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颖
(贵州省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临床上,医生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结果,能够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其中检测的主要项目有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常常在进行血常规检测中,受采血方法、送检时间、采血部位、血液标本保存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所干扰[1]。实验选取82份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影响因素分析,旨在探讨有效的控制对策,保证血常规检测质量,从而使得临床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82例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其中女性38例、男性44例,年龄分布范围26-59岁,平均(38.61±0.12)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析仪进行血液分析,仪器型号:希思美康XN1000。按照送检时间分析,采血血液标本后2 h内送检,24 h后送检;按照采血部位分析:采集患者的静脉血(于受检者手臂找合适位置进行血液采集)和末梢血(于受检者无名指指尖腹内侧经常规消毒后,采集血液标本);按照血液标本保存方法分析:常温保存和冰箱保存。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送检时间、不同采血部位及不同血液标本保存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具体项目有: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记录对应数据并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软件SPSS 20.0统一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表示用均数±标准差(Mean±SD)、t检验。统计学意义判断标准:P<0.05。
2.1 按照不同送检时间分析血液检测结果 详细见表1:2 h内送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24 h后送检的检测结果对比,组间差异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采血部位分析检测结果
2.2 按照不同保存方法分析血液检测结果 常温保存检测到白细胞计数(5.83±0.17)×109/L、红细胞计数(5.07±0.12)×1012/L、血小板计数(182.37±4.15)×109/L、和冰箱保存检测到白细胞计数(5.03±0.32)×109/L、红细胞计数(4.96±0.14)×1012/L、血小板计数(181.54±4.09)×109/L,各组间差异较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按照不同采血部位分析检测结果 详细见表2:末梢血和静脉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对比,组间差异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合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送检时间和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2 h内送检与24 h后送检的比较,不同送检时间对血小板的影响较大,是由于随着时间的延长,受检者的血小板可能发生黏附或者聚集现象[2]。不同采血部位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表现在,采集受检者末梢血时,常常由于针刺深度不够,使得血小板受压刺激从而产生聚集现象,使得检测结果与正确结果相比,较为偏低。此外,采集受检者静脉血时,一般选用的是真空管,对保证检测结果也有积极的影响[3]。而按照血清保存方法分析,常温下和冰箱保存下,制药细胞核及颗粒物明显变性,对最终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采血部位、送检时间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最主要因素,临床务必要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提高检测质量。除此之外,告诫检测人员,务必要做好检测前后的质量控制工作,尽可能减少一切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不利因素,为临床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提供巨大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