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2017年3月的一天下午,阳光格外明媚,经历了漫长的冬天,此时冰城渐渐有了些许春天的气息。哈工大二校区主楼三楼辅导员办公室像往常一样忙碌,一名个子小小、略带羞涩的女孩试探性地推开了办公室的门。
短暂沉默过后,女孩发出弱弱的声音:“导员姐姐,我也想像你一样优秀,可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处于中游水平,你说我能赶上去吗?”
对面女孩先是睁着大大的眼睛听着,脸上保持了阳光般的笑容,然后用略带高原地区口音的普通话回应道:“没问题,我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重要是和自己比,任何时候都不轻言放弃!”
对话的双方是计算机学院本科生辅导员曲拥措姆和她的学生。自去年8月留校担任大一年级辅导员以来,类似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曲拥措姆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新角色。
这是藏族女孩曲拥措姆在哈工大学习生活的第八个年头。8年时间不算很长,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在曲拥措姆的内心深处,一路走来,哈工大就像家一样,给她无尽的温暖和激励,所以她始终抱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曲拥措姆始终将总书记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在一次次选择中不断成长、进步。在她的春春字典里,清晰地写着“信念”“梦想”“奋斗”还有“奉献”。她坚信,只有不断奋斗、奉献的青春,才是最有意义的、最有价值的。
大二那年,17岁的曲拥措姆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有人曾问她为什么要入党,她的回答简单有力:“在哈工大,优秀的人有很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共产党员,我也要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从入党的第一天起,曲拥措姆就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步步成长为那个她眼中的优秀的人。
奋斗足迹
曲拥措姆最为师生熟知、最励志的故事,是她如何从入学初的汉语不通、基础课听不懂,到靠着超凡的毅力和努力跃升到专业前列并获得保研资格。曲拥措姆在哈工大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她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每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只要心怀梦想,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够跨越学业这座大山”。她身上有一股愚公移山的劲头儿,一次次向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发起挑战。
1993年,曲拥措姆出生在西藏昌都左贡县一个遥远且偏僻的小镇,家里共有五口人,一家人都要靠爸爸一个人开车来维持生计。贫苦的家境,使得曲拥措姆从小就很自立,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通过知识去改变自己和整个家庭的命运。”
2009年,学习优异的曲拥措姆如愿收到了哈工大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带着父母和全村人的祝福和希望,她独自一人扛着20斤糌粑,经过5天4夜的行程,几乎横跨了中国的最西部到最东部,开启了求学之路。
那一年的9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到哈工大视察,与优秀学子和学生党员座谈交流,深切嘱托哈工大学子“主动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曲拥措姆的内心。她对自己说,总有一天,自己也要成为像师兄师姐一样优秀的人。
然而,想要成為优秀的人并没有那么容易。由于汉语不通加上基础薄弱,曲拥措姆从大学的第一堂课起就进入了一知半解的状态。第一次期中考试,大学物理成绩全班倒数,深受打击的她开始反思:“要想缩小和别的同学的差距,自己只有更加努力才行。”从那天起,她成为寝室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在好友张梅的帮助下,在一遍遍的讲解、思考和做习题的过程中,她逐渐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到了大二,她的学习成绩比大一前进了50名,并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那一年,她从入学的60公斤体重瘦到了40公斤。
曲拥措姆所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她的印象中,计算机就是用来听英语的,直到接触第一门专业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她才知道这个专业竟然这么高深、这么难学。第一次实验室的题目是“实现1-100的求和运算”,看着别人噼里啪啦地在键盘上轻松敲代码,她却只用两根食指在键盘中寻找英文字母,直到机房关门也没有完成题目。她一下子急哭了,还是班主任老师的一番话让她重新鼓起勇气:“编程,是一门功夫活儿,重要的是多练习”。从此,她成了机房的常客,有时一待就是一整天。下苦功夫者必有所得。不久后,她第一次独立完成了课后作业,还给班级的留学生讲解起了实验题。
打开了一扇窗,看到的便是整个世界。她开始由简单的编程接触到机器学习这门前沿的语言技术,在导师的带领下专攻基于社会媒体的用户行为分析领域。2014年10月,在学校举办的“丁香会杯”第二届创业大赛,她带领团队开发的“基于图像处理的黄桃去核机器人”项目从18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并获得5万元创业基金。领奖台上,她流下了开心的泪水。
就这样,曲拥措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入学初定下的目标靠近,逐步走向更大的舞台。她两次作为“青春?选择”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主讲人与学弟学妹分享成长经历,在团中央领导视察哈工大时作为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发言,在学校组织收看党的十八大开幕式时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在哈工大这个先进典型不断涌流的氛围影响下,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她变得越来越自信,人生目标也随之变得更清晰、更广阔。
爱的奉献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时指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在网络上看到总书记的回信,当时正在家乡西藏支教的曲拥措姆内心有些激动。她以自己是一名西部支教志愿者而骄傲。此后的几年里,总书记的话激励着她将志愿服务精神深深根植在血液里,激励着她将服务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和服务少数民族成长需求内化为一种精神追求。在她的价值观里,共产党员不仅要让自己变得优秀,还要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去追梦、圆梦。
时光回到大四那年,曲拥措姆原本已获得了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也有好几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但当她看到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公告时,她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支教地竟然有自己的家乡!
此时,大学期间假期回家乡短期支教的画面再次浮现在眼前,一想到孩子们渴望知识、清澈如水的眼睛,她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抓住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更多的藏族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哪怕能影响一两个人变得更好,就很有意义。想到这儿,她毫不犹豫地递交了报名表。
在支教一年的时间里,曲拥措姆将全部的能量和爱都用在了自己的学生身上。她支教的西藏藏医学院使用藏文学习专业知识,学生的汉语和英语基础较差。她担任毕业班的英语课和公文写作课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她还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们补英语课,把基本语法设计成一个个小章节,带着大家每天坚持练习。
为了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她将大学期间学院开展的“四会五带头”交流分享会的经验和做法“移植”到所带班级,用家乡人更能理解的方式讲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好政策,同时用彼此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勇敢地去追求梦想。一年下来,曲拥措姆和孩子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学生亲切地称呼她“知心姐姐”。如今3年过去了,很多学生依然和曲拥措姆保持着联系,时常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家乡支教的经历,让党员曲拥措姆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对待事情也更加认真。重新回到大学课堂的她,总觉得心头有放不下的事。她由自己的成长经历联想到正在哈工大求学的49名藏族学生:“他们和曾经的我一样,面临着学业基础薄弱、语言不通等共性问题,我要如何去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同时在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架起一座桥梁,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呢?”
其实早在读本科时,她就开通了“曲拥措姆热线”,帮助藏族学弟学妹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支教回到学校后,在和校团委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她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校团委的老师建议她成立一个工作室,发动更多的人来做这件事情。这个想法一下子点醒了她:“是呀,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有一个集体去做这件事情,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就这样,在学校党委的支持和校团委的指导下,“曲拥措姆志愿服务工作室”成立了。经过招募和培训,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和优秀汉族学生党员作为首批志愿者,与藏族学生结成“一帮一”牵手互助对子,一起学习、活动,一同成长、进步。
曲拥措姆经常鼓励学弟学妹:“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们的藏族同学也不能忘记,更不能落下!”几乎每天晚上及周六、周日,志愿者都会准时地出现在紫丁香青年服务站,为藏族学生进行概率论、理论力学、英语等课程的讲解、辅导和答疑。
目前已保送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的志愿者李培根说:“藏族学生单纯的像清澈的水一样,很高兴能为他们补习工数和概率论,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人,感觉自己的努力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学习成绩提高了,如何让藏族学生敞开心扉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朋友,是曲拥措姆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事情。她带领志愿者主动走近藏族学生,与他们交心交朋友。在教室里、操场上、寝室中,经常出现志愿者与“一帮一”牵手互助的藏族学生一同自习、锻炼、娱乐的身影。
2015年,曲拥措姆和志愿者一起策划并举办了首届藏文化节,借助十余个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藏文化项目,为藏族学生提供展现舞台的同时,也让更多师生了解和认识西藏,促进了民族交融,受到一致好评。看到自己精心策划的活动首演成功,她笑的像开心的孩子一样。
在曲拥措姆看来,大部分藏族学生毕业后都要回到西藏工作,如何让他们始终怀着感恩之心走向社会,努力成长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工作室成立了团支部,为每名藏族学生配备党员导师,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在藏族学生眼中,党员曲拥措姆是平易近人的“大姐”,更是每個人竞相学习和追赶的榜样。截至2018年底,49名藏族学生中,有1名党员、两名预备党员,有28人提交入党申请书。
“导员姐姐”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运行,曲拥措姆志愿服务工作室的服务对象已由最初的只有藏族学生扩展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加强各民族团结和友爱的重要阵地。
看着工作室逐渐步入正轨,曲拥措姆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即将硕士毕业的她此时的想法就是回家乡工作,这也是家人的期盼。她心里很清楚:以自己现在的学历,回到西藏找一份底薪8000元的工作并不难。这将极大地改善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境,实现自己当初对父母的承诺。
然而,就在曲拥措姆憧憬和规划着未来的生活,想象着一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的美好画面时,学校委派曾经培养和帮助过自己的老师找到她,就是否考虑留校工作同时继续负责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征求她本人的意见。
她认真地听完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并没有立即给出答复。那一晚,她躺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满脑子想的都是白天老师对自己说的话。
一边是家人的期盼,一边是学校的挽留,该如何抉择?她在这种两难的取舍中挣扎着、思考着。那几天,她想得最多的是一直以来学校的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她也放心不下和自己亲如一家人的少数民族学生,她在脑海里一遍遍地过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马祖光院士、专业创始人陈光熙教授的故事,她的心里渐渐有了答案。
当曲拥措姆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先是沉默了,过了一会儿,电话那头传来父亲浑厚的声音:“女儿,你勇敢做决定,爸爸妈妈支持你!”过去几年里,曲拥措姆经常在电话里和父母讲起自己在哈工大的成长故事,讲起学校、老师和同学如何帮助自己,渐渐地,父母的心里对这所知名学府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再加上在曲拥措姆上大学后,父亲养成了每天看新闻联播的习惯,潜移默化中对党的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他在心里认同孩子的做法。
就这样,曲拥措姆用最短的时间做出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决定。她说:“学校让我来做少数民族工作,代表着一种信任,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服从组织的安排,到更广阔的舞台去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辅导员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哈工大这个大舞台继续施展自己的才能。”
2016年8月,当又一批新生踏入哈工大校门,曲拥措姆正式成为一名本科生辅导员。从此,她又多了一个新的称呼“导员姐姐”。几乎没用多长时间,她就适应了新的角色,和371名学生打成一片。
学生眼中,这位“导员姐姐”有点不一样。她总面带微笑,她会和学生一起晨练、吃早饭,时刻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她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直掌;有学生在网上看到曲拥措姆的名字和事迹,都把她当成学习的榜样。
时间久了,学生无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找到这位“导员姐姐”,每次她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生指点迷津。
那年的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不仅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还特别“点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让刚刚走上辅导员工作岗位不到半年的曲拥措姆感到倍受鼓舞,一下子浑身充满了力量。
在曲拥措姆看来,辅导员工作是一种只有你体会了才能知道其中幸福的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特别有成就感,即使再苦再累,能够得到学生的一句“谢谢”,就很值得。虽然工作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她却收获了来自学生的很多感动。
2016年12月13日是曲拥措姆留校后过的第一个生日,这一天,她收到了很多学生亲手制作的贺卡。一名藏族学生在贺卡中写道:“来到哈工大最幸福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你这个优秀、超级棒的大姐。谢谢你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你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榜样!”看到这些爱意满满的贺卡,曲拥措姆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2017年寒假,曲拥措姆只在家待了十幾天,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生家访上。她先后走访西藏、四川和黑龙江三地的9名学生的家。家访中,她清楚地记得,一位学生的母亲到车站送孩子和她时,叮嘱孩子“在学校专心学习,不要担心家里,不要舍不得吃和穿。”她想到了当年自己的母亲也曾说过同样的话。
回到学校后,她帮助这名学生申请了困难补助。她在日记中写道:“家访接近了我和学生还有家长的距离,也让我更清楚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今后我要给每一名学生足够的爱和温暖。”
刘文超是曲拥措姆的同事,她俩同一年入职,住在同一个寝室。她这样评价曲拥措姆:“她对学生的事情还有工作室的事情都特别上心,经常要工作到很晚才睡,无论学生何时打电话或发信息,她都会第一时间给学生解答和回复。她和身边的人相处也很融洽,对同事很热心,经常会主动分享一些好的工作方法。”
在基础学部主任赵希文看来,作为一名本科生辅导员,曲拥措姆对待工作很认真、负责,在学业支持、思想政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工作方法,相关经验和做法已在基础学部和其它学院得到了推广。
在领导、同事和朋友眼中,曲拥措姆每天都忙的不亦乐乎。除了要完成本职工作,还要兼顾工作室的管理,不定期和少数民族学生交流,同时更要抽出时间学习新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为提升个人的理论修养,她会反复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的讲话和学校相关会议精神,再结合本职工作深入思考。即使再忙,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阅读人民日报官方微信推送的文章。她告诉自己,要想成为学生和他人心中的榜样,首先就得让自己变的更好。
砥砺前行
2017年4月29日,曲拥措姆作为712名参会代表中的一员,出现在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式和分组讨论等环节,履行一名党代表的神圣职责。那一刻,她的心情既兴奋又激动。会后,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今后我将继续发扬学校精神引领、品牌带动、典型示范的好传统、好做法,培养和带动更多优秀学子在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建功立业。
一年后的6月2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看着在主席台就座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为黑龙江省参会代表的曲拥措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兑现了当初立下的誓言,成为了像师兄师姐一样优秀的人,以前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总书记,就这样真实而清晰地出现在自己的眼前,这怎能不让人激动呢?
故事还没有结束。2019年4月30日,还是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曲拥措姆作为受邀青年代表参加,再次与习近平总书记近距离见面,兴奋的她在自己的朋友圈晒出红色的邀请卡,并写下了这句话:“不负韶华,砥砺奋斗;不负时代,不负青春。”这不只是她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青春宣言。
这就是共产党员、藏族女孩曲拥措姆交出的青春答卷。三次选择,三次考验,三次升华。在一次次的选择和考验中,曲拥措姆的角色在不断转换和变化,不变的是她那颗始终追求卓越、感恩社会的初心,不变的是她那颗始终坚守和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初心。
作者简介:
商艳凯,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全媒体中心)主任编辑,长期从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多次荣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一等奖,撰写的多篇新闻作品被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刊登、转载,主要作品被编入《院士的人生与情怀》《初心的力量》等书籍。
责任编辑/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