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成
(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广东 珠海 519000)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举步维艰,我国经济发展呈新常态特点,并产生深刻变化,由传统粗放式的高速增长阶段,迈入高速率、低成本式的高速增长阶段,传统模式难以为继,有必要积极转型发展。国家提倡建设创新,鼓励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升级,提高企业发展水平。对建筑行业来讲,行业发展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间矛盾显著,传统方式不适合发展需要,应客观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安全监督体系,推动建筑行业综合发展。
目前,BIM 技术全面应用在工程建设范围内。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利用BIM 技术模拟施工,整体评估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和安全,排除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模拟施工方案模板脚手架设计,可迅速配置模板,降低设计难度,提升设计水平;通过对脚手架模型合理分析,比较传统和BIM 模式的脚手架方案,解决安全问题,减少安全风险。通过BIM 技术模拟排布管线,并碰撞检测管线,如图1 所示,为统计人员提供碰撞信息,有利于相关人员合理调整方案,降低管线碰撞与返工概率,节省了成本。施工操作中,集成处理模型、成本与进度等信息,管理人员利用完善的5D 施工模型,实现动态管理,并对施工成本、进度与质量进行数字化操控。在工程建设中,根据施工流程编制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关联BIM 模型,比较工期进度,从而科学安排工程进度[1]。
图1 管线碰撞检查与调整
(1)自动识别技术。①条形码。在施工中应用条形码技术,提高了人工输入数据的效率,降低了错误率,压缩了投入成本。在管理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中经常使用条形码技术,利用移动终端扫描材料与设备,得到精确的信息,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合理应用材料和设备,避免发生浪费问题。②RFID 技术。以无限点技术为基础,对指定对象识别,读写数据。RFID 系统包括电子标签、天线和读写器。在施工现场利用该技术跟踪机械、材料与人员,实现安全管理。相较其他技术,RFID 实现对数据的远程读取和辨别。比如装配式建筑施工,在预制构件内放置电子标签,记录相应的尺寸和位置信息,逐一对应模型的构件信息。当识别预制件的电子标签时,记录对应质检、运输、进场和安装信息,并向云端同步。通过预制构件管理系统和BIM 模型获取与之对应的编号信息,预制构件信息同步传输至管理体系,可查询预制构件时间段和编号的信息[2]。施工中,管理人员利用手持读写器,精确获得吊装构件位置。对现场内施工人员粘贴RFID 标签进行监测,了解作业人员情况,包括识别、进出管理、考勤上岗等。RFID 电子标签与身份信息逐一对应,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和性别等。
(2)定位跟踪技术。近年来,在道路与桥梁、隧道、高层建筑等领域广泛应用GPS 技术。其中在室内环境GPS 技术的精确度不高,室内定位跟踪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一般在室内应用的无线定位技术还包括Wi-Fi、蓝牙、红外线等。
(3)图像采集技术。①3D 激光扫描技术。该技术逐步应用于规划编制、仿古建筑设计、桥梁施工等。例如上海世贸酒店在施工中综合应用了3D 激光扫描与BIM 技术。该工程位于废弃矿坑,由于存在不规则断面,设计独特,增加了施工难度。根据坑内地貌利用3D 激光扫描技术,结合扫描精细点产生三维模型,获取等高线、二三维数据资料。②视频监控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在施工现场应用已经非常成熟,除了设计现场监控设备外,还可以通过无人机拍摄向系统传回资料。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平台完成现场搜寻、数据采集、指令传递等操作,并设计风险清单,从而达到安全巡视的目标。
(4)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物联网使用智能移动终端,通过无线移动通信方式开展相关服务业务,具体分3个层次,即终端、软件与应用。在无线宽带接入和移动终端技术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在多个行业广泛应用。施工人员借助移动技术开展各项操作,满足了现场的施工要求。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大规模应用在施工现场,方便了信息沟通、质量检测、资料追踪。同时,联合运用物联网技术、BIM 技术和云计算,实现二维码扫描追踪、模型检测和视频监督,最大程度强化监督效率[3]。
①全面、信息化监督参与建筑工程所有人员的人、证和岗。②全程监督项目报建到竣工的备案,进一步达到建筑部门对项目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要求。③根据建筑行业部门要求建立与企业、人员有关的诚信评估系统,完全实现对企业和人员诚信评估的动态管理,自行计算、评价和发布诚信评估结果。④采取信息化手段监管工程质量和安全过程,凭借信息技术,突出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的标准化和流程化特点,同步产生详细、完整的工程监督数据。⑤自动监管质量检测单位的日常操作。⑥对监理单位日常工作动态监督,全面控制工程监理人员开展工作的状况。⑦合理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综合了解工地推进各项施工操作的情况。
建立智慧安全监督体系,不仅要科学应用技术,还应保证管理程序和方式的高度匹配。基于一个体系,综合监督的思想,为工程指挥部提供服务,符合向指挥部汇报、监控、交流的要求。整体框架,结合不同用户划分为三层。
(1)应用层。应用层包含工程现场的应用系统,通过RFID、电子标签、测量器、传感器、摄像头等动态监督、数据收集、智能体验,提升项目部的工作水平。
(2)管控层。管控层属核心部分,综合监督指挥部,一方面利用数据标准集成处理不同的业务数据,达到业务系统集成的目标;另一方面围绕进度、劳务、质量等建立模块,并进行动态监督。
(3)展示层。其主要功能是对上汇报,在相同的页面,集成展示模型、业务数据等,凭借各种统计模型再现施工的状况。
(1)材料监督。将电子芯片作为技术核心,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检测样品质量。具体操作如下:①严格控制钢筋样品制作、运输、检测等各质量环节;②严格控制混凝土样品生产、运输、养护、检测等各质量环节;③工程参建方和有关各方实现信息共享,实时监督样品试件,及时预警异常质量和行为,在规定期限内各责任主体录入各个工序处理的结果,闭环控制工程质量。
(2)建筑结构监督。将电子回弹仪应用在现场移动检测体系,紧密结合蓝牙技术,将无线移动终端作为载体,突出现场检测的便利性,从而实现质量监督。具体分辨现场检测质量的真伪,工程参建及有关各方共享信息,实时监督现场检测结果,预警异常的质量和行为,闭环控制工程质量。当前现场移动检测系统包括混凝土回弹检测,陆续记录其他现场检测,如砂浆回弹,钢筋保护层等。
(3)地下工程及深基坑结构安全预警。对卫星定位、机器人测量、传感器、移动通信等技术综合运用,按照物联网模式初步构建监测体系。对施工现场数据动态采集与传输,进一步获得精确的监测结果。系统传输数据流程如图2 所示。具体包括建筑工程登记、巡视检查登记、简报数据登记、原始资料查询、监测情况查询。预警通知:提示体系向各方主体发送预警信息。若监测单位需要扩大通知区域,可进行补发操作,增加发送对象,同时对短信内容科学编辑。
图2 数据传输流程
(4)采购与施工监督。合理应用BIM 技术,最大程度确保工程的工期和建设质量,将构件信息库存储在BIM 模型中并科学利用,对预制构件信息库全面共享。如此,有利于厂商获得准确的预制构件尺寸、材质和强度。在互联网上利用电子商务技术综合采购预制钢箱梁与支座。比如,采购预制管件时,直接向厂商提供了预制管件BIM 模型,厂商联系模型生产管件。采购材料需联合使用电子商务和BIM,有助于提高效益。材料顺利进场后,将预制构件属性和产品信息等粘贴在预制管件、预制盖板和预制路缘石等上。通过扫描二维码,得到构件与材料的基本规格、应用位置和检验报告等,有利于准确定位和追踪管理预制构件。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创新引领未来。建筑行业在改革发展中积极创新,但没有改变核心业务,即工程项目。综合工程项目实行生产经营、科技研发与管理,是建筑行业的主要特性,工程现场安全是其顺利竣工的核心要素,也是建筑行业贯彻落实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生产要素表现出渗透性,要高度融合生产固化要素、现场管理程序、信息传输和存储,进而彰显最大的作用。只有共同进步和创新,建立工程智慧安全监督体系,才能升级技术、改变生产方式,为建筑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