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2020年1月底至今,我带领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围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开展了基于语文学科的灾难主题教育。截至目前,教学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0年1月29日- 30日):设计《抗击病疫:初中语文创意读写练习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第二阶段(2020年2月1日~16日):《方案》发布,学生持续完成创意写作练习;利用微信群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针对学生读写练习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
第三阶段(2020年2月17日至今):根据学校统一部署,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网上教学。经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议,八年级语文教学以《方案》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延伸。
以下即对《方案》及设计主导思想作简要介绍。
2月1日,我向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发了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眼下正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为紧要的关头,教育部、北京市市区教委已经作出了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决定。经初中语文教研组集體商议,我们决定对寒假语文作业进行部分调整。我为同学们设计了这份创意读写练习方案。1月30日,我将此方案向学校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邱悦校长、卢广伟校长助理的大力支持。邱校长回复如下:周老师:
过年好!方案收到了,真是用心用情编写的,辛苦了。在防控疫情的非常时期,让学生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地思考入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既看到人性中善良、友爱、乐于助人、帮助弱者的一面,也看到人性中丑的、恶的、自私的、贪婪的一面,从而让学生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自己能为社会、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呢?方案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可以布置给学生,认真思考、完成,大家再交流讨论,提升认识。衷心感谢!
邱悦
考虑到之前还在春节的假期中,故决定于今天向各位同学发布此方案。
疫情不仅考验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免疫力,更考验人性,考验我们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升入初中以来,我对同学们的科学阅读与写作一直高度重视。你们陆续完成了《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等科普类图书的阅读,做了扎实的读书笔记,完成了《大自然在说话》解说词的创意写作练习,深入讨论过《流浪地球》电影与小说作品等。经历了这些学习活动,相信对邱悦校长在回复中提出的需要同学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你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请各位同学按照要求,用你用心完成的优质作业,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同学们有语文学习方面的任何问题,随时可在微信群里跟我交流。
祝同学们和你们的家人鼠年吉祥!大家都健健康康、顺顺利利度过非常时期。
爱你们的周老师
2020年2月1日
与这封信同时发送给学生的,是这份《方案》。(随着战“疫”的推进,我对《方案》不断进行调整,以下《方案》为最新一版)
抗击病疫:初中语文创意读写练习方案
一、常规作业(提倡每日必做,直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结束)。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在防控疫情的紧要关头,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一方面,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密切关注政府各部门发布的正规信息;另一方面,还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独立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让自己成为谣言制造与传播链条上的任何一环。
要具备这种能力,当然非一日之功。推荐你阅读人民网2012年11月19日刊发的《如何鉴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一文,了解媒体工作者辟谣的方法和流程,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自己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第一阅读”公众号去年曾刊登过一篇题为《假信息正在伤害孩子!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孩子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的文章,文中提供的方法也值得借鉴。眼下是非常时期,同学们要做到远离谣言,不妨多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在此,周老师特别推荐两个微信小程序:一是“丁香医生”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小程序;二是腾讯较真事实查证平台“辟谣小程序”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时辟谣”微信小程序。请你或家人在微信手机端关注这两个小程序,养成经常阅读的好习惯。它们能帮助你在读到、听到虚假的疫情信息时,迅速作出判断,从而抵制与纠正谣言,科学地宣传疫情防护知识。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成为科普小卫士,为战胜疫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关注国家大事,从现在做起,从阅读新闻做起。
请你阅读《逆行还是缺位?中国主流媒体的疫情报道表现》一文,加深对新闻精神和新闻价值的理解。
1.结合本文写一段话,说说你对新闻价值的理解。
2.建议你关注文中提到的这几家媒体(财新网、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界面新闻、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选择其中之一长期阅读。
【学习小支架】
什么是新闻精神?
第一,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要通过阅读新闻、分析新闻,养成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
第二,新闻传播必须坚持公正这一基本理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通过阅读新闻、分析新闻,培养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
第三,新闻从业者要承担媒体责任,成为对国家、社会、人民负责的舆论力量。要学习优秀新闻工作者关心人民、关心国家、关心世界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诚实、勇敢、正直等优良品德。
——摘自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教学相关资料
三、除阅读《名人传》外,利用寒假时间,更多地开展阅读。
书单上所有的科幻作品均是国内科幻作家特地为你们推荐的。开学后,我们将在课堂上进行“疫情”专题阅读心得体会的分享与交流。(书单略)
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中,出现了若干例少年儿童和婴幼儿发病的例子。请你也加入到对这部分低龄人群的预防宣传工作中来——先搜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知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一首《新拍手歌》,亦可创作其他童谣、科学童话等。
要求:没有科学性错误;押韵,朗朗上口;结合你的作品,画一幅低龄儿童看得懂的宣传画(或漫画等);诗配画,均在A4纸上完成,开学后,优秀作业将在年级里展示。
【学习小支架1】
《拍手歌》(选自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
【学习小支架2】
中国数字科技馆公众号“科学开开门”第205期推出的音频节目《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
中国科技馆本期公众号的音频,收听对象就是小朋友!所以,你不妨也听听,找找为小朋友创作的灵感。
五、“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请你阅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普通人”系列材料,了解这些为了我们负重前行者的事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写作题目中选择一个,完成一篇文章。
1.想一想,在你的亲人、街坊四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假如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成年人,疫情当前,你会怎样做呢?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以及你的真实想法,以《我愿意做这样的普通人》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2.青少年追星是一個老话题,追星中的“个人崇拜”一直在青少年群体中“代代相传”。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73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8%的受访青年有过追星行为。63.5%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可以把追星当作生活的调剂,但不能当作生活的重心,56.4%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可以把优秀明星作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资料来源:2019年6月27日《中国青年报》)
请你结合阅读材料(但不仅限于所给的材料),以《我愿意追这样的“星”》或《追星要追这样的“星”》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包括诗歌)。
3.上个学期,我们开展了“见字如面”项目学习活动。1月31日起,《北京晚报》联合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正在征集战“疫”一线家书,保存温暖与感动。这些家书将被家书博物馆作为文物永久收藏,《北京晚报》还将选择部分家书刊载。如果你的亲人也在战“疫”一线,请你写一封家书给他/她。纸短情长,你饱含情意的家书一定会给你的亲人以战“疫”的力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普通人”系列材料:
《武汉封城第7天,钟南山哭了:这世上,哪有什么英雄!》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身患绝症、妻子被感染,抗击疫情最前线奋战30余天》
《“硬核医生”张文宏:我们一定要跑在病毒前头!》
《他拉着10万只口罩,开往已经封城的武汉》
《城里,5000名私家车主、400名互联网人,千万普通自愿者在行动》
《被清空的武汉:一座没有陌生人的城市》
《武汉封城后,有些事只有外卖小哥知道》《72小时物资直抵武汉医院!饭圈女孩如何透明高效做公益》
《援鄂北京医生写下此生第一封家书:对家而言,我跑得像个“逃兵”》
《14岁女孩写给医生父亲的一封家书:“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视频材料:武汉年轻人自己拍的纪录片《封城日记》,目前已拍了九集,强烈推荐。该纪录片真诚、深沉、自然、流畅,平静的镜头里记录了无法演绎的一段武汉历史——封城。
六、湖北卫视主持人发布在抖音上的视频中呼吁大家帮帮武汉人。请你观看这段视频(链接略),从口语交际的角度评价这段视频:主持人的表达有什么优点值得你学习?存在什么不足?应如何改进?
另外,假如让你来完成这个时长1分36秒的“闪电劝说”,这个劝说词你会怎么写?
下面是视频文字实录:
距离上一段视频已经过去有四天时间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全国各地,已经把防控疫情摆到了头等大事上来。今天上午,国家总理来到武汉,给了武汉人民莫大的信心,也安了全国人民的心。今天我在这里想替武汉人,向全国各地那些善良的人们,求你们帮我一个忙,因为现在,还有很多滞留在外地的游客,他们因为疫情返不了乡,打不了出租车,酒店拒绝他们入住,甚至有些武汉游客深夜流落在街头,其实他们也是一群善良的、不知情的普通老百姓,他们不知道今天晚上能住在哪里,明天又将何去何从,他们特别的焦虑,如果不把他们集中管理,他们在路上来回找酒店,也是存在着传播风险。所以我在这里呼吁社会各界那些善良的人们,能不能给滞留在外地武汉游客一个妥善的安排,给他们一口热饭吃,让他们安心住下。现在的武汉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我们要做的,是彼此信任,相互关怀。记住,新型冠状病毒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只有众志成城,才可以打败这个敌人。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条视频,能够帮帮我们,帮帮那些滞留在异乡的武汉游客。拜托各位了。
【学习小支架】
1.建议你揣摩以下问题:
主持人发布这段视频的目的是什么?
他呼吁的对象可能是谁?谁有可能看到?
发布这段视频,作为节目主持人,可能预期怎样的结果?
呼吁的具体内容可行性有多大?
2.推荐阅读《新京报》评论:《不要“恐鄂”,要妥善安置在外的湖北人》
七、网友搜集并上传了一组各地防控疫情过程中出现的标语——
“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
“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
“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
“今年过年不串门,来串门的是敌人,敌人来了不开门”:
1.有人说这些标语太雷人,但也有人说,只有放狠话才有效果。你如何评价这些标语?从网上搜集你认为好的标语,简单写几句话,说说你推荐的理由,注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2.请你拟至少一条适合悬挂在我们的校园或你所居住的社区里的标语。
八、阅读医学论文《从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及其防治工作中引发的几点思考》(选自《SARS十年回响:中国呼吸界的情感与思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编著)。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对当时非典型肺炎疫情及其防治工作相关的一些问题作了一系列深度、全面、有前瞻性的思考。
“经过抗击‘非典的洗礼,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大大提升了我国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对能力。”(钟南山院士语)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间经历了17年。请你结合医学论文《从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及其防治工作中引发的几点思考》小标题所提出的分论点中的一点或几点,阅读有关此次疫情的正规报道,从中遴选事实论据,结合实例阐述:在这17年中,我国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对能力有哪些显著提升?还存在哪些问题?
九、同学们已经完成了《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的整本书阅读,上学期我们还观看了公益片《大自然在说话》,并以此视频中的解说词为范例,以大自然中某一成员的身份撰写一段公益广告解说词。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配上视频画面和音乐,朗诵自己创作的解说词,完成公益广告短片。
以上为《方案》的主要内容。考虑到学情,《方案》中的第六、第七题,学生可任选一题完成;第八题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完成。
对于灾难教育的话题,我的思考和实践已经持续多年。回顾以往的从教历程,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事件、2004年东南亚海啸、2008年我国四川省汶川地震,都曾被我引入语文课堂。汶川地震后,我撰写过一篇题为《当灾难袭来,语文课能够做些什么?》的文章。重读12年前的旧文,我认为这些思考在今天依然有价值,因此愿再作重申:
什么叫作灾难?为什么要关注灾难?
《现代汉语词典》对灾难作了如下定义:“天灾人祸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从定义角度分析,一方面是有灾难的事实,既有天灾,亦含人祸;另一方面,这中间呈现了人类共同的感情体验。
自古至今,人类经历了无数的灾难,灾难本身的痛苦、咀嚼痛苦的过程、战胜痛苦的勇气……这些都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对個人、家庭,还是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我们只有作好应对灾难的准备,才能在灾难来临时,多一份镇定与尊严。
语文课为什么要介入?
我坚持认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语文教师必须助其“双向打通”。向内,帮助其建立精神内核;向外,必须引领他们走人比学校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建立打通的渠道。
新课标强调语文兼有人文性与工具性。从人文性方面论,教材在学生精神内核的建设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不是全部。
精神内核的建立,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思考力。我们提倡中学生——当然不仅仅是中学生,也包括成年人——要做会思想的苇草。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
思考力从何而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必须引入新鲜的活水。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关注北京传统文化”选修课提供的是活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互动是活水,眼下的灾难更是活水。我们借此可传递给孩子们的实在是太多了: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公民教育……虽然我和同人也陷入巨大的悲痛中,但是我们更有责任,让悲痛的价值升华——悲痛不能仅仅是悲痛,痛苦与悲伤必须升华为精神的财富,以促进教育对象人文情怀的积淀成熟。
语文课如何介入?
围绕灾难所开展的语文活动,应当突出语文的特性。要结合听、说、读、写展开。
“神圣的使命情怀”更应当内化为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人间大爱应该更加广博。
让我们共同回到灾难的定义上来:“天灾人祸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那么,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是不是首先把自己关注灾难的目光投得更远?
2003年“非典”全球性的大爆发
2007年美国校园33人死亡的枪击案
2008年中国的南方雪灾、“毒奶粉事件”
2008年汶川地震、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甲型HIN1流感大爆发
2009年频发的空难
2010年海地、智利大地震
更广义的灾难呢?人类历史上已经上演或者正在上演的战争悲剧、环境污染、疾病……
我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是爱,语文教师更应当心中有对人类的大爱!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灾难素材,并引领着学生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使学生成为“会思想的苇草”。
可以说,《方案》正是基于我对语文学科如何介入灾难教育的长期思考和实践设计出来的。有了这样上位的思考,《方案》中每一个练习的设计又有了各自关于价值观导向与语文能力培养等的考量。
最后,再与老师们分享我发表在“瓦尔瓦拉”微信公众号上的一段话,这是我在当下的新思考:
当我们在说灾难教育的时候,要往深里去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审视自己的教育。良心,正直,良善,责任心,担当,甚至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常说及的忧患意识——这些都不应该是空话。我们要歌颂真正的脊梁,也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真正的脊梁。要做的事很多,教师责任重大。而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应该有自己的行为逻辑。
是的,我们应当思考一
2008年汶川地震是天灾,2013年的“非典”呢?眼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呢?
如何直面抗击病疫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这种种问题里,有没有我们教育的问题?
北大钱理群老师所说的“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们究竟从何而来?
如何让我们今天的民众不再“好了伤疤忘了疼”“记吃不记打”?
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不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付出生命的代价?
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真正有应对灾难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需要勇敢地重塑心灵,继而勇敢地使我们教育的孩子成为我们心灵的后裔。”这是甘肃杨锋老师在我朋友圈里写的回复,他说得真好!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保有理想和勇气,勇敢地重塑心灵,真正地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使我们教育的孩子成为我们心灵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