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中图分类号】
R45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4-196-01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是产后常见并发症,可对患者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且还会诱发患者出现肺部或脑部栓塞。在临床妇产科中,导致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的原因有许多,例如静脉补液与穿刺,产妇在生产后,往往需 要予以长时间的补液,同时需进行数次静脉穿刺处理,而在 这一过程中就极易导致静脉壁损伤,继而诱发血栓,同时麻醉、手术创伤、止血剂的运用等,均可能导致下肢血栓 性静脉炎的发生。
一、产后容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原因
1.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中怀孕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增多,溶解血块的因子会减少,这种现象在产后会持续一段时间,使血液处于容易形成血栓的高凝状态中。在此基础上如出现某些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产褥感染,产褥期长期卧床,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诱因。因为在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胎盘早剥、产时产后出血或分娩时有宫腔操作史等病理情况下,可引起局部血管痉挛、管腔狭窄、管壁损伤及缺血缺氧,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而促进血凝。
2.静脉血管中的血流变慢怀孕后期增大的子宫压迫深部静脉,使血液回流受到阻碍,造成血流缓慢,淤滞在静脉中,加之分娩造成的血管损伤,或产妇因做剖腹产手术、阴道受伤较为严重而较长时间地躺在床上休养,手术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厌氧菌感染产生肝素酶降解肝素,使局部血呈高凝状态,剖宫产术后或正常产后长期卧床可造成下肢静脉血流回流缓慢,血液淤积在深部静脉血管中,在静脉血管中凝结并形成血块,引发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整个下肢的皮肤都会变得肿胀、发硬、发白,造成疼痛和行走困难。
有相关研究报道指出,对于产后 出现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除了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外,护理干预的实施也极为关键,直接影响着整体治疗效果及患者的预后。那么要如何进行护理呢?
二、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在产后出现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后,患者往往会出 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担忧、不安、害怕等。对此,就应主 动与患者交流,掌握其心理动态,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疏导其 不良心理,并说明治疗方式及其注意事项,以加深患者对疾 患者的认识,消除其不良心理。
2.注意休息:若发现患者出现下肢血栓性静脉 炎的典型症状,应要求其绝对卧床休息,且尽可能提升患肢 和心脏平面之间的高度差,并将软枕置于足跟处、大腿下,以 加速其血液循环,避免淤血的发生。
3.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患者情变化,一旦发生异常,及时予以正确处理;加大对患者肢体状况的检 查力度,以了解其是否出现炎症、肿胀、静脉怒张以及肌肉压痛等 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另外,还需注意患 者是否发生栓塞症状,如血压低、胸痛以及呼吸困难等,若出 现上述异常状况,需告知临床医生,且做好抢救准备。
4.运用捆绑弹力绷带或弹力袜: 针对出现下肢血栓性静 脉炎者,可对其予以捆绑弹力绷带或者是弹力袜。使用前需向患者解释原因及作用,并指导患者如何准确使用 弹力绷带或弹力袜,使用期间需每天检查患者的皮肤状态,规避压痛或破损现象的出现。
5.针对性护理:针对呼吸不畅的患者,可给予高浓度吸氧指出,亦或是通过静脉注射的范式给予地塞米松,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力度;针对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要留意患者早期症状的变化,以规避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同时,在护理过程中,除了要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外,也不可对其进行按摩护理,因为这样会增加患者出现栓子脱落现象的可能性。
6.运动锻炼: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最初可做床 上运动,以锻炼患肢,随后下床锻炼,从被动至主动,从易至 难,循序渐进。通常情况下,床上运动一般翻身,又或是伸曲 膝关节、踝关节,每天3次, 以此来确保下肢静脉回 流,进而避免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病期应该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和长时间坐姿,每次时间不宜超过半个小时,以免形成下肢水肿,渗出较多,应抬高患肢,如工作原因必须站立和长时间坐姿的,应半个小时活动一次或者躺下把双足举高三分钟;恢复期适当运动,运动以散步形式,每次走路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路程不超过二公里,禁止热敷,理疗和超过40度水温的泡浴,更不能进入桑拿蒸房;痊愈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锻炼程度根据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而定,避免劳累,如爬山、长途旅游应打裹弹力绷带或穿医用循序减压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深睡眠时间不能低于7小时,防止感冒。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疾病主要是因厌氧菌感染 而造成的,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则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 威胁。因此,应及时探讨一些有效预防措施来避免该疾病的发生,如果患者患出现此病,则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同 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防此病的出现,护理干预的实施就极为关键,有利于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
三、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
1.孕期定期产前检查,尽早诊治发病诱因,减少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发生。
2.在产前或术前筛查高危人群 ,如年龄较大 、多胎经妇等,在医生指导下接受阿司匹林、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以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使血液正常流动;做好静脉血液淤滞和高凝状态两 方面的预防; 产妇产后要经常运动下肢或按摩下肢 ,在活动中肌肉会收缩挤压深部静脉 ,使 得静脉血流加快 ,可预防血栓形成 。 同时,建 议产前要注意识别有血栓栓塞疾病的孕妇 ,对有血栓疾病个人史和家族 史的妇女进行血栓倾向的筛查 ,对可疑病例强调做到早期發现 ,以减少 病人的痛苦和损害 。
3.有手术史者要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于急诊内科,其中常见昏迷患者,分析病因,复杂多样,加之患者病情变化速度较快,因此,急诊内科护理质量较高,对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来说,若不能有效、及时救治,可导致最佳抢救时机失去,因此,临床要求急诊内科护士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及高素养护理实践能力[4]。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采用全程护理,可行性较高,临床优势较为明显,可将患者护理水平及效率均显著提高,可有效发挥辅助治疗作用,为患者抢救赢得机会,体现了护士高水平专业护理技能。临床实践证实,全程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5],为护士更好发展护理学科提供了新思路及途径,将其应用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护理过程中,可促进护患关系融洽,可医院护理水平及质量大大提高,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可将患者就诊费用相应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将患者经济负担减轻。护理过程中,护士应立即安排抢救室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将患者呼吸道清理并放置口咽通气管,为患者实施氧气吸入并在必要情况下为患者开展气管插管,为患者构建2条静脉通道并检查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对患者体征进行密切监测,若患者血压降低,为患者遵医嘱实施阿拉明类药物及多巴胺药物治疗。
本文得出:实验组护理后GCS评分显著更高。
综合以上,急诊内科昏迷患者采用全程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后GCS评分,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娟婷.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应用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J].健康之路,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