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风 赵去非
[内容提要]作为满族的发源地之一,吉林省的满族发展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独具特色的满族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伴随着生产劳动孕育而生,其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吉林省满族音乐的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对于吉林省满族音乐的研究还需不断地深入,并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保护与传承,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繁荣发展。
作为满族的发源地之一,吉林省有着四千余年的发展历史,满族的祖先在这神奇而壮丽的白山黑水中生活和繁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劳动中诞生出独具特色的满族音乐,特有的生活环境成为满族历史生活的写照。
目前吉林省的满族聚居区及音乐流传地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
1.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吉林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也是目前东北地区满族人口最多的县。伊通县传世文物丰富多彩,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尤其是祭祀活动——萨满文化底蕴浓厚,国际萨满研究学会曾于2004年专程到伊通进行萨满考察。
2.吉林市乌拉街镇:作为满族的发源地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满族的先人就生活在这里。明代时期以其繁荣的文化经贸活动被誉为北方“活”的清明上河图,到了清代这里一度成为四大朝贡基地之一。迄今为止许多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当地得以保留。
3.长白山地区: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摇篮。“白山发祥远,黑水溯源长。”勤劳质朴的满族始终将他们的民族根源与长白山联系在一起,敬拜长白山为神灵。
4.九台市:一直到现在九台市的锡克特里哈拉家族仍然保留着以祖先为主体的“家庭节日”和自然神为主体的“野祭”。如今已经成为满族萨满仪式的典型范例,具体主要分布在莽卡满族乡东哈村和胡家回族乡小韩屯村。
截止到2019年5月31日下午16时,我们以中国知网(CNKI)为研究平台,共收集整理了330篇关于满族音乐文献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搜集整理,对吉林省的满族民间音乐和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了解近年来吉林省满族音乐的研究现状。
我们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发现满族民间音乐研究主要集中在满族民歌、满族舞蹈音乐、满族说唱音乐(满族说部)以及满族戏剧音乐四个部分,现将收集整理到的文献从以下四个方面分别做以阐释:
1.满族民歌:作为满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民歌在传承的过程中始终对东北民间音乐以及中原民族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满族音乐和它诸多曲种的衍变与发展。但近年来随着多元信息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满汉等各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人们对满族民歌的了解和掌握越来越少,会唱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如何将满族民歌进行有效的传承,是我们当今时代下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满族民歌的文献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吉林省内的一些学者就对满族民歌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如石光伟在《中国音乐》(199501)撰写的文章《满族民歌三题》;张淑霞、徐国清在《音乐研究》(199703)撰写的文章;都从民歌分类、音调等方面对满族民歌进行了阐述。近年来,我们更可喜地看到了一些年轻学者、青年学生对满族民歌也有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如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王海霞的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特征研究》就对东北的满族民歌音乐风格和演唱特征以及相关音乐文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王琳在其2011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吉林乌拉满族现存音乐研究》中对乌拉满族摇篮曲的起源、乌拉满族生活风俗歌和童谣歌的音乐形态特征、歌词及演唱特点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王晓东2014年发表在《长春大学学报》(201405)的文章首先对满族民歌的前期研究进行了归纳,其次从民歌类型、民俗意蕴等方面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我们总结出伊通满族民歌中的民俗含义。东北师范大学孙作东(2018年)的博士论文中对吉林省吉林市的祭祀活动中的满族民歌、婚礼上的仪式音乐和九台市的满族民歌传承人的采访做了详细的田野调查,使人们对吉林省两个市的民歌传承有了新的了解,同时对我们了解吉林省满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满族舞蹈音乐:吉林省的满族舞蹈音乐主要包括有乌拉满族秧歌音乐、长白山满族高跷大秧歌(东北大秧歌)音乐以及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蹈音乐。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包括有哈尔滨师范大学王琳(2011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对乌拉满族扭秧歌中表现的内容、舞蹈动作和伴奏音乐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文中还梳理了里乌拉满族唱秧歌表演形式及音乐特征。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在2003年搜集了部分东北大秧歌的相关资料,并通过对现存的东北大秧歌传承人、东北大秧歌传统表演队进行调查、访谈,将东北大秧歌的音乐、舞蹈等与满族秧歌进行融合,该成果成功入选了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裴玉昌、王辉发表在《才智》上的文章也对吉林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蹈的历史起源、艺术特征以及舞蹈价值进行了介绍,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该校还排演了吉林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蹈,这对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蹈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等。
3.满族说唱音乐(满族说部):作为满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满族说部的演唱曲调通常都有固定的音乐模式,虽然每次表演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不同,但其演唱曲调基本上都是反复套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八角鼓、大鼓等。满族说部的内容和形式与听讲普通民间故事还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由族中老者(长者)嗽口焚香来讲述。
满族说部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几部国家级满族说部作品,如《乌布西奔妈妈》《漠北精英传》《东海沉冤录》等。这些珍贵的长篇说部表达了满族人民独特的文化底蕴。此外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如高荷红发表在《贵州民族大学学报》的文章(201704)主要论述了地域性对满族说部传承人富育光先生的学术轨迹的影响,为我们梳理了富育光先生对自己家族说部以及其他满族说部的传承研究,为我们了解满族说部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吉林艺术学院的张金霞、柴明明发表在《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06)的文章《满族说部文献资源的构成与展览阐释》,从满族说部的文献积累来源、文献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文献的发掘和研究等方面对满族说部文献资源的构成进行了梳理,并且介绍了他们举办的“满族说部文献特展”的任务和目标,使学界对这次特展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4.满族戏剧音乐:吉林满族戏剧音乐主要的成果就是本土创立的满族新城戏,除此之外还有以满族音乐为基础创立的吉剧等。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戏剧新曲目和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和促进了满族戏剧音乐的发展。
4.1 新城戏:新城戏的音乐主体是流传在吉林省扶余一带的满族说唱艺术“八角鼓”,经过不断融合与创新,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方剧种。自1959年创立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共挖掘整理出曲牌27个,并在此基础上吸取了满族民歌、太平鼓等音乐基调,使其唱腔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已然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满族剧种。作为一个年轻的地方剧种,自创建至今共创编和移植演出了大小剧目四十多出,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的奖项,2009年吉林省政府将新城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满族新城戏近些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有:吉林艺术学院的王颖发表在《艺术教育》(201713)上的文章,对满族新城戏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了具体研究,为学界提供了满族新城戏在历史变迁中的传承与保护的理论依据。吉林师范大学的郑春风发表在《戏剧文学》(201811)上的文章提出要提升满族新城戏的认同度就必须要增强民族特色的观点,他还详细地探讨了满族新城歌剧的推广和传播方式,最后得出结论:吉林省满族新城戏存活的关键是它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通化师范学院的郝连科、王跃的文章从语言的雄壮委婉、舞台的秀美宏大以及词曲的柔美分析了满族新城戏的艺术力量,并结合具体作品从情感和感染力阐述了满族新城戏的艺术的审美意蕴。吉林艺术学院的高煜然(指导教师杨柏森)发表在《艺术教育》(201904)的文章通过具体剧目对吉林省白城市新城戏的剧作特色、表演特色以及舞台特色展开了具体描述,让人们从中看到新城戏独有的艺术特征。
4.2 吉剧:作为吉林省地方戏剧的代表剧种,其音乐素材主要源于满族民间音乐元素,很多剧目的内容也具有浓郁的满族民间风情。如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的大型原创神话剧《狼妻》(2014年)就是以满族神话传说创作的,整部戏剧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剧中无论是满族婚礼习俗还是生活习俗都呈现出独特的满族文化特色。
近些年来,在研究满族戏剧方面也有一些学术文章颇具代表性,如长春师范大学吕萍2013年发表在《满族研究》上的文章,梳理了吉林省满族戏剧发展的历史脉络,得出结论:满族民间戏剧“朱春”在清代就已经产生的影响。吉林工商学院、吉林大学张翼飞、张春城的论文《吉林省满族传统戏剧研究》获得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八角鼓的继承性创新——满族新城戏研究》和吉林省社科基金博士扶持项目《满族新城戏戏剧形态及文化研究》的资助,这篇文章梳理了东北历史文化体系中的满族传统戏剧,阐释了满族传统戏剧的精神价值,对于当下东北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的金士友教授所申请的《吉剧音乐研究》项目获得2015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他所撰写的文章从戏曲艺术本性与吉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吉剧与民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吉剧艺术的双重性三个方面对吉剧艺术的现实处境展开分析,文章认为吉剧目前处于的状态的原因主要是吉剧本身缺少小传统的依托、缺少人才以及受众群体的缺失等方面,提出了吉剧的建设应该在大小传统之间行走的策略。他所带的2017届的硕士研究生李娜、周敏鹭、李天一以及2018届的史婧颖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内容都是关于吉剧音乐的研究,这三篇硕士学位论文从吉剧的落音倾向、吉剧中民间音乐的运用、吉剧的生存现状分析等方面构成了《吉林音乐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吉林艺术学院刘长明发表在《艺术教育》(2017Z6)的文章《二人转曲牌在吉剧声腔中的应用与变异研究》论述了吉剧的声腔体系,并对柳腔、嗨调、民间小帽以及专曲杂调在具体作品的应用和变异做出了具体分析,指出吉剧音乐的声腔体系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吉林艺术学院狄鑫发表在《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06)的文章除了对吉林艺术学院2018年完成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京剧杨派表演人才培养、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活动的介绍外,还论述了由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主创的大型现代吉剧《山魂》从首演到学术研讨的盛况介绍,让学界对现代吉剧《山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萨满音乐是由原始社会中的满族祖先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从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到崇拜祖先的宗教音乐。它的发展历程也是满族从渔猎到农耕、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衍变过程,反映了满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其音乐形式主要包括乌拉满族萨满神歌和乌拉陈汉军旗香音乐。
1.乌拉满族萨满神歌:是反映满族信仰礼俗所唱的歌。用满语演唱,其表现形态为:较原始的鼓声、乐中舞和舞中歌。没有萨满音乐、舞蹈和歌曲的活动行为就没有萨满神歌,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一领众唱等。音调大多为四音列、三音列甚至是二音列很少有五声、六声音列,由于音域过窄,旋律没有起伏,因此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常随着萨满个人情绪的起伏而变化。关于它的研究,北华大学的吴贡曾在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发表文章对吉林乌拉满族的萨满神歌与多神崇拜、柳崇拜之间的关系以及萨满神歌在两者之间起到的作用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2.乌拉陈汉军旗香音乐:是吉林市乌拉街满族乡弓通村张氏家族在举行陈汉军旗香祭礼时所唱的神歌和其伴奏的单鼓鼓点音乐。所唱神歌的音乐的韵律性要求严格,并且随着歌词的变化,曲调在基本曲调的基础上也发生变化,形成了韵味浓郁,富有很强的感情色彩的音乐风格。长春大学管理学院的王钊、曾亚玲发表在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3)的文章,对吉林省乌拉陈汉军旗音乐开发的前景和对策作出了详细的描述。
除了以上这些代表性文章,近年来研究萨满仪式音乐的主要文献还包括了长春大学萨满文化研究中心王成名发表在《长春大学学报》的文章(200811)从所供神灵的不同、祭祀所用神器和仪式的不同介绍了八旗汉军萨满祭祀与满族萨满祭祀之间的区别,让我们对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深入了解了萨满祭祀仪式音乐的具体过程。沈阳音乐学院王晓东的硕士论文《九台满族锡克特里哈拉萨满仪式音乐研究》(2010年),首先阐释了锡克特里哈拉萨满祭祀仪式类型、形式以及仪式流程,其次从乐器、鼓点的节奏类型、神歌音列特点等方面对锡克特里哈拉萨满祭祀音乐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叙述了该音乐形式的传承方式和现状,为我们了解锡克特里哈拉萨满祭祀仪式作出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陈丽娟、吴贡山撰写的论文《论吉林乌拉满族萨满神歌的形成和音乐特征》阐述了吉林乌拉部满族神歌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套曲类型的曲式结构、音列结构、调式关系、节奏类型等方面阐释了吉林乌拉部满族神歌的音乐特征,从中我们可以对吉林乌拉部满族神歌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吉林通化师范学院音乐系的田小书、樊右伟的文章《吉林地区满族民俗与满族仪式音乐研究》(民族音乐,201304),通过具体音乐谱例梳理了满族婚俗、育儿、祭祀的仪式音乐特征,阐释出了吉林地区满族音乐仪式所带来的独特的音乐价值和意义。唐静发表在2017年第4期《贵州民族研究》的文章首先论述了萨满仪式音乐的宗教、娱乐、审美等主要功能,其次向我们阐释了萨满仪式音乐在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善萨满音乐文化的生存环境、加强对传承者的保护以及加强对萨满音乐文化的学术研究唱段的建议等。
1.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名录
2.满族文化博物馆及相关研究机构
近年来,吉林省在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建立了吉林省伊通满族博物馆(始建于1987年,2001年改名为现称)、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2009年)和吉林满族博物馆(2009年)三大满族博物馆。以及包括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和东北谱牒研究中心”(2000年)、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2004年)、长春大学“萨满研究中心”(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满族说部与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吉林省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研究开发中心”(2012年)和吉林省满族说部学会(2011年)等文化研究机构,这些博物馆及相应的满族文化研究机构的设立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3.以满族音乐为基础的相关艺术的振兴
2013年文化部颁布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吉林省委立即积极呼应并及时下发了《全面启动吉剧振兴工程意见》,组织专业研究人员率先完成了九卷《吉剧集成》并得以出版。省内多个剧团成为首批吉林省“吉剧创作演出重点基地”,并成立2个“吉剧教学培训研究基地”。地方剧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复排和新创作的吉剧以及二人转精品剧目不断上演。政府还通过一些惠民政策使得大众群体得以走进剧院去欣赏吉剧、二人转等戏剧、说唱艺术,使得在当今新时代下包括吉剧在内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的发展、传承和保护。
本文通过查阅书籍、史料梳理了吉林省满族音乐的四个主要分布地区,并通过互联网对近年来吉林省满族的民间音乐及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整理出了吉林省满族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的具体措施。从中可以看出,虽然满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举步维艰,但吉林省的相关研究人员们仍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对吉林省满族音乐的研究正在全面展开。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对一些尚存的民间音乐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国家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口述、数字化整理,出版专著书籍和光碟留存。各地方高校也在不断制定和完善政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申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但总体看来,吉林省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传承和保护省内一些尚未完全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局面已经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对省内满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要对即将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建立系统的满族音乐信息资源库。鼓励满族音乐再创作,促进满族音乐再发展,为满族音乐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繁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