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升 毛茂文
在这个全球化、科技创新、深刻变革的时代,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为人类社会提供智能、舒适、便捷的同时,也宣告新一代信息化浪潮已经来临,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软件是一种特殊的工具,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专业性。以软件系统和软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在当前背景下呈现出了快速交付、深度融合、协作共享、文化赋能的新特点。信息化建设的这些新特点,不仅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能力、组织和文化。
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新特点,如图1所示。
信息化建设无论是承建方还是投资方,都在期望交付的周期更短、速度更快、质量更好、成本更低、体验更舒适。新时期软件系统的交付,更加追求交付的效率、效果和满意度,这种追求就是快速交付新特点。快速交付新特点是信息化建设追求的目标,需要依托各种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更快、更好、更经济三个目标。
(一)更快目标
更快目标是快速交付新特点的本质,包括搭建更灵活、更扩展的软件交付环境,建立更自动化的软件交付过程,实现更透明的软件交付治理,采用的手段包括:
使用专业的方法和工具、成熟的流程和模板,依托交付知识,使用交付知识,用知识支撑更快。
充分利用组织资产,将积累的经验、成果转化为业务组件、功能组件和服务组件,通过交付能力将这些组件进行快速组织、编排,量体裁衣配置所需要的功能,用转化和配置实现更快。
通过增强业务需求的适应力、应对变化的灵活性和服务的响应度,以满足业务目标为指导、需求变化为核心、服务功能为目的,用响应体现更快。
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机制,将管理的过程、量化与交付的能力、标准、成果结合起来,避风险、降成本、增质效,用机制保障更快。
(二)更好目标
新时期信息化建設不仅要在交付工期上做到更快,而且还要在交付质量上做到更好,更好目标是快速交付新特点的基石,采用的措施包括:
采用松耦合、低依赖、高扩展的设计模式,从设计能力上避免业务流和数据流要么横向不畅、要么竖向不通的诸多竖井,打破信息孤岛、保障业务应用的顺畅,为经营策略提供支持,从设计能力上满足更好。
采用轻量级、高性能、高稳定的技术路线,使用成熟、主流的开发框架、专业高效的工具和方法,从技术能力上支撑业务实现,避免系统的缺陷和不足,保障系统高性能运行,从技术能力上支撑更好。
针对具体问题要及时分析、解决和总结,面对交付风险要及时应对、化解和转移,通过提高交付团队的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能力,从团队组织上保障更好。
合理设置质量指标,严格遵循质量体系标准、全程管理控制好质量过程,将软件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贯穿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从过程管理上做到更好。
(三)更经济目标
更经济目标是快速交付新特点的核心,是在满足既快又好的前提下所期待的。更经济的本质是追求降成本、提质量、缩工期、增收益,采用的方法包括:
通过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来降低成本,实现更经济。具体来说就是合理构建交付能力,优化能力的数量和质量。建立敏捷高效交付团队,做到层级结构合理、技能构成合适、人员数量适当、技能素养匹配。
通过提高交付质量、做好变更控制避免相关损失,实现更经济。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刻理解交付标准,在交付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避免发生偏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要严格控制变更,避免随意变更、反复变更、无序变更而引起的成本费用增加、开发周期延长、产品质量下降。
通过赶超交付进度或缩短交付工期,实现更经济。就是在软件技术上要使用主流的技术框架、成熟的解决方案、专业的技术创新来提升生产力,让交付变得简单高效。同时要对积累的知识与成果进行归集形成组织资产,利用组织资产让交付变得事半功倍,达到优化关键路径、缩短交付工期的目的。
通过创造更多的业务价值和获取更多的资产收益,实现更经济。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一方面要形成服务共享化、协作流程化、资源社会化,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数字化转型,将数据转换成服务,促进信息化建设的产业链发展,从资产和价值方面实现增收益。
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在推动着以大数据、5G通信、区块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软件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又在促进着应用场景共建智能世界、服务模式寻求人性价值。这种推动和促进,使得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三者深度地结合起来、紧密地融合一体,围绕用户的舒适体验满意度,通过共享开放为应用提供更好的场景、为服务提供更佳的模式、为信息技术提供更多的应用。深度融合新特点既是一种能力要求,又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深度融合的未来必将是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应用共享与技术开放、数据共享与服务开放、模式共享与场景开放。
场景、模式、技术三者融合的关系,如图2所示。
(一)技术融合
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融合不同于以往的技术应用,是必须为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使得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相互促进、与服务模式共同发展。技术融合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开发语言的变迁、系统平台的演进有着直接关系,具体来说:
软件系统给建设者、使用者留下了大量自主、外包的技术成果,同时也带来了运维和管理的复杂性。技术路线的多样性和成熟度,使得这些成果来源久远、相互交织、错综复杂,需要通过技术融合进行成果的更新和复用。
在长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老旧系统,其使用的框架、架构、工具等在业务应用方面产生了诸多竖井,为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带来了困难和障碍。只有通过技术融合,才能满足门户集成、平台扩展、业务整合、数据共享,才能实现新系统的建设和旧系统的升级换代。
随着开源技术、共享平台、自动化工具、标准化组件等被广泛地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已经真正进入到傻瓜式阶段。技术融合可以使大多数应用功能通过一些配置来实现,如自定义、可扩充、高复用、插拔式等,因此,配置即代码是技术融合的核心。
与时俱进、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信息技术在网络社区中的效应,通过技术融合来驱动开放与协作、开源与共享,将业务应用的创新与开源技术的运用有机地结合,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
(二)场景融合
随着技术融合的广泛应用,不同行业的软件系统对业务支撑的关注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的面向应用转变为面向服务、由单一事务型转向为互联智能型。场景融合在追求单个应用场景独立性和便捷性的同时,更期待以应用场景为单元的智能化和数据化。场景融合不仅要求做好应用场景的服务设计和数据设计,而且更要求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来支撑。场景融合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和模式,实现场景的智能和联想,它改变了信息化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法,具体来说:
采用信息化开放标准,将不同企业开发的应用场景实现互连互通、想用即用。场景融合可以将不同业务应用的场景拆分、组合,方便软件系统更好地集成和重构,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服务、更舒适的人性体验。
建立起基于服务模式的应用场景,将业务架构和技术体系结合起来,解决服务的灵活性和场景的适配性,形成松耦合低依赖,满足应用场景的创新和扩展。
通过技术创新为应用场景提供高科技的支撑,将音视频、声光色、空间地理维度等要素进行融合,满足场景更加智能、联动、舒适的要求,为用户提供不同个性化的体验和服务。
(三)模式融合
新时期业务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多彩,在为用户带来了更好体验和更佳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服务模式。这些模式承载着分类聚集、智能响应、高度灵活和快速反应的特征。模式融合要求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使用好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满足场景人性化、模式简洁化、需求层次多样化、用户群体精准化的应用要求,具体来说:
通过业务模式对各种应用场景实现服务组件化,以满足不同应用的快速组装、动态响应、灵活适配的变化要求,实现业务的扩充和应用的扩展。
通过运营模式借助业务体系基础框架进行业务运行、价值营销的管理,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为平台创造业务价值。随着微服务模式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广泛使用,以租户管理为代表的运营模式已经深入人心。
商业模式就是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将业务场景与服务价值结合起来,满足服务模式的多场景和跨界互联,成就商业价值的需要。当前典型的商业模式有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社会化的协作、生态化的共享。随着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许多新型的协作形式,如扁平型、虚拟型、松散型和敏捷型等,这些协作形式正在改变着信息化建设的团队组织。协作共享新特点是一种组织方向,它有效地屏蔽了地域限制、文化差异,拓宽了来源渠道,实现了优势互补和有效合作。新时期信息化建设需要选择合适的协作形式、采用有效的协作机制、建立和谐的协作氛围,来满足更有组织、更加熟练、开销更少、效果更好的团队要求。
协作共享新特点的內容,如图3所示。
(一)协作形式
选择合适的协作形式,有利于减少沟通层级、提升沟通效率,降低协作成本,增强协作能力。
扁平型协作,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人员变得机动、富有柔性和创造性。
虚拟型协作,摆脱地域、空间的束缚,利用资源的优势,使选择的范围更广,选择的面更宽,共享的经验和成果更多。
松散型协作,对不同阶段、不同需求进行资源的弹性配置、动态灵活的投入和释放,达到资源利用的人性化和最优化。
敏捷型协作,对交付结果聚焦,强调更加高效、更加专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倡导主观能动性,降低同外界的依赖和影响。
(二)协作机制
采用有效的协作机制,建立起标准、顺畅、便捷的协作流程、协作渠道和协作平台,以满足团队的过程管理和量化管理。
建立起去繁就简、责权清晰、标准规范的协作流程,满足成员快速适应、高效沟通的需要。
建立起更顺畅、更标准的协作渠道,打破组织之间固有权力约束,形成基于快速交付的扁平型、敏捷型的协作组织,满足快速推进、技术创新、业务发展的需要。
搭建更共享、便于流转和管理的协作平台,形成面向服务、面向资源的平台化和智能化,满足社会化专业分工、生态化全球合作的需要。
(三)协作氛围
建立和谐的协作氛围,将知识结构优势、人员素质优势进行联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尊重人性、注重分享、崇尚情怀的协作氛围,并作为团队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指南。
尊重人性就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理解彼此的需要,让大家感受到团队的温暖,把人的积极性、能动性调动起来。
注重分享就是彼此总结和交流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做到取长补短、吸取精华、共同成长,充分利用各自的成果,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最大化生产力。
崇尚情怀就是将情感和信念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将成就用户满意度作为自己的快乐和期望。对待交付任务积极主动,负责把每件工作按时做完、做好,对待交付质量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做到极致、精益求精。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是以软实力作为发展后盾的,信息化的发展也不例外。信息化发展的软实力,不仅要具备完成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品质,而且更要具备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氛围和行动。文化赋能就是通过文化驱动将参与者的素质、职业与能力结合起来,凝聚成信息化建设的共性文化,形成自驱力,起到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倍增利润、品牌升级的作用。
以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为主体的职业素养,可以让每一位成员拥有优秀的人格魅力、技能修养和知识品味,为信息化建设赋能,为目标服务。以学习氛围、工作氛围和生活氛围为主体的氛围素养,可以最大限度地统一意志、规范行为、凝聚力量,为信息化建设赋能,为价值服务。文化赋能新特点不仅是三观的引导与传递,更是推动当前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软实力,具体来说:
营造匠心文化,就是将匠心精神融入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过程中,让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对工作执着、对交付负责。匠心文化赋能表现在追求细心和耐心、专注和专业,对个人创作力、团队品牌力赋能。
建立共享文化,就是将共享开放根植于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做到人员资源池共享、技术社区式共享、成果中心化共享,实现任务开放、过程透明、结果量化。共享文化赋能表现为共享产生价值、开放获得价值、协作成就价值,通过彼此相互渗透、吸取、借鉴、成就,对交付的效果、交付的效率赋能。
倡导信用文化,就是将坦诚守信自律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人员之间,发挥以信用为价值内核的契约关系。既要树立与守信相关的道德风俗、价值观等非正式约束,又要树立与坦诚相关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信用文化赋能表现为坚信合作的力量和达到目标的信心,是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友好合作,共同对最终交付结果负责的行动纽带,对个人职业素养、团队文化合力賦能。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新的历史高度。当前信息化建设所呈现出的快速交付、深度融合、协作共享、文化赋能的新特点,在改善民生、方便生活、产生收益、促进发展的同时,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建设者所关注、使用者所期待。领会和运用好这些新特点,对提升当前信息化建设水平具有指导意义和专业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中油瑞飞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