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景观营建浅析
——以杭州富阳三个村落的调查为例

2020-04-10 13:13:42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景观

“新乡土”景观营建浅析
——以杭州富阳三个村落的调查为例

文|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 叶胜华 施沐阳 葛旭宁

【摘要】乡村景观营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项。随着“乡土中国”逐渐向“新乡土中国”转型,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引发了乡村景观中诸多矛盾的产生。本文结合杭州市富阳区三村景观建造实例,对新时代背景下“新乡土”理念的乡村振兴方式进行样本研究,探索出一条以传承、转化、融合为特征的“新乡土”景观营建新途径。

【关键词】新乡土;景观;营建

一、研究缘起

(一)从“乡土中国”到“新乡土中国”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农民与土地不可分割,由于土地难以移动,社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形成一种“熟人社会”。近代以来,中国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化国家转型,乡村的样貌随之转变,乡土性淡出,现代化元素融入乡土。面对社会现代化,“乡土中国”的概念也需要被重新审视。

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里为“乡土中国”赋予新的概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方式改进,“新乡土中国”依然是捆绑在土地上的中国,但有了更强的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应对能力。随后王露璐也对此进行剖析:新乡土中国之“新”,在于已然呈现的开放性和市场性特征。农业的工业技术化、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市民化的乡村社会变迁,使乡土社会步入现代化转型阶段,简而言之,“新乡土中国”就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的乡土社会。

(二)“新乡土主义”

“新乡土主义”发端于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是后现代主义运动中兴起的一个分支,其与中国新时代的乡建碰撞融合,进而有了新的意义。吕新雨对于“新乡土主义”进行了初步的阐述:“新的乡土主义是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建立城乡互动的、相互哺育的良性关系……使得乡村能够成为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杨贵庆教授在一系列有关于新乡土的实践之后,提出“新乡土主义”的基本理念,总结出“三位一体”“三适原则”“三个层面”“三式规划”四条原则,强调了乡建应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

(三)时代背景下乡村景观营建中的矛盾分析

源于对“乡土性”的认识,中国的乡村建设历史悠久,任重道远。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政策引导下,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进展。乡村成为城市居民的向往之地,“乡土”的吸引力增强了,但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击,目前的乡建进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矛盾。

1.乡村传统人居环境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

传统乡村景观不适应现代需求。乡村拥有优质的生态资源、慢生活节奏、地域文化等,能给人以精神抚慰。然而大多数村落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交通、电气、消防、污水处理、电缆通信等设备的完善程度远不如城市。

2.乡村的本土文化传承与多元的现代潮流冲击之间的矛盾

现代的多元潮流使乡村景观杂糅多变,不成体系。一些村落景观营建盲目迎合城市居民的物质和审美,“复刻”城市景观、大范围种植观赏花草,乡村街道商业味道浓重……致使乡土味道流失,造成乡建同质化。此外,城市丰富的资源吸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乡村的本土文化无人传承,一些传统村落无声消弭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中。

3.现代村落保留传统文脉和寻求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自上而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基层组织对于保护传统村落大都选择原址原貌保存,导致了村落保护与村民生产生活发展脱节,大大影响了村落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吸引的商业资本和社会力量盲目开发传统村落,致使乡土文化畸形发展,传统文脉受到侵蚀。

二、“新乡土主义”下的乡村景观营造

新时代背景下,营建主体应迎合时代特征,探索出一种平衡以上所述矛盾的路径,以求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新乡土景观营建在“新乡土主义”指导下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它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凝聚了现代社会对乡村生长综合性的思考,注重宜居因素,并要求可持续发展,传承村落文脉,熔铸时代精神,是具有时代特性的新型景观营建理念。

根据前期收集的资料和实地调研的30个浙江“美丽乡村”,课题组在杭州市富阳区内选取了三个在“新乡土”背景下乡村景观营建卓有成效的现代乡村:东梓关村、文村和望仙村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

图1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一)传承文脉,延续肌理

村庄景观的营建首先要与本土同源,从村落传统的文脉和肌理中生长出来。在打造村落物质空间的同时重视乡土文脉的传承,让村民记得住乡愁,外来客读得懂故事。

东梓关村和望仙村的建筑延续了水墨江南的整体基调。从传统建筑中衍生,新建的安置房与保留的古建筑风格一脉相承,远远望去,村落与山、水融为一体,正如吴冠中笔下青墙黛瓦、鳞次栉比的江南建筑,“白屋连绵成片,黛瓦参差错落”。

建筑布局延续了旧村组团群落式特征(如图1)。由多个建筑围合一个开放的空间,并组成曲折多变的道路。群落空间的营建使邻里交互扩展到社区交互,有利于乡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富阳文村的新民居以村落原有的弄堂通道为肌理,选取14座老民居进行修复和重构。新民居所用的建筑材料和技艺均取自于当地老建筑,延续了旧建筑的形态、气质和材料之美。

(二)转化创造,情境升华

新的事物注入能唤起乡村景观的活力。运用“转化创造”的手法对于乡村本土元素进行提炼、重构、整合,可以达到活化和升华村落传统样貌的效果。

文村新民居的外立面设计通过不同材料的整合重构,形成风格一致但各有其自证的建筑样貌,达成建筑材料和技艺的升华。将乡村天然质朴的构筑材料组合,或用青色条石垒起墙体,或在粉墙黛瓦中嵌入实木结构,又或直接使用本村黄黏土构筑立面,与老建筑相映成趣。

东梓关村的新民居选择从江南水色的意境上升华。将国画大师吴冠中的水墨江南作为搭接新旧建筑的桥梁,在提炼江南民居“形”的基础上体现“象”,写意地表达江南诗意温婉的气质。在屋顶形式上创新性地将山脉的起伏走势与传统民居人字屋面中微曲、起翘的造型巧妙整合,再通过抽象与重构策略将屋顶做成不对称坡和连续坡(如图2),几个单元相互连接,使得屋面关系相互呼应,深灰色屋顶与白色墙体相互映衬,提炼出传统意象并完成其现代化转译。

望仙村呈现出不同于东梓关村的景观特色——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情境。传统民居的黑白基调被灵活运用,运用杭灰石的深灰颜色和材质肌理在建筑立面或围墙进行装饰,形成自身特色,再现徽派古民居的神韵,实现了江南民居一般性与个性化的承接。

文村、东梓关和望仙村的新居在建造上都做到了对乡村文化的转译,它不刻板复制文化,而是通过空间、形体和细节上的处理,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塑造“可识别”环境,表现地域文化和精神文明。

(三)在地生长,有机融合

1.新旧交融

东梓关和望仙村的新民居探索着现代工业化模式和传统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杭派民居的建造采用现代工艺,新型材料巧妙地将工业感和手工感融合,沿袭旧建筑的气质,凝练新材料的优势。通过对传统住宅形式的要素加以提炼与转译,呈现出江南白墙黛瓦大基调下的肌理质感的变化,表达了新旧交融、和谐共生的理念。

与之类似,富阳文村的新民居在沿袭传统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居新的需求进行了重构,富有新意且无断层感。新与旧的相互碰撞、链接、叠加与映射,体现了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有机融合(如图3)。

2.现代宜居

村民是村落的主体,村落景观营建的终极服务对象就是村民,景观营建策略需要迎合村民的使用需求,与时俱进,及时调整。

交通规划方面,东梓关村和望仙村的巷道延续曲折的空间形态,又保证巷道的宽敞(如图4),通行便捷、可识别性强。为满足村民出行的需要,设置机动车道和三处停车场,满足汽车在村内的通达(如图5)。院落空间营建方面,东梓关村的新民居分别在建筑中设置开放、半开放、私密的三种不同性质院落,满足了停放小车、绿化和堆放柴火农耕工具、公共交流等需求。除此之外,围墙运用镂空砌砖的手法打开封闭的院落,引进对流的空气和光照,更加符合现代人居的需求。文村新式民居充分考虑了农民生产生活的习惯,新居进门处设有存放农具的储藏空间,且安置天井,满足建筑内部采光和通风,提供居民自由的造景空间以及公共的活动区域。

3.城乡共享

图4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如今的乡村,已经逐渐摆脱落后面貌,不仅是一处居所,还是人们暂时离开城市浮华,寻求回归的精神故土。它既要满足本土居民对于城市生活环境的向往,又要满足城市旅客对于一处桃源净土的追求,由此,村落的城乡融合成为迫切之需。

东梓关村、文村和望仙村做出系列整治举措,为乡土注入城市活力。原先农户自行打理的菜园子被统一改成了规整的乡间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村域亮化的情况也逐渐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农家乐、酒作坊、咖啡厅等生活配套功能的逐步跟进,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就业机会,逐渐向城镇靠拢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乡土味道。此外,村内精美的房屋被很多村民利用改造成民宿,以富春江边的诗意栖息和乡土生活的慢节奏为宣传点,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来体验入住。

三、立足新时代,迎接“新乡土”

“新乡土”景观从本土文脉肌理中生长出来,保留了乡土景观的历史性与文化性,符合本土个性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也更加满足现代人居的高要求。不仅如此,它们还有利于缓解因当代城市景观对传统村落的冲击而导致的乡建异质化,以及徽派建筑大肆泛滥而形成的江南乡建同质化等问题,体现区域特色,形成长久的、良好的效益,无疑是当今乡建发展的一大潮流。

东梓关村、望仙村和文村的新乡村景观营建模式,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以“新乡土主义”为指导对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性探索。它们的出生代表着新旧文化与思想的碰撞,在“新”与“旧”的磨合过程中,“新乡土主义”也需要接受辩证的思考与各种挑战。在社会快速更迭的时代,乡村振兴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潮流,而唯有开放人们的思想,在保存乡村记忆的同时为现代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乡村振兴才能经久弥新,长盛不衰。

猜你喜欢
景观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6:50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景观雕塑
食品工业(2020年6期)2020-07-18 04:07:20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奇妙的瀑布景观
综艺节目:景观繁华是否意味着文化繁荣
视听(2016年2期)2016-08-21 07:50:50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