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怀,赵学平,邹蕾
(贵州航天医院骨科,贵州 遵义 563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群体,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对患者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均会带来不利影响[1]。以往临床中常常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对该疾病进行治疗,但治疗后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同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比较大,相应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2]。故此本文对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对所有接受椎间孔镜治疗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对比,取得一定价值。
1.1 基线资料 治疗病例均为我院2016年-2018年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该时间范围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纳入标准:①抽取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②均为单节段单纯椎间盘突出;③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②严重性椎间盘炎患者。选取病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5-70岁,平均47.5岁。
1.2 方法 术中采用侧卧位,患侧朝上,并将患者腰部垫高,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局部麻醉或连硬麻醉+局部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全程在C臂透视下穿刺,以患者侧后方为切入点实施穿刺,穿刺完成后插入导丝,拔出穿刺针,沿导丝取约1 cm切口,顺导丝依次行4#、6#、7#、8#、9#骨钻扩孔,将扩张管及工作套管等设备置入后连接椎间孔镜,借助显示器用不同髓核钳子将突出的髓核组织取出,等离子刀盘内多点消融、热凝止血,充分减压神经根,镜下观察神经根松弛,搏动好,无活动性出血,无游离椎间盘组织残留,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将内镜及工作套管取出,缝合切口,无菌辅料包扎。手术当天,待患者麻醉恢复后指导其卧床进行相关功能训练;术后第一天,协助患者佩戴腰围并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指导其逐渐下地活动;术后5-7天则可出院,叮嘱患者及患者家属3周内尽量避免久坐或是进行剧烈运动,患者需加强自身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根据VAS量表及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的VAS评分及腰椎功能评分进行评估。并对所有患者不同时期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VANS评分及腰椎功能评分比对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治疗前后的VANS评分与腰椎功能评分(Mean±SD,分)
2.2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作出分析:治疗前的ODI指数为(82.74±16.69)%,经治疗后一周的ODI指数为(30.54±9.17)%(t=19.38,P=0.01);治疗后1个月的ODI指数为(14.27±4.21)%(t=28.13,P=0.01);治疗后3个月的ODI指数为(13.22±7.02)%(t=27.15,P=0.01),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ODI指数均得到改善,同时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ODI指数分别和治疗前的ODI指数相比均更低,P<0.0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腰椎间盘出现退变、过度劳累或因外伤等原因导致的髓核突出、纤维环破裂等,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下肢麻木、无力或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3]。临床中常借助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来治疗该疾病,但传统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等,效果并不显著。而通过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常规手术方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也更少。本文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经椎间孔镜治疗后的VANS评分情况、腰椎功能评分情况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降低,治疗后1周、治疗后1月和治疗后3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比治疗前低,P<0.05。
综上,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具有微创,住院及治疗时间短,有利于患者更早康复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