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认娟
(伊川县人民医院 普外科,河南 洛阳 471300)
胆囊良性病变属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病情严重者接受胆囊切除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胆囊疾病的代表性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易恢复等优势,应用较为广泛。但手术时需全身麻醉,取特殊体位,增加气腹压力,均可扰乱肠胃功能,术后较易发生腹胀、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机体恢复,增加经济负担[1]。中老年患者由于术前大多伴有各类慢性疾病,术后可使腹胀发生率增长至40%左右。因此,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加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意义重大[2]。本研究选取6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分组研究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伊川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伊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34例)和常规组(34例)。常规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7~72岁,平均(58.6±5.9)岁;体质量指数22.8~26.3 kg·m-2,平均(24.6±0.8)kg·m-2;手术时间46~79 min,平均(61.7±7.0)min;疾病类型:胆囊炎11例,胆囊息肉5例,胆囊结石18例;合并疾病:高血压7例,糖尿病5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研究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5~71岁,平均(57.3±6.1)岁;体质量指数23.1~26.9 kg·m-2,平均(24.7±0.8)kg·m-2;手术时间45~83 min,平均(63.3±6.5)min;疾病类型:胆囊炎10例,胆囊息肉4例,胆囊结石20例;合并疾病:高血压8例,糖尿病4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疾病类型、合并疾病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胆囊良性病变;(2)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3)术后未采用麻醉剂镇痛;(4)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有腹腔手术史;(2)肝肾功能不全;(3)认知、肢体功能障碍;(4)精神类疾病;(5)对中药敷贴过敏;(6)合并严重胃肠疾病。
1.3 护理方法
1.3.1常规组 接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术前予以无渣半流食,做好术前肠道准备;术中协助患者采取合适体位,保证头高足低,严密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术后持续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予以抗感染、补液等治疗,短时间禁食、禁饮,待肛门排气后予以营养支持、饮食指导,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嘱托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活动,同时予以心理、用药护理。
1.3.2研究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中药贴敷。药物组成成分为木香300 g、炒白术400 g、炒香附300 g、砂仁200 g,研极细粉,蜂蜜调糊,敷于直径约3 cm膏药贴,药量为每贴约3 g。操作方法:术前取足三里、大肠腧、天枢、神门、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位,以医用酒精消毒穴位,于穴位处贴敷膏药贴,采用3M敷料固定,敷贴6 h。(2)穴位按摩。拇指按压内关、足三里,各约2 min,待患者产生酸麻症状后,轻揉约10 s;指腹反复揉压以中脘为中心外周约2 cm范围,约3 min,频率约为每秒1次,以出现弹感为宜;分别于患者苏醒后、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进行,共4次。以上均由同资质专业中医护理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1.4 观察指标(1)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2)腹胀发生率。无腹胀:患者主诉肛门首次排气前无腹胀感;轻度腹胀:患者主诉肛门首次排气前有腹胀感,腹内有气体转动,切口无胀痛感;中度腹胀:腹部膨隆,患者主诉切口有轻微胀痛感;重度腹胀:腹部膨隆,切口胀痛感强,出现烦躁、呼吸困难等症状。腹胀发生率=(轻度腹胀+中度腹胀+重度腹胀)例数/总例数×100%。
2.1 肛门首次排气和首次排便时间研究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肛门首次排气和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2.2 腹胀发生率研究组无腹胀33例,轻度腹胀1例,腹胀发生率为2.94%(1/34);常规组无腹胀24例,轻度腹胀5例,中度腹胀4例,重度腹胀1例,腹胀发生率为29.41%(10/34)。研究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χ2=8.785,P=0.003<0.05)。
研究表明,麻醉药物残留、腹膜大量吸收CO2等是引起血液酸碱失衡,导致肠道细胞受损的主要因素[3]。气腹压力可影响胃肠道正常功能,使患者产生腹胀、恶心、呕吐等术后并发症,影响其机体恢复及精神健康,严重时还可导致切口开裂、电解质紊乱、脱水等现象发生。临床尚缺乏有效应对措施,结合中医护理技术,提高肠胃功能调节效果,是护理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医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由于受气腹、麻醉药物残留、CO2等因素影响,常可导致浊气阻滞于中焦,使脾失健运,升降失常,同时手术应激反应及创伤可使津血损伤、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大便不利等症状[4]。因此,应以攻补兼施、健脾益气、通经祛瘀为主要原则,完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穴位按摩主要通过刺激穴位,达到促进经络气血运行之功效,从而减轻腹胀、腹痛程度,增强肠胃功能,操作简便且有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炒白术对肠道机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恢复肠蠕动,提高肠胃功能[5]。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和中脘等均为调节脾胃功能及大肠蠕动的重要穴位,通过对上述穴位按摩刺激与敷药,可起到通经活络、益气健脾、和胃止呕之功效,加快肠胃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常规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这说明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护理可加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有效减少腹胀的发生。
综上,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护理通过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等方式,可加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机体功能恢复,降低腹胀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