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舞台演练结合

2020-04-10 07:00王珺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王珺

摘要:以连云港市艺术学校“演练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总结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点,推行和落实的关健所在,阐述了连云港市艺术学校在推进“围绕舞台,培养人才,以演促练,演练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果。

关键词:校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演练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C-0033-04

连云港市艺术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艺术学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表演艺术人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新世纪以来,学校的校长、书记长期兼任连云港市文艺团体(包括市歌舞剧院、市淮剧团、京剧团和女子民族乐团等)的主要领导,为实行校团合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连云港艺术学校成为全省较早推行校团合作的单位。十几年来,学校和市属文艺团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并携手进行艺术创作,联袂进行文艺演出。在校团合作的长期实践中,学校逐步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形成了艺术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舞台,培养人才,演练结合,以演促练”。实践证明,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连云港市艺术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学校从全省条件最差、规模最小的艺术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省级的优质特色职业学校。

艺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点。为促进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对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和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连云港市艺术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团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职业教育的普遍性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

(一)以舞台呈现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艺术表演人才是“舞台型”人才,艺术教育的成果最终要通过舞台展示来呈现。舞台,既是展示教学成果的窗口,也是师生专业实训的基地。因此,培养艺术表演人才必须有强烈的舞台意识,必须根据艺术表演团体的人才需求,以舞台呈现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舞台演出的规范要求确定专业教学标准,并以舞台效果检验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手段,确保课堂教学和舞台演出的无缝对接。

(二)以演练结合为手段,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艺术表演人才是技能型人才,其显著特点是利用自身肢体展示某种特殊技能。为了技艺的精湛,常常要挑战身体的某种极限。因此,艺术教学的不二法门是刻苦训练。炉火纯青的专业技能,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所以艺教的格言是:“百教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这里的“练”和“演”,本质相通,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训练。“练”一般指单项的元素训练,而“演”则是综合技能的舞台锤炼。教过了要练,练过了要演,演过了再练。两种训练形式交替运用,循环往复,训练的难度和强度逐步加大,使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臻于成熟。

(三)以节目教学为轴心,组织专业技能教学

艺术表演专业的技能课大体可分两大类,基功课和排练课。基功课教师负责专业基本功教学,排练课教师负责节目和剧目的排练。基本功教学是为节目教学服务的,但由于两门课程由多位不同的教师任教,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基功教学与排练教学脱节和不相适应的情况。以剧目或节目教学为轴心,确立剧、节目教学的轴心地位,基本功课就必须根据剧目和节目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以剧、节目为轴心,即以任务为导向,确保基本功课为排练课提供精准服务,为剧、节目排练提供必要的专业技能支撑。

(四)以实践演出为激励,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实践演出是培养表演艺术人才极其重要的环节,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积累舞台经验和激励专业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演练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演出,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在课内外、校内外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演出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舞台上展示习得的才藝,在为社区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接受群众的检验,在鲜花和掌声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寻找差距和不足。总之,要以实践演出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围绕舞台,培养人才,演练结合,以演促练”,既具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符合艺术表演人才的成长规律,充分体现了艺术职业教育的鲜明专业特色。

二、模式的推行和落实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教学领域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因为它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推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更新教学理念,统一思想,而且必须多措并举,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的运行机制,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确保新的育人方案落地生根,行稳致远。

(一)以职教理念推动课程改革

“演练结合”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应用型的技能性人才,根据职业教育的理念,课程体系必须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相适应。为此,学校多次滚动修订艺术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力求以职教理念为指导,改进课程设置,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训练,通过修订,剔除了“水课”,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重点加强实训教学,为师生的“演”和“练”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可靠保证。

(二)以艺术创作引领艺术实践

艺术崇尚创新。文艺舞台期盼创新的艺术作品,师生的艺术实践也需要艺术创作的引领。多年来,学校要求艺术表演专业的师生必须通过校团合作,每年编创一台全新的综艺节目,并由师生自创自演,以满足各种社会演出的需要。通过艺术创作,使艺术教育和艺术生产相融合,引导师生在“编中学”“学中编”,极大地调动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既丰富了师生的艺术实践,锻炼和提高了师生的编创能力,也使专业教学增加了鲜活的时代内容,常教常新。

教学中,专业教师将艺术创作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先后创作了《大港骄子》《海之女》《凌寒梅》《鸿雁》《慧光》《路·征途》等20余个原创剧目,在江苏省音乐舞蹈节、江苏省新人新作大赛、江苏省文华奖、江苏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全国魅力校园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荣获殊荣。其中大型舞蹈诗《追梦》就是学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师们根据专业教学成果集体创作的,该剧在2016年被立项为首批江苏省艺术基金大型舞台支持项目,获批连云港市2017年重大舞台项目资助,公演20场。

(三)以剧团形式组织实践演出

2007年,学校以表演艺术专业师生为班底,组建了具有专业资质和独立法人资格的艺术表演团体——连云港市青年歌舞团。团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院团长,专业院团管理和运营经验丰富,在他的主导下,青年歌舞团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努力成长为一支专业程度高、市场反响好、品牌效应广的专业艺术院团。学校艺术表演专业高年级学生是青年歌舞团的主要演员,排练时由专业老师担任编导,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和剧目编排,艺术团体骨干演员协同老师开展艺术创作,对学生进行艺术指导。

经过十年的打造,青年歌舞团已成为我校师生锻炼专业技能的舞台,展现艺术才华的窗口。青年歌舞团先后被冠名为“江苏省职教艺术团分团”“市廉政文化艺术团”“市慈善艺术团”,每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独立承担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广场演出、慈善义演和“廉政文化乡村行”“送文化下乡”等50余场大型公益性演出。并多次受文化部委派,走向世界,赴以色列、苏丹、埃及、土耳其、日本等国家参加“欢乐春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连云港地区文化艺术行业的一支生力军。随着演出场次的不断增加和演出要求的不断提高,排练节目和组织演出逐渐成为表演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演练结合,以演促练”逐渐成为专业教学的常态。

(四)以较高水准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实践的重要载体,建立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行校团合作育人、实践育人意义重大。21世纪以来,不同的发展时期,政府对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方向提出了不同要求,但均立足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校团合作、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让学校与本地区演艺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为演练结合的育人模式提供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为满足师生“演”“练”的场地要求,在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帮助下,学校投入建设艺术表演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该基地原为我市西部城区最大的文化娱乐场所,由于经营不善废弃多年。立项之初,基地就确立了在满足学校实训教学基础上,利用学校专业优势服务连云港市中西部城区文化发展的功能定位。因此,政府将其作为惠民工程投入资金开展前期建设,改建成以一个综合大剧场、一个专业音乐厅、一个多功能演播厅为主体的新型文化综合体。为达到满足教学和服务社会的双重需要,基地建设标准、设备设施均按照专业剧场配套,真正实现了校内实训教学场景与院团排练演出场景合二为一。

连云港市歌舞剧院、女子民族乐团为整合资源,将艺术生产主阵地搬到了学校实训基地,同时对基地设备进行更新升级,使其符合艺术生产最新需要。学校和院团联合创排艺术精品通过竞标省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 “三下乡”演出等公益性演出,争取国家和省艺术基金、省市舞台精品创作资金等方式,获得政府专项支持;通过场地和设备出租与技术服务打包对社会开展服务,教学之余年均出租40场,并为这些活动提供灯光设计、舞美设计、舞蹈编导、晚会统筹等技术支持。基地已全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通过自身造血完成日常自主运营。基地不仅完全满足了表演艺术专业实训和演出的需要,而且使学校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对外演出基地和展示艺术教育成果的窗口。

三、模式转变成功的关健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练结合,以演促练”,专业教师不仅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行家,而且应该是舞台表演的里手。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转变的关键。

(一)大师引领

艺术需要名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有大师引领。多年来,学校编创文艺节目,请名家作曲;组织师生境外演出,请名家指挥;举办重大活动,请艺术名家举办讲座。和女子民族乐团共同聘请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主席卞祖善、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宋飞、著名作曲家张晓峰等艺术大师指导学校专业建设。通过多种渠道,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提升教师的艺术境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引领作用。

(二)校团联姻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学校和文艺团体“联姻”,实行人力资源共享。院团骨干演员和编导兼任学校的教师,与学校教师一起开展艺术创作,与学生一起同台演出,将讲台搬上舞台,同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的专业老师与院团演员共同参加艺术实践,将演出剧目变成教学项目,通过教演结合既丰富了教师们的舞台经验,又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师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优势互补,使专业教师的总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三)引培并举

学校坚持培训引进并举,达到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的双重目的。2010年,为支持学校和院团共建发展,市政府一次性为学校增加了20个教师编制,用于引进优秀表演人才,这为学校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校采用紧缺人才招聘方式,从艺术类高校招聘了一批既能演又能教的“双一流”毕业生,他们既是老师,又是编导,还是演员。

学校建立新老教师双向学习的培训机制,引导專业教师在专业竞赛中求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求进步,向着“双师型”目标不断前进。学校将青年教师参加和观摩专业比赛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让他们通过比赛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现状,确立个人发展目标。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学校艺术表演教师共荣获15个一等奖。学校还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兄弟学校教学观摩和研讨,安排教师赴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提升,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和理论水平。2017年,为提高舞蹈教师编创水平,学校承办了省艺术基金支持项目全省艺术表演人才高端培训,一批国内知名舞蹈编导齐聚学校进行了为期三周的集中培训,学校舞蹈教师全部参加了此次提高培训,并共同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

经过十年的打造,学校培养了一支“双师型”青年教师团队,这些专任教师受过规范的高等教育,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又是教育教学能手,成为模式转变成功的关健。

连云港市艺术学校在校团合作的过程中,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这一切,仅仅是开始,探索尚需继续,认识有待深化,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还需要做长期的努力,并付出更多的艰辛。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