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添翼
(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河南洛阳 471003)
《越南语词典》中趋向动词ra有以下10个义项(见表1):③
表1 越南语趋向动词ra的10个义项
根据词典编写原则,在对多义词进行释义时,往往将最基本的义项放在首位,其余义项依据频率高低依次排列。因此,大体确定趋向动词ra的基本义项就是“转移到外边的地方或位置”。认知语言学者提出用原型范畴理论来研究一词多义现象。[2]多义词ra各义项构成一个原型语义范畴。其中基本义项是原型义项,其余义项由基本义项派生而来,是非原型义项,与原型义项具有家族相似性。多义词ra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语义网络。
一般的运动事件包含起点、路径、终点、位移、方向等要素,越南语趋向动词ra既表位移又表方向,反映出越南语中空间运动事件表达的特点。任何运动事件都在一定的空间内发生。广义上的“空间”可以分为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又可以分为物理空间、生理空间和心理空间。ra可以表示现实运动方向和虚拟运动方向④,ra的义项可以归纳为现实空间运动义和虚拟空间运动义两大义群。
1.表示从内到外
一个完整的运动事件包括“静止→运动→静止”三个阶段。借助路径意象图式观察运动事件,可以细化对趋向动词ra的语义考察。
图1 趋向动词ra的路径意象图式
ra的基本义为“转移到外边的地方或位置”,表示自内而外的运动过程。由路径意象图式可知,这一运动过程包含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运动发生在容器A的内部,运动物体从起点出发,运动到接触边界内侧。
第二阶段:运动发生在容器A的边界处,运动物体通过边界,从开始接触边界内侧到即将脱离边界外侧。
第三阶段:运动发生在容器A的外部,运动物体开始脱离边界外侧,直到运动至终点。
结合语料分析发现,ra在表达空间运动事件时,不同场合突显不同要素,因而得出以下三种意义:
(1)“出发”义
突显起点,终点未知,参照物通常为具有容器特征的场所。“现代越南语语料库”⑤中表示“出发”义项的语例有限,在现代越南语中出现频率不高。如:
(2)“通过”义
突显边界,起点已知,终点未知。边界的几何结构由容器的物理空间属性决定:容器为三维立方体时边界为二维平面结构,容器为二维空间时边界为一维线性结构。考察语料发现,门、窗是最常见的充当边界的物体。如:
(3)“抵达”义
突显终点,终点与ra共现,起点和参照物隐含在语境中,该义项出现频率最高。如:
在以上三个例句中,ra后接的是终点或终点所处的地域范围,而不是起点或起点所处的地域范围,也不是充当参照物的容器。终点得以突显,出现在句中,而起点和参照物没有出现在句中,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分析,这正是越南语ra+X表达的特别之处。以越南语Anhy ra sn vn đng运动事件为例,如果用汉语、英语进行编码,则为:
汉语:他去运动场。
英语:He goes to the playground.
在这个运动事件中,终点得以突显。用越南语对事件进行编码,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个预设,即运动起点位于比“运动场”更狭小的空间内,而汉语、英语的表达都没有这层含义。因此,越南语的ra和汉语的“出”只有在突显起点时才能等同。如果把Anhy ra sn vn đng译成“他出运动场”,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反之,如果用越南语、英语编码汉语的“他出运动场”,则为:
英语:He goes out of the playground.
这里的“运动场”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和参照物,如果单用ra编码,可能和突显终点的编码重合而产生歧义,因此需要辅以其他词来完成编码。如在ra前加上表示运动方式的bưc(跑),或者在ra后加上表示运动结果的khi(离开),用ra khi表示“脱离”,突显运动主体与参照物“操场”的位置关系。
综合汉、越、英三种语言对上述运动事件的编码情况,可以得出如下观点:
一是在表达空间运动事件时,越南语ra倾向于突显终点,并将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空间关系蕴含其中,汉语的“出”和英语的out则倾向于突显路径。二是在表达空间运动事件时,趋向动词ra和“出”都兼表位移和方向,因此行为动词(如“走”、“跑”等)可以缺省。而英语中,位移由行为动词(如go)表示,方向由介词(如to)或介词短语(如out of)表示。根据Talmy的词汇化模式理论,世界上的语言可分为两大类: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汉语和英语都属于卫星框架语言。[3]越南语正是由于趋向动词的运用,具备了卫星框架语言的特征。
2.表示脱离
图2 趋向动词ra表示脱离
当运动事件发生在物理空间时,运动方向具体、形象、可见,用趋向动词ra的基本义“转移到外边的地方或位置”就能表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需要对更多运动事件进行语言编码,于是赋予趋向动词ra新的意义,用来表达与基本义项密切相关,但表示更为抽象的运动事件。这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赵艳芳把Lakoff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4]106其中容器隐喻是很典型的实体隐喻,也是分析趋向动词ra的非物理空间域义项的依据。运动事件发生的场所(如房子、田地、物体的某个部分等等)都带有容器的基本属性,即:有一定的存储空间,分内部、边界和外部,具体、形象的容器实物可以通过隐喻机制来表达抽象、无形的容器概念。因此,ra的语义得以延伸,原本属于物理空间域的概念通过隐喻机制投射到时间、事件、行为、性状、结果、关系等抽象的非物理空间域,⑥产生了隐喻式的表达。
1.时间域意义
人类认知发展规律表明,人类最早形成了对空间概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时间概念的认识。隐喻思维是人类认知事物的重要手段,时间被赋予了容器特征,时间也可以被看作有维度、有边界的实体。以空间域的事物或现象为始源域,描述以时间域为目标域的概念,这也是构建认知隐喻的普遍方式。将时间看作容器,ra实现从空间义向非空间义转变,衍生出表征时间域运动的语义项,即表示到达某个新的时间段(抵达容器外部)。如:
一个时间段就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容器,时间的单向线性运动使得上一个时间容器里的时间被挤压,而下一个时间容器里的时间还很充足,所以从上一个时间段跨入下一个时间段,就好像从一个狭窄的空间进入到一个宽敞的空间。因此,可以用图表示如下图3(阴影填充的部分表示已经过去的时间,未填充的分布表示未来时间):
图3 ra riêng/ra năm的时间域运动图式
2.事件域意义
(1)生育事件
认知能力发展初期,人类倾向于以自身为参照来感知客观世界。如在感知空间方位时,以人体站立姿势为基准,把头部所在方位作为上方,把脚部所在方位作为下方,于是人体部位“头”和“脚”就成了方位概念“上”和“下”的具象表征,把人体看作容器,区分体内和体外,就有了“内”和“外”的空间概念。因此,结合人体特征表征空间概念,新生命的降生就可以用趋向动词ra描述成由内及外的运动过程。如:
在此基础上,人类的认知范围从人体本身扩大到动植物。如:
(2)抽象事件
从具象认知到抽象认知是一个漫长的进程。抽象事件不直观,起初难以被人类所认识和理解。随着不断接触和习得抽象概念,人类逐渐形成了对抽象事件的认知。这些事件之所以抽象,是因为具体内容尚不确定,或者是因为过于复杂,无法论及具体内容,只能高度概括。趋向动词ra可以表示抽象事件从酝酿到产生。如:
3.行为域意义
人类参与到运动事件中,充当施为主体,事物在人力作用下运动到容器外部,既是施为受体,又是运动主体。趋向动词ra具有行为域意义,表示“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具体分以下两种情况:
(1)事物在施为主体的作用力下得以建立或形成。如:
(2)事物在施为主体的作用力下得以明确或熟知。如:
4.性状域意义
人类认知发展过程表明,相比形象、具体的运动事件,人类不太容易感知抽象的性状变化过程。然而,性状变化过程往往伴随着颜色、形状、尺寸等属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为人类感知性状变化提供了依据。语料分析表明,趋向动词ra能够表示性状或程度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并且ra通常位于形容词之后。如:
5.结果域意义
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通常包含起点、路径、方向和终点等要素,一个完整的事件通常包括开始、经过和结束等阶段。行为完成或事件发生之后,人的注意力会向事后的结果和影响聚焦,并作出评价。趋向动词ra的语义从物理空间域映射到结果域,表示人的主观判断,带有否定意味,但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不高。如:
6.关系域意义
完形心理学“相似原则”认为,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因此,同一空间范围内不同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化,其区别特征不再是关注的焦点。但也有特殊的情况,如地形地貌完全相同的接壤两国边境地区仍然会勘界立碑划分范围。此时,边界被突显,个性得以显现,整体性不再保持,各物体好像彼此相离,而不再是整体的一部分。趋向动词ra能表示这种“个体—整体”的关系,也是其物理空间域概念投射到关系域产生的语义效果。如:
由于相似,原本分散的对象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整体。但是,毕竟还存在位置差异,有的对象靠近中心,整体性得到突显,有的对象远离中心,整体性不明显。越南语“ngoài...ra”的表达有对整体中的不同对象进行区分的作用。如:
由前述分析得知,趋向动词ra的语义形成一个以基本义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辐射状语义网络的原型语义范畴。ra所表示的运动事件与路径意象图式、容器意象图式密切相关,其语义分布特征取决于多个因素。
趋向动词ra表示现实运动方向义的情况主要参考现实物理空间的运动过程。参照路径意象图式和容器意象图式,根据运动主体和容器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ra所表示的运动事件分为“出发”“通过”“到达”三个阶段,说话人可以根据突显原则进行语言编码选择。容器内部空间结构被淡化时,关注焦点落在运动物体和容器整体之间的关系,于是ra衍生出“分离”义项。
趋向动词ra表示虚拟运动方向义的情况则更为复杂。现实运动方向义被投射到多个非物理空间认知域,衍生出表示时间、事件、行为、性状、结果、关系等六个方面的隐喻义项。这六个隐喻义项并非都从空间域直接映射衍生而来,彼此之间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然而,要厘清这些关系,光凭逻辑推理和定性分析是做不到的,还要借助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手段,来区分孰先孰后、孰因孰果。本文暂不讨论各隐喻义项之间的联系,姑且将其并行排列。因此,遵循趋向动词ra的语义衍生路径,本文试将ra的认知语义网络描绘如下(图4):
图4 趋向动词ra的认知语义网络
前述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梳理了越南语趋向动词ra的语义网络形成过程,趋向动词ra的语义制约着越南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编码选择。关于语言符号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赵艳芳根据“心生而言立”的观点指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期间,更强调人的认知参与作用,其模式是: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语言符号。[4]35因此,客观事物的运动,经由人体体验和认知加工(图示化、概念化),形成语义,最后通过语言编码表现出来。可见,认知因素是形成ra+X空间运动事件表达式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Lakoff和Johnson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概念和意义源于人类身体构造的体验和感知,通过这种感知,人类能够获得包括空间在内的各种知识。[5]142人之所以能够体验、感知空间,有两点值得注意:
1.人类本身生存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人类存在于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坐标系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活动就是不断征服外部空间的行为过程,因此认识和运用空间概念是生存的必然,于是人类逐渐将空间概念内化、本体化,作为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人类逐渐认识到世界上的物体分为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过程又分为“静—动—静”三个阶段。运动事件在一定的空间内发生,运动主体随时间推移而变换位置,其运动方向为人类所感知。
2.人类拥有认知空间概念的生理基础
人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生理机能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此,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习惯于把人体自身作为衡量、感知事物的标尺。人类天生拥有感知方位的器官,出生不久就能掌握有关空间方位的知识,并逐渐在大脑中形成有关方位的经验。其中视觉和触觉对人类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贡献最大。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立体空间,以此为参照,人类区分了“体内”和“体外”两个对立的空间范畴(如现代医院科室仍然分内科和外科),形成了“内”和“外”的静止方位概念,又通过对空间运动事件的观察形成了“进”和“出”的运动方向概念。如nhra(吐出)和ung vo(喝进)就是一对方向相反的肌体动作。此外,人的肌体动作不都是从体内发出,有时候指人体某个部位离开原来位置而改变姿势。如:
参照框架也是影响ra+X空间运动事件表达的重要因素。不同语言在表达空间概念时选择的参照框架不同,表达的结果也不同。Levinson将参照框架分为三类:内部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5]144其中相对参照框架是三元性质的,涉及三个要素:观察者的视角、图形和背景之间的空间关系。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4]148通过对趋向动词ra的语料分析发现,越南人在描述“内→外”型空间运动事件时的参照框架也是三元性质的,涉及图形(即运动主体)、背景1(即参照物1)和背景2(即参照物2)三个要素。但是这种参照框架不同于Levinson提出的相对参照框架,因为ra+X表达式不受观察者视角的影响,而受参照物1和参照物2两者空间大小对比关系⑦的影响,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参照框架,这也是越南语相比汉语、英语的独特之处。如:ra vưn(到园子里去),ra đng(到马路上去),ra bn(去车站),ra bin(出海)。
这类运动事件的参照物有两个:起点(或起点所在的场所)和终点(或终点所在的场所)。终点是主要的参照物,体现在表达式中;起点是次要的参照物,不体现在表达式中,但起点与终点之间的空间大小对比关系蕴含其中,终点往往是比起点更为宽敞、开阔、明亮的场所。
通过对越南语趋向动词ra的认知语义分析得出,ra的基本义表示物理空间由内及外的运动,一方面,在运动路径的不同阶段分别表示出发义、经过义、抵达义;另一方面,由容器属性特征衍生出从窄处到宽处、从暗处到明处的含义。隐喻机制使人类对运动事件的认知从现实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于是产生了ra在时间、事件、行为、性状、结果、关系等非物理空间域中表示虚拟运动方向的语义项。因此,趋向动词ra的语义分布符合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认知角度对ra+X运动事件表达式进行分析发现,人类体验活动的影响和相对参照框架的制约是越南语ra+X表达成立的关键因素。
注释:
①实际上,根据越南学者黄批所编《越南语词典》中的注解,ra除了作动词之外,还可以作副词。本文重在讨论越南语空间运动事件表达,因此只考察ra作动词的情况。
③为重现各义项原貌,其译文尽量忠实于越南语原文,各例子的译文则尽量遵照汉语的表达习惯。
④本文中的现实方向指运动主体的物理运动方向,虚拟方向指运动主体的非物理运动方向,如时间、心理等。
⑤“现代越南语语料库建设”系2009年度洛阳市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A028)。本文大部分例句引自该语料库,以确保语料的真实性。
⑥这六个认知域是根据词典释义和语料分析归纳总结而成,或许还存在其他认知域的情况,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⑦参照物1和参照物2两者空间大小对比关系主要还是取决于客观事实,但也有特例,例如越南人从狭长的中部地区(如顺化)到开阔的南部平原地区(如胡志明市)不用ra而用vào,这不仅是参照框架的问题,而是在越南民族文化心理影响下产生的特殊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