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
(衡阳市中医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高尿酸血症肾病指的是原发性或者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伴尿酸或者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引发间质性肾炎、肾结石、梗阻、急性或者慢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肾脏疾病。本病在体型肥胖中老年男性、绝经后妇女中较为多见,较多患者存在痛风家庭史。西医治疗虽能使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快速降低,改善其肾功能,但停止用药后病情极易反复,且副作用较多[1]。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中医外治法作为中医学上一类特色疗法,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中。而治疗的同时辅以有效护理措施对提升患者疗效意义重大。本文就中医外治法对高尿酸血症肾病的疗效和护理方法开展分析,现进行以下阐述。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高尿酸血症肾病共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与《肾脏病学》[2]第3版中的高尿酸血症肾病诊断标准相符,同时中医辨证为脾肾亏虚,瘀浊阻络证。46例患者中男性共27例,女性共19例。年龄在38-64岁,均值(45.35±5.68)岁。病程范围在4-12年,均值(8.56±2.68)年。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过中药足浴法开展治疗,采取土茯苓40 g、萆薢40 g、益母草30 g、薏苡仁30 g、黄芪30 g、当归20 g、熟地黄20 g、川芎15 g、丹参15 g、地龙15 g、牛膝15 g,将上述药物装进纱布袋中,密封,进行30 min左右煎煮,后将药物和药液倒进足浴器中,加入足量热水浸泡,确保水位没过膝关节,等到水温下降到40 °C,指导患者放入双下肢到药液中,整个治疗期间可加入适当温水以保持药液温度,以患者微微出汗为度,40 min/次,1次/d,30 d为1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1.2.2.1 一般护理 护士需做好患者的足部检查,注意观察其足部、趾间和趾甲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和溃疡坏死等情况,存在上述情况禁止开展足浴;护士给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给其进行疾病有关知识宣教,并告知其中药足浴目的、作用与安全性等,消除其疑虑,使其维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工作;给患者提供出适宜、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可适当播放电视或者音乐等,以维持其精神放松。
1.2.2.2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低盐和低嘌呤饮食,避免动物内脏、禽肉汤以及海产品摄入,减少摄入豌豆、菠菜、牛羊肉等嘌呤含量较多的食物;鸡蛋、面、牛奶以及新鲜蔬果等嘌呤含量较少,可多食;禁止饮酒,特别是啤酒;指导患者建立正确饮食习惯,避免夜餐、暴饮暴食,定时进餐,增加饮水量。
1.2.2.3 病情观察 治疗期间对患者生命体征加强观察,注意询问其是否存在头晕、心悸以及大汗出等情况,上述症状明显,同时伴面色苍白和气短者,需即刻停止治疗,并通报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1.2.2.4 注意事项 控制药液温度适宜,避免过低或者过高,饭后半小时之内或者空腹禁止开展该项治疗。
1.3 疗效评定 治疗1个疗程后对所有患者开展疗效评定,显效:体征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者显著改善,血尿酸下降到正常水平,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有效:体征与临床症状均有一定好转,血尿酸下降到420 μmol/L左右,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但<70%。无效:体征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或者加重,中医证候积分<30%,实验室指标没有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46例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13%(41/46),均未出现明显的副反应。
本次研究发现,46例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89.13%,同时均未出现明显的副反应,说明中药足浴的同时辅以全面护理效果满意,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采取的中药足浴方有着止痛、化瘀通络、利水消肿、降低血尿酸以及消除蛋白尿等作用,其中薏苡仁、黄芪、当归以及熟地黄能补肾健脾;川芎、丹参、地龙、牛膝以及益母草能化瘀通络;牛膝、土茯苓以及萆薢能止痛、除湿、清热,联用上述中药可发挥除湿止痛、化瘀活血通络以及健脾益肾的效果。此外,就药理方面而言,薏苡仁、黄芪能降低尿蛋白;地龙、萆薢及薏苡仁能降低血尿酸;益母草、川芎及丹参能抑制血小板集聚,降低肾小球受损,改善肾脏微循环[3]。在治疗期间护理措施是否合理十分重要,治疗前对足部开展仔细检查、治疗中加强病情变化观察能提升治疗安全性,同时饮食护理、健康宣教能减少给病情带来不良影响的各类因素,提升患者疗效,消除其不良情绪,提升其配合度。提供适宜、舒适治疗环境,确保药液温度适宜,控制治疗时间合理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确保患者的疗效。
总之,予以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中医外治法同时加以精心护理效果显著,且副反应较少,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