,因此减震效果优良。支座滞回曲线总体上较为饱满,地震环境中呈非对称性,对应于滞回曲线中也表现出不对称的特性。相较非减隔震桥梁,设置为支座形式后位移明显提升,最高值达到了60mm,但在工程许可范围内。

4.3 减震榫三级性能指标的实现

遵循减震榫设计规范,以此为指导对减震榫-滑动支座系统做出合理的参数设置,此举能够显著提升减震榫的应用效果,使其在各地震环境中具有适用性。对此,此处围绕Taft 波展开分析,假定其峰值加速度分别有0.1g、0.3g 与0.6g 三种情况,即对应的是小、中、大三种程度地震,建立在工况2 环境中,对各地震水平作用下的实际情况展开探讨。得知系统的极限弹性位移达到5.46mm,同时极限屈服位移达到56.27mm,考虑到减震榫最大应变εmax状态下,两者分别对应为E 点(0.11%)和Y 点(1.55%)。在实际环境中,梁体水平位移偏大时极容易引发梁体碰撞现象,考虑到此问题,对减震榫水平极限位移做出了改进,将其限定为150mm,进一步得知εmax为4.13%,明显在M 点8.44%以内。

(1)在小震时,发现减震榫出现了屈服问题,虽然塑性变形但幅度较小,此时最大拉应变达到0.31%,总体来说位移微弱,没必要采取修复措施;

(2)在中震中,发现减震榫进一步加大了塑性变形,此时最大拉应力提升到了0.86%,但总体上位移依然较小,仅经过轻微修复即可达到要求;

(3)在大震时,整体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此时减震榫最大拉应变上升到了2.02%,处于强化阶段,整体位移虽然有所加大,但依然稳定在极限位移之内,即<150mm,总体来说稳定性较好。

基于上述三种情况的分析,得知减震榫变形满足既定要求,具备多级性能指标,

4.4 墩高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为探讨各墩高状态下所带来的实际减震效果,此处共设置了5 类圆端实体墩,分别为4m、8m、12m、16m、18m,除此之外的任何桥梁模型参数都一致,并采取Taft 波激励措施,如图3 所示。

图3 减震率随墩高的变化曲线

基于上述内容得知,诸多因素均会对减震榫减震效果带来影响,但作用最为明显的当属墩高。若该值在12m 以内,伴随着墩高的增加,产生的减震率将呈持续上升特性;若墩高正好处于12m,此时减震榫的运行状况最佳,减震效果最好,减震率超过85%;此后,若墩高再次增加,带来的减震效果将出现下降趋势,降幅达到30%。

呈现上述规律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墩高处于较小状态时,桥梁刚度较大,且具有更短自振周期,产生的梁体位移量得到有效控制,减震榫无法完全达到塑性阶段,因此消耗地震能量的效果相对有限;若适当加大墩高,桥梁整体呈现出更“柔”的特性,位移进一步加大,此时减震榫耗能状况优良;同时,如果墩高超出特定范围,桥梁自振周期相对更长,此时会进一步抑制减震榫动力特性,原本优良的减震效果也会进一步下降。总体上,为满足桥梁安全运行环境,需针对减震榫做出单独参数设置,以保障最佳减震效果。

5 结束语

减震榫-滑动支座系统,明显延长了桥梁自振周期,经模拟分析得知,墩底剪力与弯矩,或是墩顶位移都得到了控制,发挥出优良减震效果。在各类因素中,墩高会直接作用于减震榫运行状态,进而表现在减震效果上。在其余条件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当桥墩高度增加时,墩底弯矩与剪力、墩顶位移各自的减震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特性。基于此,出于全面保障减震效果的目的,有必要对减震榫做出合理的参数设置。

猜你喜欢
分析模型梁体桥墩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一种适用于薄型梁体的周转装置
梁体混凝土实体强度弹模强度检测研究
梁体损伤对桥梁结构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桥墩加固方案分析研究
基于ABAQUS自复位桥墩与现浇桥墩性能对比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全启发式语言分析模型
浅谈圬工梁体病害整治
低周反复荷载下高速铁路桥墩损伤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