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全球公认的健康天然饮料,被世界粮农组织称为“仅次于水的人类健康饮料”。茶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我国走向世界的纽带。为了促进茶叶的生产、贸易、质量检验和技术进步,我国从新中国成立起就开始以实物标准样的形式逐步建立茶叶标准,20世纪80年代,国家和地方等有关部门逐步发布、实施了各类茶叶标准。2008年3月,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茶叶标准体系,更好地推动茶叶标准化工作。经过各部门几十年来在标准化方面的工作,我国现已初步建立了茶叶标准体系。
茶叶标准化工作是中国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打造企业和区域品牌、增强茶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茶叶标准是从事茶叶生产、加工、贮存和营销,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中,茶叶标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政府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内外评价和判定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依据就是由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标准化部门制订的茶叶标准与法规。
世界各国标准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不尽统一。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上最普遍使用的标准分类方法,我国标准分类如下:
(1)按标准的约束力划分。我国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2)按标准制定的主体划分。从世界范围来看,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与企业标准;
(3)按标准对象的基本属性划分。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4)按标准信息载体划分。标准分为标准文件(文字形式)和标准样品(实物形式)。标准文件的作用主要是提出要求或作出规定,作为某一领域的共同准则;标准样品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实物,作为质量检验鉴定的对比依据,作为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的依据,以及作为判断测试数据准确性和精确度的依据。
我国茶叶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体系 (茶叶)、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和GH/T 1119—2015《茶叶标准体系表》三个部分组成。
2.2.1 国家标准体系
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制定,包括体系类序号、体系类目代码、体系类目名称、分类编号、重点领域、TC编号及名称、专业部、业务指导单位、ICS、中标分类等内容,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2.2.2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对应表1中的ID172和ID431部分。
表1 国家标准体系(茶叶)框架表
2.2.3 GH/T 1119—2015《茶叶标准体系表》
GH/T 1119—2015《茶叶标准体系表》是将我国茶叶的国家标准和供销合作行业标准 (不包括茶叶机械标准),按其内在联系以一定的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包括已有的标准、正在制定(尚未发布)的标准和预计未来将要制订的国家和供销合作行业茶叶标准,是一种指导性的技术文件,是编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依据,并将随着我国茶叶行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充实。
标准体系表的第一层为茶通用(包括基础、质量、方法、物流等)标准,第二层为各茶类标准,第三层为再加工茶类标准,层次结构见图1。在产品标准领域,已经发布实施GB/T 14456绿茶系列标准、GB/T 13738红茶系列标准、GB/T 30357乌龙茶系列标准、GB/T 32719黑茶系列标准、GB/T 21726黄茶、GB/T 22291白茶、GB/T 22292茉莉花茶、GB/T 34778抹茶等;在基础通用标准领域,目前已经发布实施了GB/T 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 18795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GB/T 18797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GB/T 30375茶叶贮存、GB/T 30766茶叶分类等,以及不同茶类和主要出口大宗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规范,如GB/T 32743白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2744茶叶加工良好规范、GB/T 34779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5863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5810红茶加工技术规范等相关基础标准。目前茶叶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有109项,基本涵盖茶产业领域的重要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等。
图1 茶叶行业现有标准体系表层次结构图
在行业标准建设领域,根据目前我国茶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根据国家标准委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行业标准领域目前主要有供销合作行业标准和农业农村部行业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