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思,文短意长

2020-04-10 11:06丁天懿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音律古文寓言

丁天懿

《守株待兔》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古文。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读起来有些拗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文章读熟从而明白其中的寓意呢?实践证明,读扎实是理解的前提。以读促思是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比较阅读,初识寓言特点

中年级学生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培养他们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归纳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开课之初,我出示两则小古文《龟兔竞走》《守株待兔》,让他们比较小古文和其他课文的不同。学生总结出两点:1.它们是文言文,课本里大多是现代文。2.它们用很少的字数在说故事。 你一言我一语的答案背后是学生用已有知识调动了直觉。教师只需规范他们的表达即可。在此基础上,再来揭示文字间隐藏的其他“秘密”:这两则故事属于同一种文学体裁——寓言。

文言文是古时读书人专用的语言,它能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完整的意思。寓言呢,初读感觉很可笑,可是读完了又深受启发。用文言文写的寓言就厉害了,它能用最少的字叙述最有意思的故事。这最有意思是多有意思呢?我不告诉你,自己去体会。

教学小古文,不必每次导入都播放音乐、欣赏图画、介绍作者。有时直指语言表达的提问,往往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欲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诉说心中所想,教师适时点拨疏导,更容易在课堂中生成亮点,成为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精彩开场。

二、书声琅琅,感受音律之美

教小古文从诵读开始。初次诵读,不是要求学生读得多么流畅,多么有感情,而是要求读得准确无误,读得字正腔圆。这个环节虽然看上去普普通通,可它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从读词入手:

宋人  耕者  触株  折颈  释其耒  冀复

得兔

带拼音读,去拼音读,解决了绝大部分的字音问题——除了“冀”。个别学生把它和“翼”混淆。于是我用辨析词义的方式区分读音:

鸟儿有双翅膀,它们能比翼双飞;“冀”本义是指希望、期望,也是地名,在我国河北。同学们可要记住了,它们的“名头”可不一样,一个“羽”,一个“北”。再请学生读一读这两个词:比翼双飞、冀复得兔。

我们常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什么是情境呢?我认为每一个提示语、小结都要有语文味儿。“语文味儿”不是脱口而出的大白话,也不是专业词汇的堆积,而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说出有趣味,有意义,有逻辑,值得模仿的语言。当我们利用好“言传”的力量后,枯燥的知识就有了故事性。

1.音律之美在于节奏

学习小古文要感受音律之美。音律,包含节奏和韵律,诵读时适当停顿能够划分节奏。笔者认为小古文在诵读时不必句句停顿,而是在语意转变时停顿,换气时停顿,看到虚词停顿: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其中虚词的停顿方式稍有不同,徐健顺老师在《声音的意义》中提到:“虚字的基本读法是重读和长读。”塞音声母重读,如:第、但、独、特。开音节结尾的字长读,如:夫、与、耶。我们在读“而”的时候舌点上腭,属于开音节结尾的字,需要把读音拖长一些。学生在诵读时发现,长读“而”后,韵味一下子显露了出来,古文居然迸发出音乐的特质:音调有高有低,节奏有急有缓,越读越有意思,让人欲罢不能。

2.音律之美在于语调

普通话为大家消除了沟通的障碍,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方言的傳播。要知道,咱们引以为豪的“中原雅音”在今天的粤语、客家话、闽南话里保存得最完善。甚至用任何一种南方方言诵读都比普通话更能还原古音。笔者在试教时发现很多学生都不会讲方言,更别提感受方言的美感。于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用方言读寓言的环节:

我们的祖国太大了,古时没有统一普通话,这就导致每个地区说话腔调都不同。可苦了当时的君主,如果大臣和自己是老乡还好,如果不是,那他可要下狠功夫研究他们的奏折啦。直到雍正规定:必须学好普通话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个问题才得到改善。 现在这种情况在城市里却倒了个儿,普通话说得很溜,方言渐渐消失。不得不说这是中华文化的遗憾,快用你熟悉的方言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评一评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我们的“乡音”因为种种原因渐渐消失。虽然学生操着蹩脚的方言诵读,但一个个喜笑颜开。也许他们是沉浸在方言的幽默语调中,也许是新鲜感使然。可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对诵读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把说方言不仅当成一件趣事,而且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在课中这样倡议道:

公共场合用普通话交流,让方言在最亲密的伙伴间传播。要记住,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很远,但是方言,可以让我们记得从哪里出发!

也许,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传递人文情怀。

三、且读且思,领悟寓言之妙

课上到这里,学生对文本已经非常熟悉了,再让学生由“笑”入手畅谈寓意正当时。

刚才同学们笑得很开心,2300多年前,宋国人也笑得很开心,他们为何发笑?

他们的回答很精彩:1.总想着天上掉馅饼是不科学的。2.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很愚蠢。3.农夫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教师小结:这是寓言的第二个特点,把意味深长的道理寄托在短小的故事中。

果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比《守株待兔》的原意“不想努力,而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成功”,学生的回答角度多样,更具教育意义,寓言的第二个特点也在探讨中自然展现。此时再要求他们根据小古文的五句话反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既弄清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又明白了写作要素。

起因: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经过: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彭才华老师说过:“教师要谨防把课上得过于理性,沉闷无趣。尤其是关于字词理解等,不可机械板滞,过于坐实。”所以在理清了故事的三要素后,我用突破难点的方式来理解字词——“折颈”“复”:

摸一摸自己的颈部,原来颈部指的是我们的脖子。这里的“折颈”作何解?这里有“复”的四种解释,你觉得哪个放在文中最恰当?

朗读背诵培育了语感,经过之前充分的诵读,我把理解词语的任务交给语感,学生下意识地做出了最准确的选择。

课后第2题要求背诵全文,我选择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妙趣横生的图片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图片下的小故事更是激发了背诵的兴趣和激情。学生惊喜地发现寓言居然有这样大的魅力。此时,我抛出了本课最后一个问题:

认为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请竖起你的大拇指,觉得它是虚构的请竖起你的小拇指。

学生的观点各占一半,各抒己见之后我揭示了寓言的最后一个特点并板书:故事虚构。在课程的最后,我将《韩非子》中的寓言同《伊索寓言》进行了一次对比。学生再一次惊喜地发现,东方寓言多把言简意深的故事安在人物身上,西方寓言呢,多安放于动植物身上。

原来短小的寓言也能给学生带来感动与震撼。其实文化内涵并非深不可测。在反复诵读、思考、探寻的过程中,我们感受语言魅力,传递人文情怀。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音律古文寓言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时装寓言
称象
嫦娥奔月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述评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