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山东戏曲现代戏研究

2020-04-10 06:50刘宇新
人文天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吕剧现代戏剧目

广义而言,山东戏曲现代戏是运用山东本土地方剧种,表现现代生活,塑造时代新人,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戏曲类型。对山东戏曲现代戏开展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由山东省文化局成立的“戏工组”扩充而来的山东戏曲研究室,开启了包括现代戏在内的山东戏曲理论研究新篇章。1985年10月,山东戏曲研究室变更为山东省艺术研究所,2014年3月更名建院。近年来,山东戏曲现代戏研究成果多分布于文化系统和高校系统,而文化系统的研究成果则主要集中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国家文化政策对现实题材戏曲的大力扶持,山东戏曲现代戏得以蓬勃发展,创作及表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及时跟进,并推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从内容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山东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历史、创演剧目及其创新发展等三方面。

一、关于山东戏曲现代戏发展的历史研究

对山东戏曲现代戏的历史研究,目前尚未有专门论述,但在总结研究山东戏曲史、新时期山东戏曲发展史或某一剧种史的整体框架下,有些学者对山东戏曲现代戏的剧目创作、参加演出、获取奖项、剧团建设等情况进行了历时性概述。

其一,山东戏曲史整体框架下的现代戏史研究。相关专著有中国戏曲志编委会编纂的《中国戏曲志·山东卷》(1994)、孙海翔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年)、马永的《新时期山东戏剧发展概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刘为民主编的《山东戏曲通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年)等等。上述这些著作,大多一脉相承,从山东戏曲发展史的宏观视角,勾勒出山东戏曲现代戏的历史脉络。

其二,关于山东戏曲现代戏的开端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一书认为,抗日战争初期,在虞棘主持下,胶东地区国防剧团对京剧进行改革创作的锣鼓剧(大众剧),开京剧现代戏之先声[1],因为,这些新剧目已经开始注意从生活出发,运用京剧程式规律,保持了京剧艺术特色,而又有所革新。之后著述都延续了这一观点。在《中国戏曲志·山东卷》基础上,孙海翔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进一步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山东戏曲现代戏特征,总结了新时期初期山东戏曲现代戏的成果。刘为民主编的《山东戏曲通论》关于现代戏的历史研究,接续了孙著对山东戏曲现代戏的历史研究,用“山东当代戏曲的发展历程”一编的篇幅,更加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山东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戏曲改良时期的时事新戏、抗战时期的革命现代戏、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以来各地方剧种开展戏曲现代戏创作情况、获奖剧目。

其三,山东各地方剧种史研究框架下的现代戏历史研究。2012年,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山东地方戏丛书》(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该书共15册,其中的《吕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五音戏》《柳子戏》《两夹弦》《柳腔 茂腔》《大平调 四平调》《枣梆》《柳琴戏》《大弦子戏 东路梆子》《蛤蟆翁 罗子戏 渔鼓戲 坠子戏 扽腔》等12册,对在山东流行的吕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五音戏、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茂腔、大平调、四平调、枣梆、柳琴戏、东路梆子、蛤蟆翁、渔鼓戏、扽腔等16个剧种作了全面介绍,均论及各剧种创演现代戏的起始年代及各个历史时期创演现代戏剧目和获奖情况。这套书的“剧目介绍”部分,还对各剧种创演的经典现代剧目的剧情及其音乐、表演特色作了简明的论述和分析。

其四,对单个山东地方剧种现代戏史的专门研究。于学剑所著的《吕剧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首次系统考察了吕剧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山东地方戏的发展历史。作者认为,在战争年代革命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一小批吕剧现代戏是吕剧现代戏的开端[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是吕剧现代戏的黄金时期。该书还横向分析了吕剧的美学特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东戏曲现代戏历史发展和现状。此外,一些青年学者也加入山东地方剧种现代戏的历史研究队伍中来。如李传友的《莱芜梆子现代戏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对莱芜梆子现代戏的历史演变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牛文佳的《从<李二嫂改嫁>到<补天>——追寻吕剧现代戏的创作足迹》(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选取推动吕剧现代戏发展的三部经典作品《李二嫂改嫁》《魂归故里》《补天》,从艺术创作史的层面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吕剧现代戏传承与创新的有益经验、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关于山东戏曲现代戏的剧目研究

衡量戏曲现代戏的成就高度,最终要看作品。对剧目的分析研究,始终是山东戏曲现代戏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概括起来,其研究主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山东戏曲现代戏剧目的整体论述。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如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山东省戏剧创作室编的《柳下集——新时期现代戏曲选》(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集中展示了以张彭、王其德、纪根垠为核心的山东剧作家集体创作的《红柳绿柳》《柳下人家》《桃花汛》《悠悠我心》《魂归故里》《蒙蒙海市》《柳荫闲话》《老李 老李》《雪落黄河》《雪梨花》等优秀现代戏剧本,并在每一部剧本之后附录了相关的剧目评论文章;孙毅主编的《山东戏曲剧目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作为一部研究山东戏曲优秀剧目的专著,对新中国成立至1998年之前产生的现代戏剧目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对《李二嫂改嫁》《红柳绿柳》《山乡锣鼓》《张王李赵》《攀亲记》《豆花飘香》《路边店》《盼儿记》《张三李四》《石臼泉》《情祸》《石龙湾》等12部大型经典现代戏从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刘为民等在《山东戏曲剧目综论》一书基础上推出的《山东戏曲通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年),对山东戏曲现代戏剧目进行整体研究,并对经典代表剧目进行了细致分析,既包括《山东戏曲剧目综论》选取的十二出戏,还增加了《红雪》《魂归故里》《石龙湾》《沂蒙情》《古城女人》《李二嫂的新故事》《圣水河的月亮》《儿行千里》《回家》以及一些现代小戏。对山东戏曲现代戏剧目总体分析的论文,刘宇新的《聚焦时代变革,讴歌当代生活——改革开放四十年山东现实题材戏曲创作回眸》对改革开放四十年山东现实题材戏曲进行了总体分析。

在现代戏音乐研究方面,一是概括性的论述,如高鼎铸的专著《山东戏曲音乐概论》(2000年)从戏曲音乐改革与创新的角度,分析山东戏曲现代戏一些代表性剧目的音乐特色;赵正的《山东地方戏曲音乐研究》(2019年)肯定了样板戏的音乐在“创作模式与伴奏形式方面的创新都证明了它归属于现代戏曲音乐,是一个时代的高峰”[10]。二是个别现代戏剧目的音乐研究,如程长宁的《吕剧<補天>音乐创新观念探析》、张治国的《新腔新韵写真情——<突围>音乐创作札记》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代剧目音乐唱腔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在现代戏舞台创新研究方面,一是对舞美布景、灯光设计图片资料的挖掘,如《中国戏曲志·山东卷》整理了《奇袭白虎团》《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沂河两岸》《红柳绿柳》等现代戏的布景设计图,并对《奇袭白虎团》《李二嫂改嫁》《沂河两岸》的灯光设计作了全面介绍;《山东戏曲通论》(第三卷)展示了吕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琴戏、茂腔现代戏舞美设计图25幅。二是现代戏的导演阐述其在舞台调度方面上做出的设计,如张艳的《我们如何塑造王百祥这一人物形象——访谈现代吕剧<百姓书记>导演李立宏》、宋惠玲的《五音戏<源泉>导演阐述》、周波的《吕剧大型现代戏<突围>导演阐述》、李锐的《浅谈吕剧<突围>的灯光设计》等来自舞台一线导演的艺术实践研究,对现代戏创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戏曲现代戏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结出了丰硕成果。但也应该看到,上述研究成果个案研究比较多,整体研究较少;介绍性文章比较多,系统研究者较少;多数论者着眼于总结山东戏曲现代戏方面取得的成果,对其存在问题进行理论反思多是点到为止,很少鞭辟入里的深刻剖析;多数理论研究成果不能真正付诸实践,转化为推动现代戏创演的艺术生产力。这既是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昭示着未来的发展进路。众多周知,现代戏理论研究与现代戏创作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形成良好的戏曲发展生态。这就要求研究者牢记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态度鲜明,敢于褒贬,掌握与现代戏相关的多学科知识,探索创新研究方法,密切追踪现代戏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善于从艺术实践中凝练真知卓识,为现代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编委会编纂:《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第19页。

[2]于学剑:《吕剧史论》(上),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第57页。

[3]李磊:《因剧制宜 对症下药 山东地方戏传承发展之途径》,《中国戏剧》2019年第8期。

[4]陈鹏:《戏曲创作意识的激变与思维惯性的突破》,《中国戏剧》2001年第6期。

[5][6]张彭:《戏曲编剧初探》,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9-30、17页。

[7]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编:《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8]郎咸芬:《现代戏伴我五十年》,《中国戏剧》2005年第9期。

[9]赵峰、于学剑:《郎咸芬传记》,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第111页。

[10]赵正:《山东地方戏曲音乐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年,第9页。

(作者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吕剧现代戏剧目
瓜田篱下系列二十七——家乡的吕剧
吕剧进乡村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吕剧进校园 唱响家乡戏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我爱吕剧
戏曲化妆造型漫谈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26届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