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运 张 帆 Hao Yun & Zhang Fan
(1.2.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既承担着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作为文化的载体展示传统城市的魅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胡同狭窄通直,交错纵横,难以套用现有的标准化的城市规划导则,公共空间的营造缺乏适应性设计,造成了空间和邻里关系的失落。Parklet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外街道公共家具,其开放的空间与狭长的形态,与胡同相契合,能够较好地满足路人的多重需求,将这种家具形式适应性地进行中国化改良,或许是改善旧城公共空间失落现状的一剂良药。
我国近现代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的城市却因缺乏经验导致的大量“建设性破坏”,正在迅速失去原本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1]。有机更新的针灸式改造新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当前城市更新的主旨思路,在延续城市机理、保留文化脉络的前提下,进行小尺度、渐进式的改造工程,旨在以点带面,激发旧城活力、复兴历史名城。目前城市有机更新的进程中,尤其在针对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国外街区改造的发展态势已经由“以车为本”向“以人和生态为本”的方向发展[2],城市设计,作为城市修补的主要途径,更能展显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转变趋势[3]。
大栅栏是北京旧城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之一,街道的结构以及院落的形态基本沿袭旧制,其业态丰富、公共空间点位丰富的特征使其一直作为改革试点区域发挥着积极的示范作用。作为其中的主要街道,2011年至今,杨梅竹斜街倚靠大栅栏软性更新计划,以“软性更新”的新思路解读旧城更新的固化问题,成为当下旧城改造中的成功范例。但整体来看,针对公共空间领域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能够持续性发挥作用且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尝试。公共空间规划者对于城市尺度的统筹意识已具备,深入城市角落的细节意识还有待提升[4]。
城市公共空间属于城市的一部分,城市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家具又是城市街道中关键的一环[5]。Parklet作为国外一种概念型的城市街道家具形式,作为战术都市主义的探索中应运而生的实践性和政治性的景观[6],对于点状空间如何通过设计干预提升街道活力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创造性地将parklet的概念引入胡同公共空间中进行设计研究,不仅可以为这一形式创造新的运用方向,更能成为胡同公共空间困境的突破口,对复兴胡同生活场景、激活街道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2.1 Parklet的定义
Parklet,即为“车位微公园”,是一项由美国旧金山发起并正推广至全球的城市微型开放空间发展计划,Parklet通常是在道路一侧的1至2个车位空间基础上建立,作为人行道的延伸部分,目的是为使用街道的人们提供更多驻足休憩和娱乐的空间,促进临近业态发展,提升街道空间品质。
1.2.2 Parklet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parklet单元通常包括平台、围挡以及绿植、桌椅、灯具、自行车停车架等便利设施,再辅以两端与相邻车位之间的柔性防撞杆和停车限位挡[7]。
1.2.3 Parklet的国内外现状
Parklet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旧金山。2005年,雷巴尔设计事务所(Rebar Group,Inc.)于美国旧金山进行了临时“车位公园”的初次尝试。经过部分试验性项目的探索,旧金山“车位微公园计划”(Parklet Program)在2010年正式启动,在此期间,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公共微公园最初构思由意大利及巴西设计师以及伦敦居民进行[8]。作为发展成熟的标志,2013年2月,旧金山规划部门出版了Parklet手册,对parklet的选址、总平面布局、剖面设计、出入口及无障碍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作出了清晰的规定和指导[9]。
相对国外,国内对于parklet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北京设计周中Emote设计团队初次将parklet的概念应用在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中,以北京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为对象,重筑了社区公共区域,在原先的三个车位空间上安置桌椅、设计游戏空间、增设遮阳装置等,改造成为微型胡同公园(图2),广受游客和居民好评[10]。
首先,从空间条件的限制分析,Parklet作为基于车位空间的街道公共家具,环境条件决定了其狭长的点状或线状的形态特征。一个常规车位通常是一片2.5米宽,5米至5.5米长的长方形空地,parklet一般占用2到3个车位。而类比北京老城街区,胡同空间纵横交错,产生许多节点空间;同时,由于建筑的前后交错,构成点状或线状的“角落空间”,这与狭窄的车位空间具有相似性。其次,从使用功能的需求来看,大量的parklet依托咖啡馆等具有休息、群聚功能的商业店铺存在,为来往的行人和顾客提供临时停留空间。而胡同中,最缺少的也正是居民的户外活动据点。第三,从提升街区活力的目的来看,parklet的存在也侧面促进了街区以步代车,增进人际交流与地域认同感,在胡同改造中最关键的是同样是将胡同中被机动车侵占的失落空间还之于民。最后,parklet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综合活动区域,其灵活可变的使用方式对解决胡同中复杂的人群结构与多元的户外活动需求难题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图1 旧金山“Sunset”Parklet
■图2 北京设计周emote团队作品
■图3 杨梅竹斜街热力点分析图
■图4 杨梅竹斜街改造点实景
需求层级 需求总结images/BZ_104_215_984_2398_1319.png
杨梅竹斜街位于宣武区,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斜街,斜街的形式也是元大都建设之前原有地形的遗迹,也成为了大栅栏街区的特色之一[11]。此条斜街东起煤市街,西至延寿街,全场约500米,街道最宽处为5.5米。旧时的杨梅竹斜街是文人名仕的活动据点,众多出版企业在此处落脚,至今也一直保留以静态的文化商业为主的业态构成[12],2013年7月,西城区人民政府对杨梅竹斜街实施腾退改造,杨梅竹斜街1700户居民中有近70%选择留下,一直延续着半商业半居住的模式。
本文根据空间句法的研究手段,针对街区热力点进行了提取(图3),作为改造点位的筛选依据。
根据分析,杨梅竹斜街适合户外活动的公共空间点位较多,且分散,在图中所示的B点是较为集中的公共空地,位于小区门口附近,空间最为宽敞和开放,人流密集,是最佳的户外活动的发生场所。因此,将此处作为本文开展设计实践的地点(图4)。
经过观察调研和访谈,本文总结归纳出了使用者对于胡同公共空间家具的需求层级(表1)。
基于居民的需求,根据胡同空间运用parklet概念的设计原则,对杨梅竹斜街上的目标点位进行了家具的设计尝试(图5~7),具体设计点如下:
①纵向空间:两组长方形座椅通过五边形座面连接,整个家具组合长5500mm,宽900mm,整体家具格局延街道方向延伸。
②多功能设计:通过几何形体营造灵活的“围合空间”,五边形的桌椅可以在保证空间最小的情况下,让使用者能够自由通过改变坐的方向完成面向两侧的休息状态转换为对面而坐的游戏或交谈状态的切换(图8)。
③功能集成:通过右侧三棱柱的形式将路灯、路牌、广播、信息栏的功能单元集成与一体。面向外侧的导视信息方便游客识别。左侧将健身器材与生态景观结合。
④双重目标人群:胡同具有社区与景点的双重性,在家具的设计上同时体现休闲娱乐的社区家具性质和满足临时休憩的景区家具性质。长椅和吧桌吧椅形式可供休息,同时通过姿态转变又可切换为游戏与交流的场合。
⑤人性化需求:座面均采用防腐木材料,导热系数低,体感舒适。
⑥胡同特色元素:在材质与装饰上选取了胡同方砖与窗格的意向,此处将最常见的镂空青砖与回字纹元素加入灯箱与椅腿造型的设计中(图9),体现了胡同风情,与环境更为协调。颜色上的选择依据胡同的建筑提取色彩(图10),选择了烟灰色与朱红色作为主体色。
家具供小于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胡同家具数量少且分散,多以单体的形式存在与街巷之中。parklet的纵向延伸的综合体形式可以容纳较多的人数,可为更多的居民提供休息的位置。且需要控制整体的宽度,以防影响道路通行的流畅度。
多功能综合体意在解决多种家具形式需求与有限空间之间的矛盾。基于公共空间家具的双重性质,多种活动场景需求需要不同的家具形式承载,在parklet设计中,可以通过突破家具固有的外在形态局限,利用高低不同的几何箱体,辅以不同的坐姿变化来满足坐、依靠、置物等多种行为姿态的切换,弱化家具的形式感,回归家具的功能本质。同时,胡同是比街道更小的尺度空间,parklet需要聚合度更高的方式,将绿化、照明、指示标志等基础设施家具功能模块,通过公共家具这一形态集成,构建一体化的胡同休息娱乐展示空间。
■图5 “共生”胡同家具功能分析图1
■图6 “共生”胡同家具功能分析图2
■图7 胡同场景效果图
■图8 临时休憩与交谈、游戏场景的切换
■图9 胡同纹样提取
■图10 胡同色彩提取
以原住民为活力主体的空间提升是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根本内在动力,在规划时考量要以原住民及其生活方式为出发点[13]。横向比较下,不同的风土人情更决定了生活方式的不同,家具上也需要依托功能去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胡同以悠闲生活情趣而独居魅力,旧时胡同中下棋、遛鸟、群聚闲聊等行为都在欧美的街道中难得一见,需要通过家具来为特色的活动创造适宜的硬件设施条件。纵向比较下,时代的变迁也催生新的生活模式,如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催生的共享经济以及智能家的理念,家具也需要在新的交往模式与邻里关系中寻求一种平衡,在不丢失老北京和谐、悠闲氛围的前提上进行一种更为开放、共享、智能的空间营造。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进行社会、物质、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以人为本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首要准则[14]。在材质上,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部分应避免使用石材与金属材料,相比而言,木质材料的纹理与色彩更加亲切自然,导热系数低,体感舒适。在尺度上,尤其是家具组合,应该根据不同活动状态下人体的心理与生理特征进行家具尺寸、组合形式方面的量化研究,通过科学的数据指导具体的设计。且基于城市设施的适老化改造背景,通用设计更应作为设计的基础原则。
城市家具作为广泛使用的公共设施,必然依托于城市的文化存在,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特殊的价值取向[15-16]。Parklet要自然地融入胡同环境中而不显突兀,就需要选取胡同建筑、环境、历史中有价值的元素,通过功能能够完成内核的更新,通过结构、材质、造型、配色等方面对parklet进行外观的汉化,内外兼修,才能真正为胡同所用,为胡同的居民所用。例如在色彩的选择上,灰色仍为胡同中的主色调,柔和、稳重而含蓄,可和任何色彩搭配而不显突兀,可选择灰色的混凝土作为主体结构材质;红色代表着平安、吉祥、喜气和热闹,是中国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
本文旨在通过对parklet与胡同公共空间家具的梳理,探索用户需求,通过基于胡同公共空间的parklet适应性设计改造来引导空间进行高品质社会活动的营造。将起源于街道的家具概念移植到北京胡同公共空间中,提出了在空间、功能、造型、文化等多个维度的设计原则,意在对未来城市更新中街道公共空间的家具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