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茶业影响预测与对策建议

2020-04-10 12:38王盈峰宿迷菊焦佳范晓玥俞璐婷张士康
中国茶叶加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茶叶疫情

王盈峰 ,宿迷菊 ,焦佳 ,范晓玥 ,俞璐婷 ,张士康 *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6;2.浙江省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6)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的肺炎疫情开始爆发,引发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的高度关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等有关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但是“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调研分析[2],疫情对茶产业的影响主要为:一是疫情对茶叶流通环节影响相对较大,线上线下渠道交易均受疫情影响同比下滑;二是在某种层面上,疫情反而会刺激大家提高茶叶消费的频次和消费量;三是疫情加剧了局部早春茶产区采工短缺的问题,产量有可能下降,但全国春茶总产量不会下降;四是短期内茶叶出口不会受到较大冲击,但随着贸易环境影响的传导,疫情对茶叶出口的影响会逐步释放。中茶院茶产业发展研究所根据现有情况,详细分析和预测了疫情对茶产业带来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并从人力资源、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市场与销售、茶事活动等四个角度给出了合理的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疫情对茶业影响预测

1.1 短期影响预测

1.1.1 人工紧缺,产能不足

目前,大部分产茶区都已复工复产,但因疫情叠加效应影响,将放大人工紧缺困局;若近期气温上升过快,适采茶青将因人工供给不足而弃采,势必造成茶叶产量下降。

1.1.2 防疫措施严格,生产成本上升

目前主要产茶区对复工复产企业在疫情防控上的要求很严,增加了企业在消毒、灭菌等环节的人工与耗材投入,直接生产成本预计会相应上升。

1.1.3 毛茶销售方式结构性变化

防疫要求对聚集性批发销售严格管控,毛茶批发市场将受影响,而电商销量应会增长。近日,浙南茶叶市场(松阳)和中国茶市(新昌)都对每天入场交易的摊位数量进行了控制并要求提前预约,对进场交易人员提出“一码、一测、一口罩”的要求,并建议商家采用网上交易的方式。

1.1.4 春茶同比量降价增

目前防疫总体形势趋向好转,但人流、物流还受到一定影响。据气象预测,3月份气温整体将比往年同期偏高,有可能造成茶叶生长过快,叠加采工缺乏,春茶整体产量预计下降,抵消需求可能受限,价格预计会略微上升。

1.2 中长期影响预测

(1)促进公众卫生意识增强,提高对茶叶健康功能的认知,茶叶消费将由休闲向刚需跃变。疫情将是民众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的契机,公众也将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茶叶“三降三抗”等功能已被现代科学揭示,是具广泛健康认知的世界饮料。随着饮茶有益健康的理念不断植入,茶叶消费将由休闲向刚需跃变。

(2)推动茶业竞争性整合,产业资源向规模企业聚集,产生“马太效应”式积累优势。一方面,疫情进一步厘清社会分工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现代产业是分工明晰多元共生的系统,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初加工、精加工、储运等都可以形成专门的团队或机构组织来高效完成。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为茶叶品牌做足品质背书的规模企业将是消费诉求主流目标。行业规模企业(联盟)在创新投入和风险防范应对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将成为引领行业更加规范发展的主体。

(3)催生行业多元供给,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向个性化、功能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现代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而且产品迭代加速,所以要求茶行业不断进行产品的技术创新,以满足多元的消费需求。

2 应对疫情的对策建议

2.1 基于人力资源视角

2.1.1 加快茶产业“机器换人”

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我国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虽逐渐提高,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据中茶协统计[3],2018年我国40%以上的茶叶机械集中在17.11%的重点产茶县;而重点产茶县机采茶青占比不足总产量的一半,茶青仍然依赖人工采摘。疫情突发事件叠加行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现状,导致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尤其早春茶生产受到了较大影响,这也促使茶产业要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

2.1.2 提升茶叶采收组织专业化程度

目前名优茶消费占主流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快研制更适合优质茶青采摘的小型茶机和与之配套的优质茶鲜叶分级机,同时引导建立机采专业户或者机械化采收(机耕、机采、机剪)专业合作社,推进茶叶采摘的“机器换人”;另一方面要构建采工经纪人组织或联盟,提高采工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提升茶叶采摘的组织专业化程度。

2.1.3 加快茶园基地的区域性转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东部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各类产业均面临着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压力,其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茶产业因具有生态、民生、健康的多重属性,可借助国家东西部协作发展、精准扶贫等政策大势,引导规模企业进行去地域化的产业布局,进行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协作和融合。建议茶产业发展强省可以将部分茶园基地和毛茶加工厂转移到西部地区,甚至可以向国外转移。

2.1.4 改变茶叶品质评价体系

一方面,我国评价茶叶品质的方法有国标《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18)和50多项与品质相关的产品标准。我国茶叶的品质评价尤其是名优茶比较注重外形,绿茶、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白茶和黄茶的外形评分系数(GB/T 23776—2018)达到 25%,(红)碎茶、乌龙茶、黑茶(散茶)、紧压茶和花茶外形评分系数为20%,仅有袋泡茶和粉茶的外形评分系数为10%;但是滋味的评分系数仅有30%或35%。因此,建议改变茶叶的品质评价体系,减少外形评分系数,而增加内质评分系数,促进高性价比的优质茶的发展,同时促进茶产业的机械化进程。

另一方面,茶叶感官审评主要依靠人工,虽然电子舌、电子鼻等辅助设备研究很多,也有产品问世,但实际效果不太理想,还无法完全代替人工。此次疫情也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入了助推剂,科研人员要充分利用当前AI等新技术,加快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尽早实现机械审评或仿真审评,降低人为误差,提高品质审评精度与效率。

2.1.5 重视茶业从业者技能的系统性掌握

目前,茶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教育培养,重理论而轻实践,毕业学生理论基础较强而实践动手能力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视力度不足,社会对其认可度也较低。建议改革目前的专业教育体系:一是呼吁大专院校的专业培养重视职业技能实践操作;二是加大职业院校职业技能人才培育力度;三是重视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升;四是倡导教授、专家进茶园、进工厂,加大对茶农、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形成高中低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行业全方位的需求。

2.1.6 培养茶行业经营家

中国有近1000个产茶县,有6大茶类若干品类,茶企7万余家,中国茶界不缺品牌,也不缺品类,更不缺品质,但在营销层面没有形成行业合力,缺乏具有嗅觉灵敏、勤于思考、工于整合、谦和包容特质的行业经营家。所以应营造良好的行业经营家成长环境,引导企业家站在整个行业的顶端思考行业未来之路,引领行业发展。茶界需要培养的行业经营家要点如图1所示。

图1 行业经营家要点Fig.1 Key points of industrial operators

2.2 基于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视角

2.2.1 推进智能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

目前我国茶叶初精制加工装备相比其他食品领域的加工装备还处于初级自动化水平,有些茶类受限于加工工艺,还未能实现全程自动化,更谈不上智能化加工。茶业未来的发展,应引入大数据、AI、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智能化、标准化进程,实现茶叶的精细化、规模化智造。

2.2.2 继续推进“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4]

“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从提出并实践,至今已有十年,对茶产业结构性优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形成了一批新技术、新成果,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并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茶叶初加工占比约90%、产值贡献约40%,精深加工占比不足8%、产值贡献超30%,发展精深加工是改善供需的关键。但精深加工仍需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新产品研发、提高茶资源利用率、加快成果产业化应用等工作,缩短与世界领先国家之间的差距,接轨世界前沿。

2.2.3 构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高效对接途径,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当前茶叶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还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供需通道不畅,造成科技成果不符合市场需求或找不到市场出路。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一方面研究机构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掌握市场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尊重消费者需求,与研究机构联合研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2.2.4 立足基础研究,为应用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茶叶跨界应用越来越深入,“茶+”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要加强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健康功效、茶叶功能成分的作用机理、茶叶特征成分多组分协同效应等基础研究,为茶产品的开发打好基础。

2.3 基于市场与销售视角

2.3.1 多渠道布局

中国茶产业普遍存在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这种保守的渠道策略主要根源在于行业准入门槛过低,恪守着最传统的经营方式。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黑天鹅事件,反应出单一渠道抗风险能力脆弱的现状,这将是行业渠道多元化运营布局的拐点,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布局将会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

2.3.2 客户分级管理

茶行业多是全产业链发展,非常依赖客户粘性,因此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尤为重要。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认为企业20%的客户贡献了80%的销售。此次黑天鹅事件后,要求企业要集中优质资源维护20%的客户,提升服务精准度和产品供给品质。

2.3.3 规范与提升茶叶交易方式和模式

一是要建立专业化的茶青收购、贮运体系,减少茶青市场人员密集度,提高交易档次与效率;二是要改变现有毛茶交易市场开放式、密集型交易方式,提高规范化、卫生化程度;三是构建“产地→消费者”“茶农、初制所→农村电商服务点→消费者”“企业→消费者”“企业→经销商→消费者”等多种模式与消费者对接的电商销售网络体系,提升产品销售的效率;四是完善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扶持政策体系,加强金融、保险等对产业的支持力度。

2.4 基于茶事活动视角

2.4.1 5G技术在茶事活动中的应用

5G时代已到来,5G的应用将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价值。利用“5G+4K”“5G+AI”等技术,实现茶事活动异地远程实时直播,专家学者与观众可以在线互动交流,也可以邀约具有粉丝基数的主播,为茶事活动引流,减少现场人员集聚,提高人员参与度,实现智慧茶事云活动。

2.4.2 线上茶叶博览会的开展

利用5G技术、互联网、VR、直播等打造线上茶叶博览会,通过线上平台可以接入更多的参展企业、机构,产品、科研成果可以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参展人员和消费者可通过通讯软件进行线上沟通,减少人员之间的不必要接触。推进智慧茶业发展,将可追溯体系嫁接到各个参展主体的模块中,让消费者可以看到茶叶从茶园采摘到工厂加工的一系列环节,通过互联网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各个层级的新的网络体系,塑造“茶产业互联网”新格局。

3 结语

经过综合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茶业的综合影响主要为:短期下行压力大,将进一步促进行业竞争性整合;随着公共卫生意识提高,茶业刚需会增大,将进一步催生行业的多元供给;中长期预期向好,将倒逼茶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优化。疫情终将过去,茶叶从业者应积极寻找解困之道,变危为机,使茶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速道路。

猜你喜欢
茶叶疫情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