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核心问题 构建思辨课堂

2020-04-10 10:54孙亚翔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萧索思辨性辨析

孙亚翔

目前国内一般的初中语文课堂都是依据文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按部就班地进行解读,以让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体味文本的语言为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规蹈矩、就文解文,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套路和模式,语文老师只需要按照这个流程操作就行了。而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时看似很热闹,其实还是在按部就班地被动接受,很难有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出现,这对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构建一种具有整体思辨性的语文课堂,这种课堂以思考、辨析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运用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提炼本质,达到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辨别能力。

具有思辨性的语文课堂重在训练学生的思考辨析能力,这反过来对老师的文本解读、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它颠覆了原来的那种按部就班的解读模式和课堂模式,要求语文老师必须对文本进行全新地解读、整合,还要运用高超的教学技术给学生搭建思辨的平台,引领学生去思考质疑、辨析争论、探索创新。

构建思辨性的初中语文课堂,老师首先必须要深度解读文本,在文本中找到一个相对来说最佳的切入点,也即从文本中提炼出的一个可以统摄全篇的核心问题,并以此问题为线索,由浅入深地对文本进行思辨性重构,为学生构建好一个广阔的思辨空间。

下面,笔者以《故乡》为例,看看如何抓住核心问题来进行具有思辨性的文本解读,从而很好地来构建一种具有思辨性的语文课堂。

《故乡》是中学课本选入的重点课文之一。鲁迅的文章向来以内容深刻,意蕴丰富而著称,要教好、学好这篇文章,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作家以高超的文学手法塑造了几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并通过这几个具有悲剧性的形象来揭示当时社会小市民、农民的痛苦生活以及封建等级思想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隔膜,同时也旨在唤醒人们对下一代孩子成长问题的思考。

怎样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克服中学生思维平面化、简单化的缺点,构建具有思辨性的课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辨析,去体味作家高超的艺术手法,感受经典文学形象的独特文学魅力,深入探究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就成了重中之重。

在众多文人墨客的笔下,提起故乡,总是让人感到温暖和温馨,令人魂牵梦绕,百般思念,但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读来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走进文本中的故乡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浓厚的悲凉气息,而且这种“悲凉”的氛围笼罩全篇,贯穿始终。联系全文,仔细研读,“悲凉”恰恰可以作为解读本文的一个切入点,以此为线索由浅入深地把学生引领进一个广阔的思辨情境,去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

1.悲凉一——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走进故乡给人是一种杂乱、萧索、死气沉沉的感觉,曾经熟悉的地方,如今只有隐晦的天、冷冷的风、哭泣般的呜呜声、萧索的荒村,这一切让原本漂泊异乡孤独无依的心更是雪上加霜,失望、失落,深深的“悲凉”之感油然而生。曾经熟悉的地方没有一丝可以让自己看到生机、希望的风景。

2.悲凉二——最熟悉的陌生人

让“我”感到悲凉的,除了故乡杂乱、萧索、死气沉沉的景象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东西?有,那就是故乡的人:闰土、杨二嫂。儿时记忆里曾经可亲熟悉的两个人,如今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在“我”眼里儿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英雄少年闰土,如今苦得像一个木偶人;儿时无所不谈的伙伴一见面却喊出“老爷” 。曾经的豆腐西施楊二嫂,是那样的漂亮平和,如今完全变成了一个自私庸俗、尖酸刻薄的市侩。在一系列的对比中,曾经的美好就这样一点点被毁灭,曾经记忆中最美好、最亲近的人如今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3.悲凉三——社会的黑暗腐朽落后

故乡的景象、故乡的人都已经是面目全非,让人目不忍睹,但是痛定思痛,这一切究竟是怎么造成的?母亲的一句话道破天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些因素居然能够荒谬地组合在一块儿,从一个老太太嘴里自然地流露出来,成为农民苦难的根源。可见这个社会已经腐朽黑暗到什么程度了,还能看到希望吗?作者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多么悲凉的绝望啊!

4.悲凉四——救救孩子

怀着悲凉的绝望,“我”乘船离开故乡,“我”在船上开始反思,寻找出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很显然“我”在担心今天的宏儿与水生是否会重复“我”与闰土的悲剧故事。“我”有着许多的“不愿意”,对现实中各种生活都充满了失望。但是“我”又有无数美好的希望,希望他们开创一种全新的生活,然而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它是那么的渺茫。那么这些孩子们怎么办?文本中隐含着的“救救孩子”这一思想便呼之欲出了,其实这也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以后一贯的思想主张。最后,一直到了梦中“我”其实也没能找到一个明确的方法和答案,这种绝望中的警醒、呼喊,更让人感到悲凉万分。

构建思辨性的初中语文课堂,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要关注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初中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他们特别渴望表现自我、张扬自我。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接受老师、家长灌输给他们的已有的规范和知识,而是初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怀疑、审视一切。根据初中孩子这种特点,创设具有思辨性的语文课堂将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极好平台,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猜你喜欢
萧索思辨性辨析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金错刀·冬日抒怀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没收
秋叶吟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