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关键词】形式主义 体制机制 作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4 【文献标识码】A
形式主义,是作风建设一大顽症,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严重危害。近期,中央和各地密集出台一系列反对形式主义的举措,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形式主义呈现出不少新情况新特点新变种,甚至出现“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严重阻碍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地生根。因此,破除“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深挖其背后的体制机制根源,系统诊断、辨证施治。
在反对形式主义的大背景下,形式主义花样不断翻新,小路迂回包抄,卷土重来,形成一些新的变种,甚至出现“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同一般的形式主义相比,“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表现出隐、急、乱等新特点。
“隐”,即隐形变异,应付上级要求。一曰化整为零。譬如开会,一网打尽的大会少了,无关群众陪会的小会多了,浪费了基层干部大量做实际工作的时间;譬如调研,过去轰轰烈烈层层陪同的大场面少了,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场面,但依然走形式走过场,抓不住关键性问题,看不到实质性内容。二曰改头换面。时下,各级部门都提出了减少发文数量的要求,于是红头文件少了,白头文件多了,内部通知多了,口头指示多了。实际上只是减少了红头文件,基层负担并没有减轻。三曰隐身网络。微信工作群越来越多,如单位群、部门群、工作小组群、专项工作群等,基层干部手机里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工作群已不鲜见。不分昼夜的各种信息和指令,已然模糊了工作和休息的界线;领导同志发条指示,“照办”“遵从”之声此起彼伏,点赞不绝,俨然永不停息的会场;上面发通知,下面呈汇报,永不消逝的信息流,成为基层工作的一道别样风景。地方性、部门性评选,动辄发动网络投票,而投票人与此毫不相干,投票结果竟成为一些评选活动的重要依据。网络在方便工作的同时,也成为形式主义的隐形场所,工作群还引发了不少网络舆情。
“急”,即急功近利,不注重实际效果。一曰极端表态。为了表达做好工作的决心,提出一些脱离实际的任务要求,在应急、维稳等工作中调门越来越高。脱离客观规律,甚至违背基本语言规则造病句,结果是基层无所适从,无法执行,坐等追责。二曰来去匆匆。一些地方,今天发通知部署工作,明天就要求报告落实情况,甚至深夜提要求凌晨要落实;有的今天要方案,明天要实施情况报告,基层部门则直接将方案措施转型升级为落实情况。如此文字游戏,“稿来稿去”,实际工作并没开展。三曰遍地留痕。近年来,留痕主义开始流行。开个会、组织个学习、下个乡、入个户,凡事要求留痕,凡事检查台账。乡村干部的工作本应在田间地头、在院落炕头,现在却忙着在办公室应付各种文本,“战斗堡垒”躲进了“堡垒”中战斗,离群众自然就远了。假痕迹在一些地方时有出现,假会议、假活动等假新闻堂而皇之见诸网站。
“乱”,即乱作为,违背党纪国法。一曰急而生乱。平时不注重常态化治理,一旦被约谈追责,就不顾法律政策、不顾民生疾苦,不顾下级工作实际,采用所谓“非常规”手段,急功近利,胡乱作为,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就向基层“甩锅”。有的搞得“官不聊生”,有的搞得民怨沸腾,既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又侵害企业和群众利益。二曰无度追责。有的地方为应付上级,违背相关条件和程序乱追责,把严肃的党内法规搞成儿戏。有的地方为了让责任人规避更为严重的处分,竟然轮流排班被追责,既达不到警示的目的,又失去了公平正义。三曰我行我素。有的地方对中央三令五申置若罔闻,依然长篇大论念稿子,依然层层开启动会、层层搞调研、层层听汇报,依然要求下级写简报、写周报、写月报,依然搞形式主义的整改清单和运动式治理。
凡此种种,危害极大。一是消蚀中央决策部署效力,致使改革空转、发展虚化、党建流于形式;二是侵害群众利益,导致企业无端停产、就业艰难、群众生活困难;三是挫伤了基层工作积极性,干部昼夜加班,应付文山会海,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具体工作;四是损害党委政府形象,导致群众对其不信任。
“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究其实质,仍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义之所以顽固不化,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党员干部个人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原因。只有深入分析形式主义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治本之策,建立长效机制,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压力型体制是形式主义的体制成因。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压力型体制,即各级党政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特定工作任务,把任务和指标层层量化分解,落实到下级组织以及个人,限期完成,并根据完成情况给予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奖惩,对关键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这一体制,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下达工作任务,用政治动员的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因而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我国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行之有效的工作落实体制。
然而,这一体制也有其固有弊端。一是层层开会发文。压力型体制是一种“动员——命令”体制,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动员下级完成任务,检查考核完成情况,都离不开开会发文。任务越多、层级越多、分解越细,会议和文件自然就越多,甚至导致文山会海。二是层层加码。为进入先进之列,寻求“轰动效应”,层层加码现象屡见不鲜。在经济增速、财政收入、精准扶贫、招才引智、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指标上,一级比一级要求高,逼得基层弄虚作假;在工作要求上,为了表示落实上级指示的坚决,显示自己要求嚴、标准高,层层压缩完成任务时间,有的甚至异化任务内容,乱规划瞎指挥,祸害百姓;在纪律规定上,把“不准公款大吃大喝”演变为“私人聚会也要报批”,把“基层调研不安排宴请”演变为“自带干粮和方便面”,把“提倡开短会、讲短话”演变为“无会周、无会月”,把“不准乱发钱物”演变为“追缴值班津贴”,层层曲解、变相加码,让基层干部无所适从。三是导致媚上之风。由于考核监督的权力主要在上级,一些地方和官员为取悦上级,在领导面前不报实情、不讲真话,报喜藏忧,把领导的喜好作为行事的准则,形式主义也就愈演愈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