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妍,范泽玲,吴立华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北京 102200
临床妇科常见病之一即为产后发热,其主要指的是产褥期出现的突然性高热寒战或持续发热不退情况,病情严重者会危及到产妇的生命安全,其亦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原因所在。现阶段多选择西医抗生素进行治疗,但并不能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具有着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随着近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和完善,产后发热病人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且均取得了显著性成效[1]。本文抽取本院收治的72例血瘀型产后发热患者作为观察样本,现作以下评析报告: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2例血瘀型产后发热患者作为观察样本,全部满足《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产后发热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为血瘀型。参照奇偶数分成两组。对照组有病例36例,年龄在21-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8±3.2)岁;其中剖宫产13例,顺产23例;初产妇24例,经产妇12例;试验组有36例,年龄在22-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2±3.1)岁;其中剖宫产12例,顺产24例;初产妇25例,经产妇11例。组间加以对比临床资料后,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的西医治疗:以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作为依据,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以青霉素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以氨基糖甙类治疗。用药治疗的同时可通过温热的水擦拭方法进行降温,补液过程中可给予退热药物治疗。试验组自拟中药汤剂治疗,药方构成:桃仁、川芎、制香附各10g,小通草、路路通、炮姜各6g,当归、益母草、炙甘草分别为20g、15g、3g。加水煎煮,取值300mL服用,1d服药1剂,早晚各1次温服,3d为1疗程。治疗期间记录两组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体征在治疗后完全消失,体温及各项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以此表示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在治疗后减轻,体温及各项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以此表示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温及各项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在治疗后无变化,或病情加重,以此表示无效[2]。
1.4 统计学评析 利用版本为SPSS22.0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处理,(%)能予以表示的是计数资料,组间进行对比使用的是χ2检验,P<0.05的差异能够表示的是存在着统计学意义。
2.1 评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试验组,(P<0.05),见表1。
表1 评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n(%)]
2.2 评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治疗期间对照组有5例出现了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各有2例,腹泻有1例;试验组有1例出现了不良反应,为恶心。经过对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8%(1/36)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89%(5/36)低,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4109,P=0.0113)。
产后发热通过现代医学的解释是与细菌毒力、数量、机体免疫力三者间失衡有着密切关系,病原体直接向生殖道侵入,最终造成感染表现出发热症状。西医对症支持、抗菌药物治疗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起效慢、安全性差、经济压力大,再加上哺乳过程中抗生素会通过乳汁分泌对新生儿产生影响,所以临床推广有着限制性。
祖国医学认为,产后多虚多瘀是导致发热的主要原因。分娩过程就是一个失血耗气的过程,正气亏损或产后血瘀的情况下,就会引起发热。本方中的当归为君药,其功效主要从化瘀生新、行滞止痛、补血活血方面体现出来;臣药为桃仁、益母草、川芎,功效分别是活血化瘀、活血调经、活血行气;佐药为炮姜、路路通、小通草,其中的炮姜功效为未经止血、温中散寒;小通草的功效为通乳、清热利水;路路通的功效为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使药为炙甘草,其功效在与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以上药物合用,在血瘀型产后发热中可取得显著性的治疗效应。
本研究结果:试压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间的对比上,(P<0.05)。由此足以证明,自拟中药汤剂与西药联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血瘀型产后发热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