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武,邹亲玉,肖 斌,张志斌,贺玉琴,李 佩,谢雨晴,蒋良英
(长沙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放射诊断教研室,湖南 长沙 410219)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刮宫和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方法有经阴道超声、CT、MRI 等,其中MRI 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最佳无创检查方法,不仅能直接显示肿瘤形态,还能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笔者收集2015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56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及MRI 表现,评价MRI 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56 例年龄35~70 岁,中位年龄53岁;绝经前20 例,绝经后36 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43 例,月经紊乱5 例,经期延长6 例,无症状2 例。纳入标准:①经术前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病理确诊;②术前1~2 周接受MRI 检查且资料完整;③术后病理结果完整;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MRI 检查禁忌证;②入院前行相关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Avanto 1.5 T MRI超导扫描仪,相控阵体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常规MRI 平扫。扫描序列与参数:矢状面T2WI 抑脂序列,TR 4 000 ms,TE 83 ms;轴位T2WI 抑脂序列,TR 8 000 ms,TE 83 ms;冠状面T2WI 抑脂序列,TR 4 000 ms,TE 98 ms;轴位T1WI 抑脂序列,TR 4.89 ms,TE 2.38 ms;矩阵256×256 或320×320;层厚3.0~5.0 mm,层距1.2~1.5 mm;NEX 4。增强扫描为横轴面、矢状面、冠状面T1WI 抑脂序列,对比剂采用Gd-DTPA,剂量0.2 mmol/kg 体质量,注射流率2.5 mL/s,扫描参数同平扫。DWI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行轴位扫描:TR 3 200 ms,TE 83 ms,b 值取50、400 和800 s/mm2,层厚3.0 mm,层距1.2 mm,矩阵320×256,FOV 238 mm×280 mm,NEX 4。
由2 名放射科主治医师在肿瘤最大层面的ADC图像上测量ADC 值,选择ROI 尽量避开囊变坏死、出血及血管区域,测量3 次取平均值。
2.1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1]依据FIGO 分期,56 例中,Ⅰ期23 例,其中ⅠA 期13 例,7 例结合带完整,6 例结合带中断,<1/2 肌层浸润;ⅠB 期10例,结合带连续性中断,≥1/2 肌层浸润。Ⅱ期18 例,肿瘤累及宫颈基质,未超出子宫体。Ⅲ期10 例,阴道受累3 例,卵巢受累2 例,盆腔淋巴结转移5 例。Ⅳ期5 例,其中ⅣA 期4 例,膀胱受累2 例,直肠受累2例;ⅣB 期1 例,出现腹腔内转移。
2.2 MRI 表现 肿瘤平扫信号强度与子宫肌层信号相比,T1WI 呈等或略低信号(图1a),其中等信号40例,略低信号16 例;T2WI 呈略高信号51 例(图1b),高信号5 例。56 例增强扫描T1WI 上子宫内膜癌组织均呈轻度渐进性强化,信号强度始终低于明显强化的外肌层(图1c,1d),肿瘤与子宫外肌层信号对比差在增强扫描后180 s 达最大,与正常肌层对比非常明显。56 例DWI 均呈高信号(图1e),ADC 呈低信号(图1f),ADC 值平均为(0.904±0.185)×10-3mm/s。
2.3 宫颈受侵 56 例中43 例(76.79%)侵犯宫颈,表现为T2WI 上呈正常低信号的宫颈基质被肿瘤所取代,信号增高,有时可见宫颈管扩大。
3.1 概述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居妇科恶性肿瘤第3 位,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其发病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口服避孕药、经产状态、不孕症、吸烟等[2-3]。子宫内膜癌大体病理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组织学上分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子宫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等[4]。子宫内膜癌发病峰值年龄是55~65 岁,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90%的患者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包括不规则的月经周期及经间期出血),绝经后阴道流血或流液是该病唯一的临床表现[2],本组43 例(76.79%);<5%的患者无明确的临床症状[5],本组仅2 例(3.57%)。
3.2 病理分期 2014 年FIGO 分期[1]中依据子宫内膜癌侵犯范围分为4 期:Ⅰ期,肿瘤限于子宫体,ⅠA期,无子宫肌层受累或<1/2 肌层浸润;ⅠB 期,≥1/2肌层浸润。Ⅱ期,肿瘤累及宫颈基质,未超出子宫体。Ⅲ期,肿瘤局部扩散/区域扩散,ⅢA 期,肿瘤累及子宫浆膜层和(或)附件;ⅢB 期,阴道和(或)宫旁受累;ⅢC 期,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粘连转移和(或)发生远处转移,ⅣA 期,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粘连转移,ⅣB 期,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转移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本组Ⅰ期23 例,Ⅱ期18 例,Ⅲ期10例,Ⅳ期5 例。
3.3 MRI 表现 MRI 检查主要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期、治疗和复发监测等,其中分期是其最主要的作用[6]。子宫内膜癌在T1WI 上正常宫体、宫颈和阴道均呈低信号,无法区分子宫腔及肌层。其在T2WI上能清晰显示子宫各层解剖结构,宫体、宫颈和阴道呈分层表现:宫体自内向外分3 层,中心高信号代表子宫内膜和宫腔分泌物,中间薄的低信号为子宫肌内层,称结合带或联合带,最外的中等信号为子宫肌外层;宫颈自内向外分为4 层:呈高信号的宫颈管内黏液、中等信号的宫颈黏膜、低信号的宫颈纤维基质和中等信号的宫颈肌层;阴道分2 层:中心为高信号的阴道上皮和内容物,周围为低信号的阴道壁。当肿瘤侵犯子宫肌内层和宫颈基质时,结合带和宫颈基质中断,被肿瘤组织取代,T2WI 呈高信号[7]。当肿瘤累及宫颈时,在T2WI 上呈低信号的宫颈基质内出现中等信号肿块影,并与子宫内膜肿瘤连为一体,且宫颈管扩张;本组宫颈侵犯76.79%(43/56)。增强扫描T1WI 上肿瘤组织均呈轻度渐进性强化,信号强度始终低于明显强化的外肌层。DWI 主要反映细胞外水分子扩散受限程度,一般来说,恶性肿瘤或高级别肿瘤由于细胞增殖速度快、核大且结构更致密、细胞外间隙减小而导致扩散受限及ADC 值下降[7-10]。本组56 例在DWI 上均呈高信号,ADC 呈低信号,ADC 值平均为(0.904±0.185)×10-3mm/s。
3.4 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子宫内膜息肉,为子宫腔内最常见的肿瘤,增强扫描比周围子宫肌层强化明显[11],T2WI 瘤内呈低信号的纤维核及高信号的囊变为其特征表现[12]。②子宫黏膜下肌瘤,T1WI 示肿瘤与正常子宫肌层相比呈等信号,T2WI 呈均匀低信号,边缘清晰,继发变性时信号不均匀,DWI 和ADC 一般无弥散受限。③子宫平滑肌肉瘤,常见于50 岁左右绝经期妇女,肿瘤主要位于子宫肌层,MRI 示肿块与子宫分界模糊,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易囊变、出血,DWI 呈高信号,ADC 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早期明显强化,于60 s 达到峰值,之后维持高强化水平[13]。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刮宫和细胞学检查,MRI 能准确预测浸润肌层深度、宫颈侵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有助于术前评价及术后随访。
图1 女,56 岁,MRI 示子宫腔内一大小3.6 cm×3.8 cm×4.4 cm 肿块,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腺癌 图1a T1WI 抑脂轴位,肿瘤呈稍低信号,边缘不清 图1b T2WI 抑脂矢状位,肿瘤呈稍高信号 图1c T1WI 抑脂增强轴位,正常子宫肌层明显强化,肿瘤轻度强化呈相对低信号图1d T1WI 抑脂增强扫描矢状位,肿瘤轻度强化呈相对低信号 图1e DWI 示肿瘤呈高信号 图1f ADC 图肿瘤呈低信号,ADC 值为0.889×10-3 mm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