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诗歌语言艺术研究

2020-04-09 04:41李秀
青年文学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舒婷语言艺术诗歌

李秀

摘  要:舒婷作为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对人生、对爱情的认识以及对祖国、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本文将结合诗人的情感律动从句式结构、诗行建构两个方面探究舒婷诗歌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舒婷;诗歌;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6-0-02

诗歌不像小说或剧本以情节故事来取悦于读者,它仅以语言来表情达意。简而言之,对于现代诗来说,诗就是语言本身。通过参阅舒婷诗歌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多数是对舒婷诗歌的意象、女性意识、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对舒婷诗歌的语言研究仍处于初期,是文艺界诗性语言研究的一个缺憾。于是笔者将从语言的外部形式句式结构、诗行建构两个方面对舒婷诗歌进行补充性研究。

一、舒婷诗歌语言的句式结构

海德格尔说:“语言的本性并非在指称中消耗自身,它也不仅仅是具有指号或密码特性的事物。因为语言乃是家园,我们依靠不断超越家园而到达所是。”在诗歌中,语言不再是詹姆逊所说的“牢笼”,那么,语言结构也不是为束缚语言而存在,它已成为人的诗意存在的精神家园,成为自己的精神领地。语言结构是为情感和思想服务的,是诗意情感律动的显示器。

在舒婷的诗歌中明显的语言特色之一便是使用了假设,转折,虚拟和选择等句式。由此,这些结构所表现的也便是她情感中的复杂心理,如矛盾,纠结,选择时的迷茫,以及为此而做出的努力,写出了无数人的心声,便因此与无数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人的语言结构经常使用一些果断性否定副词来进行连接,比如“不”、“绝不”,“不止”,“不能够”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接起来,而且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坚决。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岩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致橡树》)”。其中“绝不”一词的使用表现了诗人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因为为了炫耀自己,为了荣华富贵而如凌霄花一般攀高枝,表现诗人对其爱情观的强烈不满,态度极其坚决,同时也是对新时期新女性的一种强烈呼吁,无论诗人的时代,还是现如今都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在《神女峰》中诗人用选择性连接词,“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与其——不如——”这一选择性连词构成的选择句式,毫无保留地传达出了新时代的“女权宣言”,这带有忧伤成分而饱含深情的诗句是从诗人的心中喷出,回荡在滔滔不息的江岸,镌刻在民族的崖壁上。

在《四月的黄昏》中诗人运用假设性连词,“四月的黄昏/好像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也许有一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也许”这一本来就具有一种猜测可能实现,留有余地的词进行连接,表明了诗人对青春爱情的希冀,对希望的追求。在《寄杭城》中诗人用一个假设出来美丽清新的意境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挚的友谊被赋予了诗情画意班的色彩,纯洁的友情如那清澈的湖水,湛蓝的天空,令人神往。

在《呵,母亲》中诗人为了对母亲深深的爱,用了一系列的“企图”准确表达母亲爱的转折假设句式,“呵,母亲/为了留住你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镜”“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生怕浣洗会使它/失去你特有的温馨”,但终究因没有找到充分传达这种深挚的爱的方法而不安,于是诗人发出“呵,母亲/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这样的反问。

这些词语虽为虚词,但是他们所形成的语言结构传达的意义直接表现了诗人内心极大的心理矛盾冲突。她所以运用转折、假设等句式来抒发情感世界的复杂性,不仅仅是个人因素,更多的是那个时代所打上的特殊烙印。正是这种语言结构形式充分显示了在那个历史的转型时期所出现的选择朦胧状态,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

对于舒婷诗歌外部语言形式的研究,除了在句式结构方面特色突出外,在诗行建构方面也有自我特性。

二、舒婷诗歌的诗行建构

著名诗人徐志摩曾提出“新诗需同时下两种功夫,‘一面造匀整的瓦料,一面打算将来建筑的图样”。[5]笔者认为,在语言艺术中,诗歌较之散文而言,最显著的差异就是分行。舒婷的许多诗歌,抛却一切本就有的诗境,诗艺,情感,只单单看其诗歌诗行的建构,那么诗应有的外表美便体现出来了。

不过,新诗诗行建構不是随意为之,任意建构,也不仅仅是为了外表与传统诗歌的区分,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诗歌自身的节奏,并且它也是以诗人生命体验为基础的情绪情感的外化。简言之,诗行建构具有造型,节奏,抒情,语言强化等多种功能。因而由此所建构而成的诗行看似散漫自由、忽长忽短,但其长短不拘的排列方式正契合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与变化以及生命顿悟的变化轨迹。就此而言,在舒婷诗歌中体现得相当充分。

(一)整齐式

整齐式的诗歌是很多新诗的样式,在舒婷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读雪》:

日渐堆积

孤独已如腐叶肥沃

手指洞穿玻璃伸出窗外

一枚雪花刚测过

阿尔卑斯山的体温

微微搏动在我的掌心

暗夜零度胎生

关闭一切人工照明

进入幽暗的内心

纷纷扬扬

扬杨纷纷

多边形的细节经不起触摸

哪怕怀着

一根火柴的温柔心情

只有在年龄与经验的冻土上

保存语音原形

平平仄仄平平

全诗总共一节,十七行,整体上看上去是整齐的,然而也不是绝对的整齐,就每一行诗自身而言是长短不一的,因为诗人的内心的节奏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动着的曲线。因此,长短不一的诗句则与语速以及情感的变化紧密结合的。例如,在这首诗里就出现了长短不一,总体整齐的诗歌造型。那么,较短的诗行“日渐堆积”、“纷纷扬扬”、“扬扬纷纷”、“哪怕怀着”这几句之所以较短,是因为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是寂寞而孤独的,情绪是低沉的,较短的诗行说明诗人这短行与长行之间有稍长点的停顿,而不是用一个长诗行来一气呵成。由此来看,诗行的建构正适应着完整的“义顿”和情绪的间歇。

在《致橡树》里亦是如此,不分小节,长短不一且排列整齐的诗行里完整地表达着诗意,体现着诗人的情感律动。像这种诗行排列的诗还有《双桅船》、《人心的法则》、《馈赠》、《四月的黄昏》,都给人整齐划一的审美效果。

(二)凹字式

这种诗歌形式犹如“凹”字形一样,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曲线美感。在舒婷的诗歌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诗歌《那一年七月(节选第一节)》:

看见你和码头一起后退

退进火焰和星星树的七月

是哪一只手

将这扇门永远关闭

你的七月

刚刚凋谢

看不见你挺直的骄傲

怎样溺在夕照里挣扎

沿江水莹莹的灯火

都是滚烫的泪

我的七月

在告别

全诗共三节,每节又分为两小节,并且每小节都采用这种“凹”字式的建构方式,优美的外部形式似乎更具有诗的气质。在这首诗里,诗人所表达的是对一个旧时好友随波逐流的蜕变而产生的物是人非的复杂情感的表达。在诗中“凹”字式的建构中被“凹”进去的部分则是诗人所要强调,突出表达的成分,更是诗人在每小节里情感突出和高潮的部分。如“是哪一只手/将这扇门永远关闭”;“沿江水莹莹的灯火/都是滚烫的泪”;“我祈求过风/从不吹在你的帆上吗”;“假若这是真的/你心头该是终年大雪”;“笑容锈在脸上很久了/孤独蚀进心里很深了”;“那么,你对七月是个幻觉/那么七月对你是个空缺”,这些被“凹”进去的句子均与诗歌整体的感情基调相照应,表达着诗人的反思、矛盾和那深层的隐隐痛心。诸如此类的诗除了这一首之外,还有《圆寂》、《……之间》等。

(三)楼梯式

中国现代诗歌受俄国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便出现了大量采用“楼梯式”的作品。这种形式就是采用次行缩进的格式。舒婷也对这一形式进行借鉴,如下:

于是蚕蠕动着

穿過

一环又一环自身的陷阱

为了片刻羽化

飞行状地

死去

——选自(《复活》第三节)

那一夜失眠

翻来覆去总躲不过你长长的一瞥

这些年

我天天拌在这道弦上

天天

在你欲明犹昧的画面上

醒醒

睡睡

——选自(《水杉》第二节)

从这两节诗可以直观地看出,梯式诗是在上面一句顶格写之后,下一句则是空两格,一直延续下去的诗歌形式。诗歌的外观像阶梯一样优美,可以说是“诗的阶梯”,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并且笔者细细品味发现,阶梯顺势而下的形式也和诗人的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第一个例子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本来就是在面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的社会,从蚕这个意象中悟出人生如同蚕既囿居又超越的“蚕蛹”,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因此诗人所标到处的便是低沉悲哀的情绪,恰好与诗人的顺势而下的梯式相吻合,且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这种低沉与悲哀的情感变化。并且这种梯式的形式的最后一句的音调也是去声调,如上面诗句里的例子“死去(ù)”“睡睡(shui)”,与往下走的阶梯形式也是相符合的。这种诗歌还有《原色(第二节)》、《一种演奏风格(第二节)》、《神女峰(第一节)》等。

由此看来梯式的诗行建构与诗人情感的变化以及语调有着不可分割关系,诗人这样便使诗达到了内外和谐的艺术效果。

史密斯曾在《辞句》中谈到:“世界上,究竟还有什么慰藉像语文的慰藉和安慰呢?当我被生存的黑暗闹得茫然若失了,当这个华美的万象在我看起来,像是哈姆莱特所见,归于尘埃和残根了,倒不是在形而上学里,也不是在宗教里找到了重要的保证,却是在美丽的辞句里。”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的心境也变得浮躁变得压抑,当我们被生存的苦恼所笼罩的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正是那优美的辞句。而舒婷的诗,于“封面和插图”中,于当代中国诗坛,“成为风景,成为传奇”,需要我们驻足欣赏。其实舒婷本身就是中国诗坛一个美丽的漩涡!她的诗性语言也是对这个时代的弥补,更是对当代人心灵的弥补。

本篇论文通过文本分析与查阅相关书籍的方法对舒婷诗歌语言做了详细的探析,并从句式结构、诗行建构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由此,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舒婷诗歌语言应有的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

[1]舒婷著.《舒婷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4.

[2]马大康著.《诗性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

[3]戴达奎著.《现代诗欣赏与创作》.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6.

[4]舒婷著.《舒婷随笔》.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9.

[5]舒婷著.《致橡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6.

[6]舒婷著.《舒婷文集3·凹凸手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8.

猜你喜欢
舒婷语言艺术诗歌
诗歌不除外
舒婷《致橡树》(节选)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诗歌岛·八面来风
舒婷的鼓浪屿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诗人舒婷的爱情故事
诗,我喜欢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