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

2020-04-10 11:03唐克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德育传统语文

语文因其自身学科特点成为传统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提升的纽带,这是我们都愿意看到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驱动力并不是其中的人文魅力和道德精神,而是落实到卷面上名句默写和课堂老师提问的机械背诵,至于这篇文章中的文化闪光点和语言文字美却成了附属和累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升学率的影响,但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反而会产生厌学情绪,在他们眼中只有艰涩的背诵和似懂非懂的各种意境手法,这一问题的出现,就不得不提到教师素质的问题,同样一首古诗词,有的老师讲的声情并茂,引经据典,在他的讲解下,学生懂得家国情怀,明白仁孝为本,学生听得意犹未尽,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不知所以然的机械记录,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自然会产生不同教学效果,所以要想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内心。

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沃土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关系到以后走向社会能否凭借自身知识和德行来立身处世,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学生良好的德行一方面来自于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但更多的还是在学校受到集体教育的熏陶和老师的言传身教。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亮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在小学阶段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礼貌,言谈举止上加以约束,更多的是一种认知上的辨别,而在中学阶段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应用。”[1]在教化培育的过程中用传统文化的养分浇灌出学生日后立足岗位和社会的品质和人格。

1.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离不开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俗话说“熟能生巧,孰能生趣”,学生都具有向师性,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才是征服学生耳朵的第一要务,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积累更新知识。万变不离其宗,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专家多方筛选和论证的经典篇目,其中自然有很多细节能够被挖掘和放大,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切入点,不但如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应具有总结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引导和讲解,改变以往在课堂上老师读教材和学生奋笔疾书的速记状态,其间可以穿插人物传记,历史事件,时政评论,轶闻趣事等等,用思想道德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健全学生的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既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同时也是创造性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要深入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里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要善于学习,将不同历史时期中涉及到的历史典故、著名人物传记等纳入到学生的日常德育教育中,并且要与目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比较,讲课时更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改变德育的一味说教,干枯灌输,强行压制的教学弊端。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把同一主题的典型人物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从人入手,以事切入,再结合史实背景把握主题情感,感受作者情怀,体会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鄉,爱国,立志,奋斗等人文内涵。

2.课堂效率除了教师自身授课水平,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

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要多方汲取道德营养,健康的课外传统文化读物,一些不错的电视节目,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等。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质的改变,才能在自身道德品格养成上体现出让人如沐春风的魅力。“课堂一直是教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教育的根基,更谈不上民族的未来。”[2]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细胞,要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抓住课堂这一重要阵地,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德育并不是一味的说教,更多的是要在授课的细节上让学生感受到前人的智慧,从他们的经验中看到自身所欠缺的地方。教育本身就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的功能,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看到传统文化的光辉,并将其融入到自己言行举止中。

3.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更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在语文课堂上加强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渗透,不单单对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大有助益,更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更能够彰显独特的民族精神。例如,从小学课本的《悯农》中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进而学会不浪费,学会珍惜;并且要培养学生关注不同行业的付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在课本中,例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中学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除了要让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巧夺天工的艺术美,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广泛收集西方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相关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比如,古罗马建筑,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等等,在课堂上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东西方建筑特征的对比,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我国雕刻技艺,绘画发展成果等古代工艺的非凡成就,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出师表》以及《桃花源记》中我们都能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亮点,看到了鞠躬尽瘁的忠心,看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都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代言。课本是教师发掘传统文化的起点,在课堂外更需要用心、用脑,找到德育素材和学生心灵的桥梁。“语文教学中融入的传统文化要选的精、学的透、悟得深,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寥寥几笔带过,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既学文化,又从中领悟人生道理。”[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是教育影响,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育影响就是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民族文化信仰和民族文化自信,让语文课堂德育更加生动有效,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心中,内化为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品格。

二、立足传统文化,多管齐下助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

1.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德育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除了教师自身素质问题和学生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偏差,社会上也存在很多不利于传统文化研究和发展的因素存在。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人们的很多价值观也受到影响,更加注重自身利益,一切向钱看,把一个人的价值与赚钱多少挂钩,往往忽略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很多人本身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认识严重缺乏,把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当成史实,在一些重大节日和场合上缺乏必要的社会基本道德礼仪。在学校我们呼吁老师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孩子的成长不单单在课堂上,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更需要家长的高度关注,我们的共同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有爱心,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自私自利,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道德矮子。

2.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符合学生成长需要

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国智慧,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之光将照亮孩子的一生。目前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专门的思想教育课,小到行为规范,大到人生追求,一个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学生的德育不单单是一个老师的事,更不是某一学科的任务,而是学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德育始终是放在首位的,目前我国强调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有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演化而来的。其中有关个人素养的“愛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其中就涉及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和礼,这里既强调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又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在德育渗透上具有自身的优势,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凝聚千年的文化食粮转化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精神养分。

在课堂上通过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是一句空话,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我们不能只为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成熟的过程,这一时期的道德品质培养尤为重要,而我国历经千年洗礼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正为我们语文课堂的德育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将这些养分供应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身上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行动。只有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学校和老师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家长改变唯分论的认识,多关注孩子的道德修养,才能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展赫男;史业程.文化强国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J].理论观察,2013,(7).

[2]胡国祥.论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11).

[3]谭怡.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J].现代语文,2017,(9).

唐克军,甘肃省张掖市新墩镇中心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德育传统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