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腾
摘 要:火驱作为稠油稳产的有效接替方式,在辽河油田杜66块已得到了有效实践。但随着火驱开发的不断推进,在举升方面也日益暴露出系列新问题,主要包括:尾气量增大、油井出砂严重、出砂出气复合型矛盾、管柱腐蚀、油井套变突出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举升系统的正常生产。因此有必要开展火驱举升技术的研究,为火驱持续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举升;火驱;开发
一、绪论
曙光油田杜66块为典型薄互层稠油油藏,自2005年开展火驱试验以来,随着转驱规模的日益扩大,区块产量逐年升高,见到明显效果,但也伴随带来不少新矛盾。火驱生产井也作为排气井,随转驱时间延长,部分尾气量逐渐增大,日排气量大于2000标方的油井占比大于38%;区块转驱前部分油井出砂,转驱后油井出砂日趋严重,且出砂出气呈现一定相关性,往往尾气越大的油井出砂也越严重,这种新的出砂、出气复合型矛盾日渐突出,数据显示,目前有70%以上的油井出砂,砂卡停井井数以18%的速度逐年上升;另外还存在火驱采油管柱的腐蚀、油井套变突出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系统梳理火驱生产井举升特性,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从井下工具研制和改进,到管柱优化设计,系统开展了火驱高含气井举升技术的研究与改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火驱举升影响因素分析
系统梳理杜66块火驱油井举升影响因素,依据油井的气油比、含水、流压、静压,粘度等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套压等参数与产量关系的现场试验,故运用数据的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推导套压与泵效的近似关系,为油井的生产管理提供指导依据。
通过理论计算,初步确定为套压应控制在0.15MPa以下,产液受气体影响程度较小。
(二)火驱专用气锚的研制
火驱尾气组分较为复杂,其中非烃类组分比例较高,主要有氮气、二氧化碳,分别占比73%、12%左右,烃类气体所占比例较小,主要为甲烷,占比11%左右。这类混合气与传统油井伴生气性质截然不同。同时杜66火驱区块属于稠油油藏,原油粘度比一般高含气油藏偏高。传统气锚更适于分离以甲烷为主的溶解气,针对火驱工况还有一定局限,对此我们开展了薄互层稠油火驱专用气锚结构的研究。
其设计理念是先设计一定长度的纵向沉降分离结构,利用气液密度差分离大部分未溶于原油的非烃类气体,之后进入螺旋分离结构,分离溶解在原油内的烃类气体。考虑尾气量大流速快,在沉降段设计曲面结构,降低流速;在气锚顶部设计网状捕雾器,排出气体,阻隔液滴。主要技术参数分别为:连接螺纹,2 7/8TBG;本体最大外径,Φ89mm;最小内通径,Φ50mm;分离长度,8m。同时针对部分油质偏稠的油井,在气锚底部设计点滴加药腔,采用药剂降粘消泡和机械重力分离的复合方式,进一步改善气液分离效果。
火驱专用抽油泵包括分体式、整体式两种结构:分体式结构主要采用现场组装方式,适用于井况好,出气量更高的油井;整体式结构为直接装配为一体,结构紧凑,适用于井况相对较差,如有套变等,出气量相对偏少的油井。
(三)火驱专用抽油泵研制
抽油泵是井下管柱的核心,火驱部分生产井存在既尾气量高又出砂严重的复合型矛盾。现有的火驱采油井下工具虽然系统多样,但功能还存在单一性,针对同时防控出砂、出气及腐蚀的问题,尚有一定技术局限性。火驱专用抽油泵通过将沉砂式气锚与沉砂抽油泵组合,实现了流体在入泵前进行油气分离、入泵后防砂卡,实现了火驱高含气出砂采油井的正常生产。
该抽油泵主要技术参数为:泵径,Φ44、57mm;最大外径,Φ102、108mm;長度:9.8m。
技术优势包括:一是创新研发了泵下沉砂式油气分离装置,通过增加设计沉砂结构,实现分离装置与进液和沉砂通道的双向对接。二是泵设计上优选了长柱塞短泵筒、泵筒外有沉砂通道的结构,改进泵底阀总成确保进液和沉砂双层结构的连接和密封。同时在抽油泵整体材料和表面处理方面进行了改进,采用镍铬钨合金材质对抽油泵进行全面防腐蚀处理,加强抽油泵的防腐性能。
三、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该技术在杜66块火驱现场累计实施315井次,其中设计火驱专用气锚181井次,应用火驱井专用抽油泵134井次。综合对比泵效提高了5%、一泵到底率提高了9%、系统效率提高了2.2%、吨液耗电下降了5度,各项采油指标均有提高,阶段增油21445吨。同时对比了188井次的单井动态生产情况,前后示功图气体影响占比减少31%,套管尾气排放量提高9%,举升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四、结论与认识
(1)该技术有效解决了杜66块薄互层稠油火驱生产过程中的举升难题,维持了油井在火驱采油新工况下的正常生产。
(2)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辽河油田火驱持续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文斌,李友平,李淑兰.火烧油层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4(03).
[2]关文龙,王世虎,蔡文斌,谢志勤,曹钧合.新型火烧油层物理模型的研制与应用[J].石油仪器,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