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改模式探析

2020-04-12 11:27冯学良
文教资料 2020年28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冯学良

摘   要: 自我国提出“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以来,如何通过教书育人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教师需解决的教育难题之一,亦是新时代育人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作为端正学生创新创业态度,确保学生“双创”成果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教书育人活动,需通过教改完成“双创”教育任务。本文基于创业教育理念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模式,助推思政教育活动稳健发展。

关键词: 创业教育   高校思政   教学改革

创业教育主要指培养学生创造、冒险、探索精神及实现创业目标能力的教育形式,创业教育具有生本性、针对性,不仅与学生创业想法相关,还关乎学生专业的选择与客观创业环境。有别于守成教育、适应性教育,创业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及技能,还要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高校思政创业教育存在理念陈旧、模式单一、体系滞后问题,影响创业教育成效。为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性,探析创业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业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1.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思政引领

思政教育将学生思维、行为、意识、实践目的与社会现实关联,为学生创新创业指明方向,保证“双创”成果可以被社会法治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接纳。在马克思主义理念引领下树立创业创新意识,从实际出发把握创新创业机遇,用客观的态度直面创新创业挑战,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目标。

2.思政教改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目的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使学生思想情感、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得到全面发展。基于创业教育理念开展思政教改活动,为学生争取更多从实际出发检验创业成果科学性的机会。学生立足实际制订创业方案、开展实践活动、总结创业经验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解读国家政策、法规,看清国家发展方向,在深入改革、对外开放浪潮下大胆创新、积极创业。与单纯输出思政知识教育模式相比,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思政育人活动更具参与性、实效性,增强政治、法治等知识的感染力,通过创业教育提高思政教改质量。

3.创业教育与思政改革高度一致

一,创业教育与思政教改均以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为根本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二,二者均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合作互助,转变师生关系,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教书育人;三,二者均立足实际、关注现实,创业教育将新时代政策视为指南针,思政教改以创业环境为导向,保证学生创业创新与政治基调高度一致[1](101-102)。

二、创业教育理念下一些高校思政教改的状况

1.理念陈旧

部分思政教师认为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育需专业教师负责,未能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改活動中,未能理解基于创业教育的思政教改深意,教师教改理念陈旧,不利于发挥思政教育指引学生创新创业的育人作用。

2.模式单一

“注入式”教法比较常见,虽能保证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思政教育任务,但学生知识理解、转化、应用效果却与预期存在差距。教育模式单一,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3.体系滞后

教改活动需具有持续性、科学性,与学情、市场、政策紧密联系,发挥高校培育应用型人才教育优势。有些高校思政教改存在盲目性、一过性问题,加上教改成果推行效率较低,未能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实质性影响。高校思政教改要融入创业理念,将法治、政治与学生未来发展关联,以学生成才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思政教改体系[2](107,109)。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教改的关键

1.导向性

思政教改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为祖国繁荣富强不懈奋斗,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思政教改任务有中国特色创业教育鲜明特征。为使学生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学习成长,思政教改需发挥引导作用,将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中加以权衡,避免学生创新创业结果违背新时代社会发展规律。

2.服务性

以往思政教育仅是知识的集合,要求学生扎实记忆理论知识,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思政教改需具有服务性。一方面为高校践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提供服务,肩负“双创”人才培养重任,立足思政教材,变革教材实现建设“双一流”高校的目标。另一方面为高校学生服务,通过创业法治教育、德商教育、理想教育、品格教育、思想意识教育等为学生“双创”奠定基础,以学生创新创业为平台,有计划、有目的地输出思政知识,保证思政教育为学生创业实践助力,使学生在乐业奉献精神引领下更好地服务社会。

3.融入性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管理,发挥思政价值引领作用,遵循教育、学生成长、思政工作等规律,注重实践活动、理论知识及分类指导、普遍需求有机结合。基于此,高校需强化创业教育理念下的思政教改融入性,在“双创”教育、创业活动、学生发展中优化配置思政资源,为学生创业创新提供支持,在法律意识、道德修养、合作精神、创业态度、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助力下达到创业目的[3](237-238)。

四、创业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教改方向

1.针对教育理念进行改革

第一,教师需树立服务意识。以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教材、大纲视为重点,未能发挥思政教育的服务作用,存在服务力度弱、目的不明、方法欠佳等问题,无法通过思政教育点燃学生创业热情,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培育成效。基于此,高校思政教师通过教改树立服务意识,关注学生创新创业动态,根据学生“双创”规律融入创业教育理念。例如,高校思政教师可根据学生所选专业引领解读国家战略性、阶段性方针政策,设定创业目标,确保学生创业意识从实际出发,通过政策解读服务提高教改质量;第二,教师需积极学习并应用先进教育理念,例如在陶行知教育理念指引下组织学生解读成功或失败的创业案例,将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关联,使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有的放矢,通过思考、剖析、辩论、总结端正创业态度,吸取创业经验,增强创业能力[4]。

2.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第一,思政教师需积极学习新型育人模式,为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变革提供有利条件;第二,思政教师需研究学情,根据学生创业需求及全面发展规律妥善运用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思政教改服务;第三,思政教师需在“双一流”院校建设理念、国家政策要求、教改标准指引下丰富教学模式,确保创业教育、思政教改、学生发展高度统一[5](173)。

例如,思政教师引领学生分析不同政治环境下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时,可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从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成立前后等时间维度出发创建思维导图,将经济发展成果与代表性政策联系在一起,针对社会影响力调用学生发散思维加以剖析,在此过程中助力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意识,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基于该思想策划创新创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再如,教师可在“生活即教育”理念加持下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炒鞋”“炒服装”等不当创业案例为载体创建学生自由讨论、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的思政教育平台,加上教师良性指引,纠正学生创业轨迹,避免学生被不劳而获、盲从等负面思想影响,通过奋斗及辛苦劳动实现创业目标。与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相比,源自生活的案例更具感染力、冲击力,使学生直视错误创业范例,从中吸取教训。

思政教师可邀请“校政企”合作育人职能部门及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来校开座谈会,使学生明晰党政思想在社会建设、企业发展、行业更迭中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政治意识,在党的引领下投身创业活动,发挥新时代党政思想创业指导作用。思政教师还可为学生搭建任务驱动创业实训平台,以“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方案设计”“某专业创业项目开发”等任务为导向,组织学生立足法治环境,善用党政方针政策,应用所学技能及知识,以组为单位展开实训活动,思政教师针对创业实训成果进行评价,定性、定量得出结论,为学生完善自主成才机制及教师调整教改对策提供依据。思政教师还可从学生品格塑造、法治宣传、政治讲解、案例分析等角度出发规设微课,统筹思政教育改革网络资源,发挥微课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灵活多变等育人优势,作为固有思政教材的有效补充,发挥思政课程创业教育作用[6](96-97)。

3.针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首先,思政教师需明晰创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关系,基于创业教育,通过顶层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改革,保证思政教改与学生全面成才需求、身心发展规律、市场经济环境、行业改革动态、高校育人目标等客观条件均不冲突,在和谐、稳定、有效的环境下开展思政创业教育改革活动。高校需建设良好的思政教育团队,引领教师研读教材、时事政治、经济局势,通过建设优质师资队伍解决基于创业教育的思政教改难题。其次,健全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政教改保障机制,助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改工作稳健发展。例如,在舆论上加大学生创业创新必要性宣传力度,创建学生创业服务小组,以该小组为载体发挥思政协调作用,优化调配学生创业资源,把控学生创业基调,积极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解决学生创业资金匮乏、管理能力有限、社会经验欠缺等创业难题,呼吁政府制定配套措施,支持不同专业学生创业。企业需为思政教师提供实训深造机会,为教师了解市场环境及行业发展走势搭建平台,为增加师资力量提供保障,确保思政创业教育改革契合实际。最后,建立思政教改评价体系,为思政教师了解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教改优势及劣势给予支持,准确评价思政创业教育质量,为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及改进教学模式提供依据。为保证教改评价科学有效,需建立具有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规律、逻辑性强、系统针对性强等特点的体系,重视学生反馈,通过定期下发调查问卷,收集不同专业学生对思政创业教育改革的看法,作为教改评价结果的一部分,使该体系更完善。

五、结语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思政引领,思政教改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创业教育与思政教改高度统一。高校思政教师要发挥基于创业教育理念改革的服务性、导向性、融入性、提升性育人优势,针对思政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使学生在法治、政治指引下立足新时代树立创业意识,激励学生点燃创业热情,掌握创业创新知识及技能,塑造优质人格,提高核心素养,实现高校培育“双创”人才思政教改目标。

参考文献:

[1]尹思懿.基于创業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政教改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6).

[2]刘璐.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政教改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22).

[3]梅丰.基于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改研究[J].魅力中国,2019(24).

[4]汪俞辰,陈靖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5).

[5]石香云,郝会欣,赵理,等.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才智,2020(13).

[6]祝李杨.基于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改分析[J].广东蚕业,2019,53(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空间”视角下的江苏城镇紧凑协调发展研究,项目号:18EYC003)。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