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春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高校要充分借助和发挥“互联网+”平台,克服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平台搭建不健全、真实性和针对性不强、考核评价方法落后等问题,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践教育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实践更深、更细、更“脱水”,提升高校的实践教育能力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实践;实践教育能力;实践能力
2015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表明“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未来国家各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基于“互联网+”的视角,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提升点和发力点,改善传统实践教育环节的不足和薄弱点,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来有益的借鉴。
一、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升实践教育能力和水平
(一)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升实践教育能力
互联网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丰富了实践资源,教师可以构建信息化课堂,运用云平台、各类软件和技术,在课堂上增强对社会实践的理论学习和重难点掌握,在课堂外,能够获取到个性化学习资源,有效增强实践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实现教育、互联网与学生的有机结合,提升社会实践效果。同时,实践指导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整合线下教学资源,及时对学生和团队进行指导,便于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实践进行动态调整,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效率和技能提升。此外,构建“互联网+”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库、公开课等资源完善网络教学体系,帮学生扩宽知识储备量,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日常教学有效性,是高校和相關教师的努力方向。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教育主体、教育手段多元化
在社会实践中,学校可以更大程度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将社会其他主体如企业、社会组织和团体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主体,将课堂扩展到校园外,主要有以下路径:(1)提高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对学生的建设力度和开放力度,加强开放管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和时间,发挥其实践教育作用;探索利用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建立虚拟社会实践情景,使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上实现对社会实践的感知和尝试,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创新灵活的实践。(2)鼓励专业教师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实践教学。互联网时代,学生接收网络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学习途径广泛,这就要求教师也能吸收更多学习手段,如公开课、一席、得到、造就、一刻等各类学习软件、短视频App等,并鼓励专业教师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通过公开课、抖音、哔哩哔哩等视频软件和App、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公开自己的教学内容,既能传播自己的实践教学也能通过更开放的学习和传授方式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3)继续打通校内外沟通渠道,建立沟通平台,充分吸引校友资源、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开展合作交流,扩展育人平台。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水平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业,挖掘自我、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社会的反馈,更是对学生的重塑和教育。
(一)以“互联网+”为平台,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辐射范围
“互联网+”平台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打破原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域限制,现有社会实践因为现实原因一般地域选择比较有限,主要包括生源地、校源地和其他特定地点,“互联网+”社会实践,可以将暑期社会实践范围扩展到省内外地区,扩大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地域覆盖面,实践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和对比性。
(二)以“互联网+”平台,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以“互联网+平台,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标准化、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建设。建立和应用大学生社会实践”互联网+“平台,能够以更加客观、精准的方式记录和评价社会实践,以获得更全面和准备的记录,在此过程中,增加个人能力提炼功能,将学生的特性和未来职场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进行匹配,达到刻画学生能力分布图的作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的选人用人提供参照依据。
“互联网+”可以创造更加便捷的条件,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各传统行业、各垂直领域的融合联动,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培养、为国家积累人才资本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社会实践新形势,如何把信息技术落到实处,探索发现“互联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实践路径,形成接地气、有实用、出实效的应用效果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域应深入思考和把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娟.互联网+大学生社会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9.
[2]万坤利,张晓红.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
[3]马晓君.志愿服务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机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4]陈卓武.台湾高校学生志愿工作研究[J].高教探索,2014.03.
[5]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