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化生存下短视频与用户世界的双重建构

2020-04-09 02:34李雅卓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0期

摘  要: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短视频等新生媒介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重新建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观看和滑动之间,用户们在短视频形成的景观世界中驻足穿梭,通过点赞、评论、转发建立了新连接、构建了新世界和新身份。但是与此同时,过度的使用和沉溺会使媒介真实和生活真实的边界变得模糊,随之而来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

关键词:视频化时代;观看心理;主动性思考

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时间》一书中提到爱比米修斯的遗忘,说明了技术的义肢性,而短视频正是外部义肢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短视频不仅作为一种媒介手段搭载了新的媒介场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既有正向的疗愈也有负面的效果。短视频是如何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的,而用户又是如何掉入资本主义陷阱的,正是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

一、理论与背景:媒介生态和用户世界之间的双向建构

媒介和用戶在彼此相互的影响之中正重塑着媒介生态和用户世界。一方面,从媒介的传播史来看,技术的变革导致了人们观看方式的变革。从印刷时代人们以文字阅读为主,到如今的电子时代的视频化观看方式,图片和视频等媒介以其直观性、丰富性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如今的生活是一种“视频化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用户碎片化的阅读倾向,短视频这种新的媒介方式也应运而生,在适应人们加速生活下对于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填补着人们的碎片时间。

在这样的双向互构当中,人类已经很难脱离媒介独自生活,新型媒介如短视频甚至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给用户们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让用户在日渐原子化的社会中获得了新的连接和即时性满足。

二、关照与聚焦:短视频对于用户的正面疗愈

1.原子化个体的新连接

不同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差序格局”,在当下的后工业社会当中,人们的生存环境日益独立化。不再是从前村镇中以共同体为生存单位,而是变成了大城市一个个彼此独立的原子化个体,比起周围的邻居,人们似乎更乐意转向线上的网络世界进行互动,那里看起来似乎更自由,也更安全——随时参与,随时退出,这正是短视频的一个突出特点所在。

在短视频的网络社区当中,用户们通过一次次的点赞、评论和转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社群。而这种互动也构成了一种“仪式”。詹姆斯·凯瑞在传播仪式观中指出:传播中的仪式观可以强化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感觉和相互交往的作用。短视频中的用户们通过虚拟的空间达成共同在场,并对视频进行观看,在这种“共同在场”的感觉当中形成了新的用户体验,增强了用户对于平台的黏性。

2.焦虑性压迫下的新满足

现代社会的加速运转使得大多数人都处于住房、学业的多重压迫之下,生活上的紧张和焦虑感促使人们需要借助即使满足的方式来放松紧绷的神经。此时,“不需要思考、娱乐性强”的短视频刚好满足了用户们的一系列需求,只要轻轻一点,即可到达云端、短暂地离开现实环境的嘈杂,没有边界的上滑限度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观看欲望和好奇心,发达的科技使信息的分享和传递仅靠一屏之隔就可以实现。

另外,用户还可以参与到短视频的创作当中,完成自我形象的全新构建。在手机屏幕世界当中,短视频化身为用户们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用户们实现了表演欲的满足和另一个自我的转化。过程当中虚拟社群中的连接感和自我表现欲望的满足让用户在短视频世界中得到了治愈和即时的快乐。

三、审视与反思:短视频对于用户的“副作用”

1.虚拟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

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手段即使再怎么再现生活,终归是一种“虚拟的建构”。由于屏幕的窄域与现实的宽域之间的差距,短视频的可编辑性和视频的特效滤镜等技术手段,媒介再现和现实生活之间始终隔有差距。

然而在观看的同时,人们是否默认了屏幕真实等于现实成为了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前不久刚发生的“假靳东”事件或许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无法区分这一点。在长期的视频观看和环境浸润当中,缺乏媒介知识的老年人容易将屏幕内发生的场景在无意识中默认成现实。特别是对于身居农村,外界信息相对闭塞的“边缘人群”而言,这种距离感和社会认知的混淆会被加大,也就更容易陷在短视频光鲜亮丽的“万花筒”其中无法自拔。

2.消费主义视觉符号崇拜

与此同时,在智能计算的背后,人们的喜好被记录下来,观看和点赞以“注意力经济”的形式由平台贩卖给了广告商。广告会根据算法出现在合适的场景以及合适的位置,看似是一种“人性化的推荐”,实际上每一步都在资本主义的算计之中。当大量资本入侵短视频,由商品构成的符号侵占人们的眼球,激发着人们的占有欲和对于物的需求。

但这种需求并不是为了满足生存上的需要,而是一种“虚假需求”,正如马尔库塞所提到过的那样,人变成了资本主义赚取利益的工具。真正获利的,背后的资本和广告商。

四、小结

短视频的兴起一边塑造着用户视频化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用户的能动性创造又在重构着短视频的生态,给予了用户全新的互动体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中的视频终究是拟态化的媒介真实,因此,人们在使用新媒介技术的同时,亦要防止商业资本的消费主义意识渗透。而如何让“短视频”等新媒介真正成为激发文化市场活力、传播正能量价值观的主要平台和手段,这是今后更值得思考的新媒介艺术和文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

[2]蔡骐.风格化表演与仪式化互动:重新审视网络直播.

[3]彭兰.网络社会的层级化:现实阶层与虚拟层级的交织.

作者简介

李雅卓(1996—),女,汉族,杭州人,本科浙江传媒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