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凡 王 燕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书籍能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语出史美尔斯);书籍,能让我们的思想保持活力。读书则是我们认知世界、汲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有诸多益处。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如今受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冲击的影响,给大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带来一定变化,也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新型公民,他们的阅读投入、阅读倾向、阅读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与研究。
调查研究的对象:随机抽取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各二级学院500 名学生。
调查研究的内容:问卷内容涵盖“每天阅读时长、每月阅读数量、月购书费用”等单选题,“阅读目的及倾向、影响阅读因素、阅读习惯”等多选题和开放性问答。在“阅读倾向”一栏中设置了“经典名著、散文诗集”等共13 个选项供同学选择;在经典名著一栏中设置了《西游记》、《边城》、《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以供同学参考。
调查研究的方法:(1)问卷法(2)分析法(3)文献法
本次调查抽取了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各二级学院学生共500 名进行无记名调查,共发放500 份问卷,收回500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64 份,收回率为92.8%。其中男生占调查人数的41%,女生占59%;大一占48%,大二占32%,大三占19%,大四占1%;根据二级学院设置,文法学院占21%,经管学院占19%,建工学院占16%,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占16%,机电工程学院占13%,设计艺术学院占15%。
大学生课外阅读量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每天阅读时长,二是每月阅读量。据调查结果显示,有283 位同学每天阅读时长在1 小时以下,121 位同学每天阅读1-2 个小时,60位同学每天阅读在2 小时以上,如图1 所示;有315 位同学的平均月阅读量在2 本以下,116 位同学的平均月阅读量在2-3 本,33 位同学的平均月阅读量在5 本以上,如图2 所示。也就是说,我校约68%的同学每人每年阅读量在24 本以下,这样的调查结果与我国其他国民群体比较还能让人接受,但与犹太人每人每年阅读书刊64 本,前苏联人每人每年阅读书刊55 本的阅读量相比[1],阅读量明显偏低了。以上的调查数据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当下我校学生阅读量匮乏、阅读意向不够强烈的问题。此外,有353 位同学平均每月购书在50 元以下,88 位同学平均每月购书在50-100 元,仅有9 位同学平均每月购书在100-200 元,有14 位同学平均每月购书在200元以上,如图3 所示。一些同学表示“去图书馆就行”,还有一些同学表示“只有看到很喜欢的书才会买”。针对同学们对“购书费用”这一栏的调查,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三本院校学生对课外阅读消费较少,关注度较低的问题。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17%的同学更喜欢阅读“畅销文学类”,如图4 所示。这类作品的写作风格较为贴近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现实,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受大家欢迎的便是“网络小说”和“经典名著”,分别占14%和13%。近年来,中国网络小说市场发展迅速、良莠不齐,新锐作家开始崛起,与此同时,作家们的作品被广泛开发及影视化不但为作家自身带来流量宣传,一些低俗、萎靡的作品容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容易浅显化、低俗化。当然,也有13%的同学比较青睐世界名著,例如中国的《红楼梦》、《边城》等以及国外名著《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作品蕴含丰富人生哲理以及影射的时代背景都值得仔细斟酌。从参与调查同学的“阅读倾向”可见,大家的阅读范围较为广泛,更像“泛读”,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针对性。若老师指定书目或者有专业考试,学生的阅读会更有针对性,反而像课外这样相对宽松的环境,容易让大家对书目的选择感到茫然,甚至一些同学不了解自己的阅读兴趣。有24%的同学表示在课余时间阅读是迫于课业要求;14%的同学为了打发时间;16%的同学缺乏一定自主性,表示在课余时间不知道读什么。可见大部分同学并未树立正确阅读观,而是把课外阅读当成了一种任务和工具,较为功利化。
图1
图2
图3
图4
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42%的同学表示自己没有充足时间阅读,而影响因素主要是玩手机和作业,分别占比32%和26%,如图5 所示。如今我们进入5G 时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信息、大数据。恰恰是在如此数字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隐藏的诱惑也就随之增多了。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学生会的工作、兼职以及自身的兴趣等也是影响大家阅读的重要因素。但有19%的同学表示如果借助电子设备获取信息更倾向于用来看影视资讯(如影视剧、体育赛事等),有16%的同学表示会用来使用社交软件。由此可见,我校学生大部分同学对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没有合理协调好自己的课余时间,自身的自制力还有待提高。
图5
由于现场感、时效性、便捷性,电子阅读正在挑战纸质阅读的地位,许多同学对阅读的注意力慢慢从书本转移到网络:有52%的同学主要借助纸质阅读;而48%的同学主要借助电子产品,二者不相上下。许多出版方为适应当代大学生阅读方式的变化,已将著作改编为插图版、漫画版、影视剧等其他形式便于大众接受,其中不乏与原著相悖的内容,失去了原著的精髓与内涵,不利于激发同学们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在调查“喜欢读哪种形式的书籍”时,有62%的同学喜欢阅读以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的;17%的同学喜欢阅读全是文字的书;3%的同学喜欢阅读以图画为主,只有很少文字的;当然也有18%的同学认为图书形式无所谓。“图片式阅读”当然生动形象,但难免让读者患上“文化近视”,即只关注表面,忽视深层次的内涵。长此以往读者的思维、行为能力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此外,在阅读遇到困难时,59%的同学会主动查字典或工具书;20%的同学偶尔查;10%的同学选择跳过去不读;8%的同学会结合文本猜;3%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查询。有48%的同学习惯在书上做一些批注并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有38%的同学则表示并没有这样的习惯。试问在初次阅读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事后又怎会想起所看内容?又怎会对读物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也提出了如下建议:
据上文我校大学生阅读时长、数量调查结果显示,课外阅读情况较为严峻。应高度重视阅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适当减少娱乐的时间,多去校图书馆、自习室等地阅读,坚持每周1-2 本的阅读量。此外,由于特定种类的读物能否保持长久的兴趣与读者的接受水平有关[2]。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阅读倾向应当适时改变。起初为激发阅读兴趣,阅读范围可稍广泛来发现自己较感兴趣的类别,但要保证书的内容、质量,待阅读量增加,脑海里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选择地阅读。
大学里的时间安排较为宽泛、作业收缴也相对灵活,故有26%同学表示因作业繁重阻碍自己阅读,显然是自身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笔者认为可以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表,每天阅读1-2 小时,选择在睡前或任何空余时间,在保持一定阅读速度的同时灵活调整阅读时间。关于阅读场所的选择,笔者建议去图书馆或自习室等安静的场所,尽量避免在寝室、食堂、公交车等喧闹的场所阅读。
网络的高速发展让信息更加大众化,若能将大众传媒的时效性、传播性与传统纸质读物相结合也不失为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在平时可以关注一些喜欢阅读的博主或结交一些“书虫”,共享积极健康的书目。另外,笔者建议阅读时选择纸质版,原因如下:(1)电子版因其字体、屏幕的限制不便做批注评语;(2)许多电子书现推出的“听书”的功能,不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容易以偏概全;(3)纸质阅读便于读者随时翻阅,保留阅读痕迹;(4)纸质阅读有益加深读者理解、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读书’和‘崇高书籍’能够为我们和未来的后辈保存自己崇高的使命,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立场的形成过程中、在伦理和审美价值的选择中保持崇高地位,以便不让各种低俗‘读物’和无内容、纯消遣的俗气污染我们的意识。”[3]面对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大学生在选择书目时应当持有一定判断力、明辨善恶,避免接触低俗、恶俗的读物,回归经典名著,多接触积极正能量的图书。此外,大学生应树立良好阅读心理、培养优秀阅读习惯,正确对待课外阅读,不可把阅读当作急功近利、应付考试的工具。如今社会上各方面都给大学生带来沉重压力,如考研热、就业难等,在这种环境下情绪容易浮躁,这时保证大学生良好阅读心态就显得格外重要。另外在阅读时要习惯摘抄好词好句、做批注评语,减少对电子图书的依赖,增强自身对书籍的理解。阅读时若感到困难要学会借用字典或工具书查询,及时答疑解惑。
多数三本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难免注重社会和技术上的教育而忽视校园读书氛围的营造。据统计,我校大学生平均每天有60%的时间都在校园度过,故有必要在校园营造全校师生积极阅读的氛围。笔者建议(1)学校应设置多个图书点,以便师生随时翻阅。可在北校区4、5 号楼一楼人流较为密集的地方设置“图书漂流亭”。即在一楼设置邮箱样式的书架,架中存放一些世界经典名著、期刊杂志等任同学借阅。借阅、还书时可参考育英图书馆自助刷卡登记,若读物有破损或遗失可根据一卡通借阅记录进行索赔。(2)申请在生活区、瓯四广场的大屏幕投放每周推荐书目,可以是经典名著,也可以是励志文学。(3)定期举办“读书沙龙”和“阅读周”等活动,形式内容可以为师生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建议,也可以由学生自由组织,反馈给指导老师。(4)更新图书馆书库,多引进近期出版的著作、小说等,完善图书馆图书管理制度。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Fresno 分校心理学教授勒范恩说:“在美国,大学生连读教授制定的读物都读不完,几乎没什么时间读自己个人感兴趣的读物,更何况打发时间。”[4]笔者认为,高校老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专业书籍或文学作品,制定和本专业相关的必读书单,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推进素质教育。老师可借助一些网络平台,将本学期涉及的书籍发布在平台上,学生完成任务后可在平台上打卡。老师在平时或期末可检查学生阅读进度,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考核内容。
大学阶段是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开扩自己的眼界、对自身发展起引导作用,更能丰富精神世界培养思辨能力,终身受益。阅读,一直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词,我们倡导“全民阅读”已久,但就我校阅读情况而言仍需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阅读不需要一直挂在嘴边空喊口号,需要的是大家真真切切地践行,落实到每一个书目的选择、每一次时间的投入、每一次合理高效的规划……而这需要我校所有师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