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庶栋
摘 要:隐喻已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语言表达方式,它是人思维的一扇窗,透过隐喻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的极大魅力。概念隐喻的出现丰富了隐喻的内涵,打开了隐喻研究的大门。有很多企业家十分善用隐喻,表达方式形象生动,语言功底为人称颂。本文《穿着布鞋的人》这本书为语料深入分析讲话中所用隐喻的功能和动机,从而得出两位企业家是如何通过隐喻来构建良好企业形象以及个人形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功能;企业形象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1
一、引言
有很多企业家在很多场合的讲话中都使用了语言的隐喻表达,他们语言生动形象,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够让听众迅速产生共鸣。“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说总书记是语言隐喻的集大成者,他讲好了中国故事,为中国构建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着布鞋的人》这本书中汇集了很多优秀企业家的语言,他们运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让企业走出国门,获得良好口碑。语言是一种艺术,而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是人类认识、理解世界的手段之一。根据 Lakoff 的定义,概念隐喻 ( conceptual metaphor) 是以一種认知域 (源域)的经验去理解另一种认知域 (目的域) 的认知机制。商业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的,无论在认知上还是感知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生活经验,人们有时候听商业新闻时,总是会觉得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然而隐喻却为这一枯燥的语言增添了色彩,让语言变得极其生动,如果用好隐喻,也就相当于用好了语言。
1. 《穿着布鞋的人》中涉及的隐喻
1.1 战争隐喻
如:(1)在座所有的人,你们是阿里巴巴的铁军。
(2)我们一直说在商战中最重要的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3)我想在历史上大家都知道我们开始干的时候没有钱,然后犯很多错误,每天到处打仗。
(4)我们今天的兵器并不差,我们的市场并不差,我们要练好搜索引擎。
这些战争隐喻的背后,体现着企业的创建背景。由于阿里巴巴集团在1999年成立,那时候的市场风起云涌,暗流涌动,既充满着机遇,有面对着众多的挑战和难关。企业要想在那个时代成长壮大起来,就必须攻坚克难,顺应潮流,把握时势,如此才能占据市场。这就像打战一样,要注重战术也要注重装备。只有战术和装备都有了,企业才能有立足之地,否则就会容易被其他企业吞并。
1.2 旅行隐喻
(5)我们不会因为这个随便改变方向,因为我们自己本人,阿里巴巴的员工也是股东。
(6)我们已经在一条船上,所有网站部门、客户部门、直销部门等等 必须同舟共济,必须渡过我们的阿里巴巴升级,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7)我很荣幸与大家共事,把中国人创办 的最伟大的公司这个理想一步一步地实现,一步一步工作,我非常感谢大家能够与我一起共事。
在2004年到2010年是企业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必须永远尝试,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探索改革的路径,让企业占得先发制人的先机。所以在这个阶段,企业家运用旅程隐喻较多,以此来表达对前方风雨的无畏和必能到达目的地的决心与意志。
1.3 人体隐喻
(8)但华为现在还是很弱小,还不足以和国际友商直接抗衡,所以我们要韬光养晦。
(9)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一个僵化的样板,而是一个有活的灵魂的管理有效的企业。
(10)说信息流的管道像太平洋一样粗,那会是什么概念,我们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想象不出来。
运用人体隐喻,突出企业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这暗含着企业的发展与人的成长是一样的。要经历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只有了解人的成长规律,才能领会到企业的发展规律。企业要像人一样,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战略。
1.4 体育隐喻
(12)我们认为,竞争不是主项,我们希望通过和Ebay 的竞争,来学 西方文化管理能力,增强我们的业务水平。
(13)最后强调的是,2008 年到 2010 年阿里巴巴整个集团的战略思想是:宁失机会,不抓机会,修炼内功,跑赢大局。
(14)这是真正世界性的拳击台,马上要上去,我们要配置好优秀的人才,要配 置好优秀的肌肉,拳击套、牙套要戴好。
体育运动具有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特点。企业也像体育竞技一样,既要有团队合作意识,也要有能冲刺的爆发力,耐力,与毅力。所以体育精神是支撑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云诡波谲的商业环境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就必须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这样才有机会赢得胜利,否则就会被淘汰。
二.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十分形象的认知方式,用在企业话语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隐喻唤起了听众的联想,更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本文以企业家的话语为语料,分析、解读了多个隐喻范式。企业家利用战争隐喻,旅行隐喻,人体隐喻,体育隐喻等隐喻范式来塑造企业形象。通过使用隐喻,让原本晦涩难懂的企业话语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听众也更容易理解企业精神,为企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沈雨敏.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域外形象的批评隐喻研究——以《经济学人》报道为例[D].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2018.
[2]曾广,梁晓波. 国家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建构——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J].外语教学研究,2017(2): 1-8.
[3]赵秀凤,冯德正.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经济学人》涉华政治漫画语篇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
(2):31-36.
[4]潘艳艳,张辉. 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J].外语研究,2013(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