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凭什么兴盛600年?

2020-04-10 06:46穆满起
党员生活·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刘贺王导司马

穆满起

出生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诗豪刘禹锡,写下 《乌衣巷》 这首诗的时候,诗中提及的世家豪门—— 琅琊王氏家族,已经兴盛了600多年。历史学家周振鹤经过统计发现,中古时期(两晋到唐末)一直维持强盛势头的家族,一共有30个;这30个家族中,琅琊王氏总共出了五品以上官员199人,高居首位。

1

琅琊王氏的发迹,是从他们后来追认的“一世祖”王吉开始的。

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士子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王吉精通五经,学问和人品都相当出众,因此被推举为孝廉。后来,他又获任昌邑国王中尉,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

昌邑国,在今山东菏泽巨野县。王国中尉,掌管国中军队,是郡国中非常重要的武官。王吉以文官身份,出任这么重要的职位,可见朝廷对他的信任。

在昌邑国,王吉辅佐的昌邑王在历史上赫赫有名,那就是后来的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史载,刘贺游猎无度,王吉苦苦劝谏,没用。但刘贺为了感谢王吉的忠心,曾派人赠送王吉500斤牛肉。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其无子,大将军霍光便召刘贺入朝,立为皇太子。

谁都知道,西汉的朝政当时已被霍光牢牢握在手中,王吉提醒刘贺说:“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意思是要刘贺韬光养晦,向霍光示弱,待时机成熟再夺回国家统治权。

后来的结果证明,刘贺又没听王吉的劝谏。仅仅当了27天皇帝,刘贺就被霍光废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废的皇帝。王吉因此受到牵连,他曾告诫子孙“毋为王国吏”,就包含了他自身的惨痛教训。

王吉的儿子王骏、孙子王崇,谨守王吉的训导,做官不仅恪守臣道,而且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韬光养晦,趋利避害。两人最后都位居三公。经过这三代人的努力,琅琊王氏家族地位开始上升。史学家普遍认为,到西汉晚期,琅琊王氏已经成为上层世族。

2

王崇之后,琅琊王氏大约传了六代人,到王祥(184—268) 这一代,开始真正的爆发。读过二十四孝故事的人,应该都知道王祥。他正是其中“卧冰求鲤”的主人公,被后世称为“孝圣”。

魏文帝曹丕当政时期,用人政策一改其父曹操“唯才是举”的做法,首推品行,再看才能。王祥以孝行闻名天下,自然受到朝廷器重,其后为官30余年,步步高升,位列三公。西晋代魏之后,王祥仍为三公,并进封睢陵公。

王祥临终前,给子孙留下48字遗训,此后成为琅琊王氏族人遵循的家训。遗训曰: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王祥因此成为琅琊王氏家风的奠定者。

王祥的遗训中,提到了信、德、孝、悌、让,但唯独没有提到“忠”。这里面其实暗含了历史的大背景。

东汉末年以来,改朝换代频繁上演,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主线。两汉时期不断被提倡的忠君思想,逐渐被孝亲观念所取代。在这种背景下,世家大族的家族观念日渐加强,当“报国”与“保家”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后者。

王祥因为孝名而受到重用,在改朝换代中屡次化险为夷,不断升迁,位居极品,本身就是时代“孝大于忠”的受益者。他临终前特别标榜的孝与悌,亦成为此后世族主要的社会价值标准。琅琊王氏能够历数百年、数个朝代而长盛不衰,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得益者。

3

从王祥这一代起,琅琊王氏逐渐进入历史长河中最灿烂的一段。具体来说,琅琊王氏此后有三个支系人才辈出,影响两晋南北朝300多年历史:

一支起自王祥。他有5个儿子,3个早亡,剩下两个均官至太守,第三代、第四代也都是五品官。东晋南迁后,王祥这一支留在洛阳,后来慢慢衰落。

一支起自王祥的同父异母弟王览。王览以“悌”出名,后来做到三品官。他有6个儿子,其中三品官2人、六品官4人。到第三代,出了王导、王敦、王曠等牛人,一下子把琅琊王氏推至家族显赫的顶点。第四代则有王羲之、王允之等人才。整个琅琊王氏,王览这一支,人才是最盛的。

还有一支起自王祥、王览的从祖兄弟 (同一个曾祖父) 王雄。王雄有2个儿子,一个做到梁州刺史,一个做到平北将军。第三代出了两个牛人,一个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另一个是王戎的堂弟、清谈大师、玄学领袖王衍,曾统帅西晋十几万军马,后被石勒围歼。

西晋王室衰微之际,琅琊王氏已为家族未雨绸缪。

当时,认定“中国已乱”的王衍,分别派弟弟王澄、族弟王敦,出镇荆州和青州,说你们两个在外,我留在洛阳,这样家族就有“三窟”,可以确保无虞了。与此同时,王览的嫡长孙王导则举族奉琅琊王司马睿南下。这成为东晋王朝的起点。

至此,琅琊王氏四点两面对朝廷政治所形成的牵制格局已经形成。

司马睿移镇建康 (今南京) 后,南方的士族并未把这位向来没啥名气的西晋皇室放在眼里。

王导有意树立司马睿的权威,就和族兄王敦商定,在上巳节当天,让司马睿出游,而他们兄弟俩跟随在后。后来,王导又亲自出面,说服纪、顾这两个江南大族的人出来辅佐司马睿。纪、顾带头后,示范效应就出来了,史书说此后“百姓归心”。

在东晋,王导辅政,王敦掌军,朝中军政要员,多为琅琊王氏家族出身,琅琊王氏迎来全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4

南朝大史学家沈约曾说,他研究了晋、宋、齐、梁四代的历史,发现“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有人根据二十四史中的记载统计,从汉代到明清,琅琊王氏家族共培养出了王导、王抟等92位宰辅,王融、王羲之、王献之等600余位名士,任何一个中古豪族都难以望其项背。

东晋永和四年 (348年),司马昱、殷浩让王羲之出仕,担任护军将军,目的是想借助他的社会影响力打击权臣桓温。王羲之上任了,但你知道他怎么做的吗?他从东晋大局出发,优先考虑人民的利益,体恤老百姓疾苦,减少赋税,开仓济民。这一立场和担当,赢得了后人的共鸣。元代的赵孟评价说,王羲之“发粟赈饥,上疏争议,悉不阿党。凡所处分,轻重时宜,当为晋室第一流人品”。

不为一家一姓尽忠,而为国为民建立事功,这正是琅琊王氏家风的成功之处。

摘自《世纪人物》

猜你喜欢
刘贺王导司马
张敞救下废帝刘贺
“司马”本不是姓
发脾气也分境界
正史的罅隙
“司马”原来是官名
海昏侯墓,藏着废帝真相
暗恋也是一种成长
空洞无物
“司马”最早是姓吗
脾气啥时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