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域下敦煌民俗旅游探究

2020-04-10 06:43杨志成陈丽荣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全域

杨志成 陈丽荣

民俗文化是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作为民俗文化传承的一种特殊载体,在各地出现了高速发展的趋势。敦煌作为古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大融合的民俗文化。在全域旅游的视域下,发展敦煌民俗旅游,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针对敦煌民俗旅游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敦煌民俗旅游合理性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形势发展已从单一的观光性旅游向回归自然的参与性旅游不断转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强烈。尤其是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城镇化大力发展,中产阶级迅速崛起,减贫工作稳步推进,这些都让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愿意通过积极参与旅游活动,以此迅速达到拓展眼界、提高文化、提升自身的目标要求。新时期以来,过去的传统旅游形式,即通过旅行社事先安排行程和合约签订所形成的散客跟团游与集体观光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游客需求。为迎合大众对求异、求知、求新、求同和寻根心理等需求,将“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民俗旅游”便相应而生,并迅速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随着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全域旅游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视。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开展民俗旅游,可谓正当其时。

敦煌作为古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大融合的民俗文化。季羡林曾在《季羡林学术精粹(第一卷)》(2006)中写道:“我们知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4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4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居于敦煌的特殊地位,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对敦煌开展民俗文化旅游可以进一步提高敦煌的影响力、进一步改善当地居民的经济和精神条件,进一步促进“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影响,扩大以及促进整个“一带一路”的发展。

一、敦煌民俗旅游现状

目前,敦煌旅游市场发展火热,外来旅游者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当地的文化保护及自然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全新挑战。尤其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月牙泉为代表的地质奇观,在文化生态、文明存续与敦煌做大做强旅游市场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博弈和矛盾,都是目前敦煌旅游发展中难以彻底解决的关键问题。

整体而言,敦煌旅游目前还整体处于“粗放型”阶段,因旅游景点相对分散,旅游路线开发不足,旅行社与宾馆酒店总体接待情况还仍处于团体游客为主的状态,精品讲解及个性化和外延型服务内容较少,自助旅游及散客人群的服务接待能力还需提升。现阶段,敦煌旅游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西部开发、退耕还草及立体旅游交通的建设实施,敦煌已不再是偏隅西北、交通闭塞、距离遥远的文化圣地,而成为共享包容、文化多元、综合发展的新型旅游城市。外部政策优势和敦煌的自身发展都力催敦煌更加着力于对精品路线、靓丽景区、特色市区方面的建设投入。目前,敦煌民俗旅游开发方面还呈现很多不足,敦煌旅游的发展面临多方挑战。

(一)博物馆经营较为传统,动力不足,缺乏管理

博物馆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和集中体现。发展地方博物馆,尤其是多类型博物馆,比如传统博物馆、活态民俗博物馆、当地小型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等都可以在提升当地居民的自豪感、满足感的同时,促进当地人民精神生活水平提高;反之,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宣传,也能够促进当地民众对文化遗产进行更主动的认识了解和传承保护。

敦煌现有的民俗博物馆,性质为当地私人自主建设型民营博物馆,馆区靠近月牙泉镇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主要以西北民俗风情、户主文化生活、敦煌民间建筑风格和敦煌名人展为陈列主题,以敦煌民间文化、宗教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为展出内容。但从笔者2018年前往后的参观体验来说,民俗博物馆虽在外型上仍体现了敦煌庄园式建筑的特色,但整体设施较为老化,保护力度明显欠缺。目前,整个博物馆主体已基本改建为大排档式餐厅,部分展室改为包间,已陷入禁止参观、行业转型、展室封闭、管理缺乏的境地。

(二)开发利用不足,民俗旅游项目單一、发展缓慢

敦煌仅世代居住的民族就有有汉、回、蒙、藏、维吾尔、苗、满、土家、哈萨克、东乡、裕固等10多个民族,融汇多民族的民俗文化,但从目前来看,敦煌民俗还主要集中在对汉民族生活生产的展示方面,民族共同体建设及差异型民族风俗展示明显较少,外界对敦煌民俗的认识渠道不多、了解也不深。从敦煌市旅游文化部门的最新统计来看,敦煌地区仅民间技艺民俗就包含了敦煌曲子戏、剪纸、壁画、彩塑、夜光杯制作等十几种省市级文化项目,此外还有众多的节庆饮食民俗、婚姻嫁娶民俗、建筑与服饰民俗等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总的来说,虽然敦煌地区民俗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但以民俗作为文化旅游资源核心的景观开发才刚刚起步,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利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客人来到敦煌感受不到浓厚的敦煌独特的民俗文化。

目前,敦煌旅游项目主要依托单一的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点,民俗旅游项目也仅有敦煌月泉小镇一处的开发与建设,整体的民俗旅游发展仍处于单一、缓慢的发展阶段。

(三)民俗旅游营销意识淡薄,缺乏宣传和推广

市场离不开营销,敦煌民俗旅游项目在进入市场后,在市场营销方面因缺乏经验常显滞后,这方面尤其体现在民俗节日的宣传上。因为不擅于宣传推广,主办方常常只借助节庆当天的新闻报道,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地方节日品牌意识明显欠缺。同时因为传统的民俗节日常与农业丰收等相联系,这就需要在节日内涵上做好文章、做新文章。要继续增添一些新文化元素,努力提高传统节日在地区间和当地民众间的影响。比如敦煌在端午节当日,在党河风情线已引进江浙湖广地区的龙舟大赛;在过年期间还恢复了过去的“打铁花”土烟花等,这都极大提高了地区群众的参与度。

目前,敦煌的很多民俗节日在举行庆贺时常因游客稀少、资源空置而经济效益不高,虽然为活跃节日气氛常会举行一些市集,但因特色不多,参与人数少,为维持日常管理费用,旅游市场的商家在竞争中难免就会出现投机与坑客的现象。在这方面,文化旅游部门可以通过论证先恢复一批古民俗、再引进一批新民俗、之后再用分类组合的方式努力成熟一批民俗活动,使敦煌当地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更富有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特点,并使敦煌民俗旅游更趋良性循环状态。

(四)民俗技艺传承人断层,造成民俗文化完整性损失

由于现代工业和现代工艺的大力发展,传统民间技艺常因学习周期过长而鲜有传人。民俗技艺经过千百年的持续传承,在当今时代因为人亡而艺绝的现象却早已屡见不鲜,这不仅限制了民俗艺术继续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损失。同样在敦煌,许多民间技艺也面临传承困境。尤其在敦煌曲艺和彩塑方面,因存世的艺人越来越少,而习得一门技艺花费时间较长,经济效益前途迷茫,所以敦煌的民间技艺也面临着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

一方面,当地群众对民俗文化整体价值认识的欠缺,这方面突出表现在年轻人对当地民俗传承的漠视及传承人家庭成员对传承人的支持不够等;另一方面,政府在对待民俗文化传承上普遍采用影视资料记录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形式传承上,对传承活动、活态传承缺少关心,尤其是敦煌民俗在经济上面的较少贡献,使传承人在宣讲自己的传承作用和使命时,很难得到政府的承认和支持,敦煌民俗文化正遭受着市场经济和传承困难的双重冲击。

(五)当地居民对本地民俗旅游缺乏热情,对全域旅游理解不够

虽然政府在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但全域旅游这一理念并未在敦煌当地居民中得到广泛理解和呼应。敦煌当地居民片面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本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虽然敦煌全境目前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作物种植广泛。目前,已经形成了南湖葡萄节等特色节日,文旅部门通过大力发展民俗村、农家院、采摘园等,将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充分结合起来,在农业收货季节,形成品敦煌文化、游敦煌景区、赏敦煌民俗、住敦煌农家、吃敦煌特产五位一体的新文化旅游特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农民的农耕意识浓厚,民俗节日的活动经营上多倚靠外地文化公司的承包商,民众普遍对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缺乏认识,在旅游场地及农产品包装设计上缺乏开发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由于景区内短期项目的开发经验不足,旅游产品附加值低;本地人群的参与度低,活动区域缺乏驻足性、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因此民俗节日常常流于形式。此外,还存在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程度低等问题。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敦煌民俗旅游的建议

在旅游市场发展中,突出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在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时,注重深度和广度综合利用,大力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如何更好地结合敦煌地区实际,针对旅游需求的多元化以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打好做强“敦煌文化”旅游牌,将敦煌旅游沿线分布相对零散的文化类型和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发展以敦煌民俗为主题的“敦煌民俗旅游”,已成为当下敦煌旅游发展革新的重要内容。敦煌民俗作为最具地域特征的表现形式,在“全域旅游”的指导下,实现“个性旅游”,将使敦煌民俗文化旅游更具吸引力。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设新型体验式民俗博物馆,推动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本地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意见》强调,发展全域旅游要着力推进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针对民营博物馆经营方式粗放传统、动力不足和管理缺乏问题,笔者建议,政府文化部门要统筹推进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对现有民俗博物馆改革整顿和开展讲解员培训工作,整顿合格后再重新开业的同时,也应该为敦煌文化长远传承做计划,建设新的由政府主导的现代数字科学技术民俗博物馆。最终实现敦煌民俗博物馆建设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

在政府统筹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敦煌民俗博物馆建设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新的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民俗博物馆的展示和利用,应该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好最新的展示技术,努力构建立体多元的展示空间,并实现保护、展示和体验相结合的展出效果。同时,在展示历史文物的同时,尽可能多增加一些民俗元素展示,这样,既可以增加博物馆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在博物馆参与和体验敦煌文化,也使敦煌文化展示得以更加全面。值得强调的是,发展民俗博物馆,一定要做“活态的”民俗博物馆,这就要求注重对本地民间艺术传承者的聘请和利用,通过参与实践学习,向普通大众传播民间技艺,以增强本土文化元素的展示和体验,增加青年学子对传承艺术的兴趣,并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体验和参与学习,最终提高游客的旅游服务满意度。

(二)建設特色民俗村寨区,增加旅游产品多样性,发展当地特色项目

《意见》强调,全域旅游发展要推动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敦煌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内部的深层积淀,是岁月遗留在敦煌历史中的璀璨明珠,敦煌民俗文化的发展必须实现从单一的莫高窟、月牙泉景点景区建设,向建设特色民俗村寨区、增加旅游产品多样性、发展特色项目,打造整个敦煌的民俗文化圈转变。

目前,敦煌月泉小镇的建设为敦煌特色民俗村寨区建设提供了一些很重要的建设经验。该民俗村在建设之初就紧紧围绕敦煌核心文化内容展开分析和定位,同时依托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根据民俗村位置,综合考虑了民俗村开发商、民俗村所在地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依存民俗村的村民3者在未来的利益关系,积极主动赢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可。在具体设计上,该村通过传统敦煌建筑景观修建,依据敦煌壁画内容,主打汉唐景观,统一规划建筑景观风格,利用树木植被、匾额对联、亭台桥梁、旗幌刻石、道路景观等配套软环境内容,按照历史记述和史实典籍记载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彰显了敦煌民俗村的深厚文化内涵。在小镇经营上,除特色饮食外,还依托敦煌工艺厂专门设计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小镇商品,并增加了敦煌胡旋舞、敦煌古乐演奏等内容。相信,随着敦煌民俗村寨区的大力建设,必会为敦煌文化振兴带来勃勃生气。

(三)依托网络电视营销等线上平台,宣传敦煌民俗文化

敦煌民俗文化的旅游宣传,需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电视营销等线上平台。政府作为敦煌旅游建设的主导部门,要有一种宣传家乡、宣传河西、宣传甘肃的大胸襟与大情怀。借助于敦煌的旅游品牌和国际影响力,敦煌在构建民俗旅游发展平台时,也可以展示河西地区乃至甘肃各民族的丰富民俗。比如张掖地区的裕固族民俗旅游等都可借助敦煌旅游发展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同时通过具体的流动性或固定性的跨地域民俗活动及艺术品展示,也有利于对张掖肃南等偏僻地区的民族旅游活动进行推介和宣传,有利于人们在参观游览敦煌时感受体验到更浓厚、更多元、更丰富的独特民俗文化。这样不仅拓宽了游客在参观敦煌民俗时的视域,真正践行了“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的主题含义,也让敦煌在民俗旅游发展中借助相对成熟的文化旅游,通过各地区各民族的广泛参与,真正走出一条开放包容、文化共享、文明互鉴、携手发展的新路子。

《意见》要求全域旅游发展要落实好融合发展推进工作,实施系统营销,塑造品牌形象。21世纪是技术信息主导的社会,在新时期,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的强大的传播能力来对旅游策划进行宣传已成为旅游人向客源地宣传时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旅游城市凭借成功的网络营销而迅速获取极高的知名度,网络媒体营销效果愈加显著。敦煌的民俗旅游发展要充分借助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开放旅游,进一步依托现有的网上信息平台,同时整合敦煌旅游资源的相关电子商务信息积极拓展。要通过加强用户舒适体验,增强网络交流能力,积极拓宽敦煌旅游电子营销平台的功能范围,努力为本地区创收。

(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注重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保护与创新

敦煌民俗是当地人的民俗,是敦煌人的民俗,作为本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和载体,本土居民习以为常的传统谋生之道、风俗习惯、民间习俗以及文化景观等,实际上都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体验活动的基本因子。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传统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如果得不到重视,文化就很容易自生自灭。我们要使民俗文化传承下来,就必须重视传承人的保护。在面对敦煌民俗文化的传承问题时,我们也要紧紧抓住传承人这个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少数和关键,努力实现“活态”传承。敦煌的全域旅游也实现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的转变。将旅游业与文化传承同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一方面,利用现有的学校课堂,通过聘用与安排传承人现场教学;另一方面,邀请教育主管部门就是否可以在敦煌地区受教学生的一定学习阶段内普遍开设一学期的民俗传承类的选修课程开展论证,以加强当地青年学子对民俗知识的了解和对地方的情感认同。青年学生作为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力军,不仅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负有责任,同时也是实现对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任务的直接继承人。

(五)宣传全域旅游理念,增加居民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热情,全面发展全域旅游

《意见》强调全域旅游发展要着力推进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为加快推动敦煌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在敦煌地区依托民俗文化发展全域旅游已成大势所趋。针对目前民众参与性不够问题,政府要多做工作,努力在开放思想、启迪民智、确保交易、稳定市场、树立典型上多下工夫,让民众在民俗活动中不仅得到文化精神滋养,更获得物质财富的真正利益。努力激发本地居民对当地民俗文化旅游的热情和对家乡文化的宣讲宣传,让热爱家乡、热情友好、开放文明、勤劳奋进的美好品行永远成为敦煌人民在世人面前的最好形象。

三、结语

敦煌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现在敦煌旅游民俗项目和旅游要素的设计还不能够完全实现对旅游者体验性、个性化的需求满足,目前敦煌亟需通过民俗旅游植入来对敦煌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发展敦煌民俗旅游,需要借助现代网络电视平台,同时要有自己的文化发展与创新团队。努力实现民俗文化传承与本土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双赢”发展,是目前敦煌民俗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青年学生和本地居民对敦煌当地民俗文化的认同,是敦煌民俗文化传承千年的不懈动力,发展敦煌民俗旅游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百色学院)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民俗文化全域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