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睿
鄂东医疗集团市妇幼保健院,湖北省黄石市 435002
肝母细胞瘤(HB)是一种恶性胚胎性肿瘤,其分化方式具有多样性,主要由胎儿性上皮性肝母细胞、胚胎性细胞以及分化的间叶成分组成[1]。大量临床实践证实HB多为单发性病灶。HB多发于儿童,不仅影响患儿进食以及生长发育,严重者甚至累及生殖系统发育[2]。由于患儿患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疾病虽然进展较为缓慢,但发现时往往已为晚期,瘤体增长较大,导致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尽早诊断HB对于患儿的治疗和预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HB中含有软骨、骨样、胚胎间叶组织等,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诊断作为HB的首选方式,具有检测范围广、病灶部位等显示清晰等特点,但其具有一定程度的辐射性,患儿家属对其接受度较低[3]。MRI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诊断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各大疾病诊断[4]。本文对本院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B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诊治的HB患儿100例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均经手术和病理学确诊为HB;(2)以腹胀、上腹部肿块、消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3)各项资料完整;(4)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2)未进行MRI诊断患儿;(3)家属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所选患儿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1个月~8岁,平均年龄(4.28±1.12)岁;其中80例患儿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MRI诊断。仪器采用西门子1.5T核磁共振仪,增强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用量0.2~0.4ml/kg)。设置层厚为6~8cm,层数为30,层距为3mm。患儿取仰卧位,先用MRI进行常规横断面T1WI、T2WI扫面,后采用增强扫描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T1WI扫描。
2.1 病灶基本情况 病变部位: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肿瘤位于肝右叶64例(64.00%),肝左叶13例(13.00%),同时累及肝左叶和肝右叶23例(23.00%)。其中所有患儿单个病灶长径均在4.0cm以上,最大长径为15.08cm,平均长径为(10.25±2.06)cm。HB可发生肝内外转移,术前检查发现HB发生肺部转移的患儿有15例(15.00%)、肝内转移8例(8.00%)、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以及门静脉癌栓形成6例(6.00%)。病理结果:100例确诊为HB患儿中胚胎型17例(17.00%),呈类圆形,且肿瘤细胞比正常肝组织细胞小,胞浆少;混合型43例(43.00%),其中23例可见骨样组织;胎儿型29例(29.00%),呈索条状,肿瘤细胞稍小于正常肝组织,间质血窦丰富;间变小细胞型11例(11.00%)。
2.2 MRI表现 MRI平扫定位均与手术所见完全相符,可见患儿肝脏内实性肿块,其中肿块表现为类圆形50例(50.00%),分叶状30例(30.00%)。有67例患儿肿瘤T1WI表现为低信号,其周围可见假包膜,长径较大的肿瘤由于中心出现坏死、出血等多以杂乱信号为表现,且伴有中央夹杂斑片样、点状高信号或更低信号(见图1)。有60例患儿肿瘤T2WI表现为高信号,其原因多为肿瘤内部出现出血、坏死、液化或血窦瘤内扩张,甚至肿瘤内部可见条形或弧形分隔,采用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呈不均匀化(见图2)。有15例患儿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周围呈晕环状强化,肿瘤内部出血、坏死部位无强化。肿瘤均有清晰分界。
图1 肿瘤T1WI表现为低信号
图2 T2WI表现为高信号
3.1 临床表现 HB在儿童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约占50%[5]。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且男性多于女性,本文中男女比例约为3∶1,与既往文献报道相符[6]。临床表现多为腹部膨隆、体重降低、食欲不振等,间或伴有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各项肝功能检查大多显示正常,但大部分患者呈现血清AFP升高,本文中有80例患儿AFP明显升高。李坤朋等[7]研究显示AFP升高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迄今为止,HB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研究认为HB的发生与基因异常、家族遗传因素等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症[8],也有研究认为与母亲有避孕药使用史或者吸烟、职业环境等相关[9]。HB多发于肝右叶,其次为同时累及左右叶,仅累及肝左叶的发生率较低,本文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肿瘤位于肝右叶64.00%,肝左叶13.00%,同时累及肝左右叶23.00%,与研究报道基本相符。同时结果显示胚胎型17例、混合型43例、胎儿型29例、间变小细胞型11例。
3.2 MRI表现 MRI具有无辐射、无创等优点,同时MRI对于软组织诊断分辨率高,能够通过多方位成像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周围组织分布情况,可为手术切除提供更为精确的指导,且MRI可更为准确地显示肿瘤分期相关信息[10]。本文采用MRI平扫100例HB患儿,结果显示患儿肝脏内实性肿块,其中肿块表现为类圆形的有50例,分叶状的有30例。肿瘤均有清晰分界,其中67例患儿肿瘤T1WI表现为低信号;60例患儿肿瘤T2WI表现为高信号。有15例患儿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周围呈晕环状强化,且消除迅速。
3.3 鉴别诊断 HB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原发性肝细胞癌。在MRI上HB与其表现十分相似,且两种疾病患儿均可检测到AFP明显升高,但肝细胞癌的MRI表现中瘤体形态多为不规则形,无明显分界,多无包膜,而HB多可见假包膜,瘤体多为类圆形或者分叶状。(2)肝脏间质错构瘤。该疾病患儿AFP无升高迹象,MRI检查多为多房性囊性肿块,瘤体巨大,增强扫描可见强化,而HB的MRI表现为肝内实性肿块,且患儿有明显的AFP升高。(3)肝脏横纹肌肉瘤。该疾病患儿AFP无升高迹象,多发于5岁以上患儿,同时MRI显示极少有出血钙化,而HB多发于5岁以下患儿,且AFP水平多升高。
3.4 MRI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治疗HB的首选方式为手术治疗。术前通过MRI诊断可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有无转移以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明确肿瘤分期,指导手术更为精确地切除肿瘤。本文中HB发生肺部转移、肝内转移、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以及门静脉癌栓形成患儿通过治疗后,再行MRI检查,发现其肿瘤面积明显缩小,且与正常组织有明确分界,肿瘤内的坏死面积增加,治疗后的MRI检查为肿瘤的可切除性提供了影像学支持。同时MRI可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包膜完整性,为肝内血管和下腔静脉侵犯情况提供信息,且术后可采用MRI随访,明确肿瘤有无复发、转移等,为临床治疗方案和患儿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综上所述,MRI具有无辐射、无创性,对患儿伤害小,同时对于HB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治HB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