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中国水库时空变迁及其效应分析

2020-04-09 04:39何镇宇
关键词:供水量水库数量

何镇宇, 宋 松,2*

(1. 广州大学 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广东 广州 511485)

水库是通过人工建坝等工程手段拦截河流或湖泊等自然水体形成人工水域,通过径流调节以改变自然水资源分配过程,在防洪、兴利、供水、发电、养殖和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我国是水资源极端匮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十分显著,旱涝灾害频发等现象危及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阻碍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1].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大量兴建水库以满足不断上升的水安全要求与水资源需求,水库已成为人类影响地表水体功能与景观的重要因素[2].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仅有大中型水库23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洪抗旱解决人民最基本的安全需求,水库数量急剧增加,近几十年来技术难度较大(如三峡、小浪底等)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产生了空前的经济社会效益[3].同时,随着河湖污染日趋严重,水库已成为重要的饮用水源.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 822座,水库总库容8 953亿m3[4].

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深入,水库的重要性与宝贵性日益凸显,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水库数量、质量、生态环境效应及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监测与评价研究相继开展[5-7].国内外学者梳理了水库数量急剧增多、库面面积和蓄水量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增长的变迁趋势,并揭示了大规模蓄水对富营养化及水质恶化的促进作用[8-9].在水库的水环境效应方面,除了对水量与水质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水库泥沙淤积及其造成的环境响应[10],探讨水库底泥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在全球变暖中的作用[11],探究上下游水文水力条件变迁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干扰[12],评估水沙拦截与引水灌溉对大江大河径流格局与水沙通量的影响,开展大型水库及其调度过程对流域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等[13-14],这类研究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在水库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水电站及闸坝的修建推动了全球水电产能的重构,水库的削峰补枯效应在水文灾害防治、水产养殖、工农业与生活用水保障方面展现出极大的效益[15].水库管理目标也从早期的以水库渔业生产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以水库水质为导向的核心目标体系[16],水库群联合调度的效益与风险评估逐渐受到重视[15].总体上,目前水库的研究偏重数量变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水库功能与调度管理动态研究则多局限在单一库区或特定库群进行探讨,针对水库这一特殊水体的长时间尺度、高空间分辨率的时空动态变迁研究较为少见.然而,精准刻画水库的数量、分布与时空动态,是定量分析水库经济环境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亦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瓶颈之一.准确掌握全国范围内的水库时空分布,对于水资源调度、洪涝灾害治理、生态环境管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长序列遥感监测影像数据,结合专题图件与统计资料,刻画近三十年来水库的空间变化特征,剖析水库的宏观时空动态分布,并分析水库变化对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深入探讨中国水库的时空演变与发展历程,推进水库高效管理与利用,为水利开发建设及利用对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1 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与数据源

中国位于18°~54°N和73°~135°E的范围内,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和气候多样造成了水热组合时空变异较大,洪水与干旱威胁比较严重.全国大陆的地表景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由山地、丘陵和高原组成的山区占全国面积的2/3,丰沛的水量与陡峭的地势为水能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占全国面积1/3的平原与盆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农业生产活跃,经济发展迅猛,生活、灌溉与工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要求较高,催生了大量的灌溉与引用水源水库.

本研究的数据包括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其中,属性数据主要是水库数量、库容量等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和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空间数据主要是水库空间分布以及水库面积数据,基于Landsat MSS/TM/ETM、GF-2(局部区域)的多时相卫星图像数据(表1),分辨率为30 m,进行人机交互解译获取.详细步骤如下:①遥感影像预处理,包括假彩色合成、几何校正、图像切割和地理参考等预处理[17];②结合Google earth地图、地形图和统计资料等,确定人工塑造痕迹明显、影像纹理较为均一的水体为水坝所在地,并在屏幕勾绘其边界形成水库图斑;③结合实地调查资料、专题图、统计资料、地理图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土地利用数据,对初步解译结果进行矫正.在结果可靠性上,本数据集采用了核线法对数据进行精度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水库解译总体精度约为88%[17].

表1 数据来源Table 1 Data sources

此外,本研究还随机选取了广东省30个水库与本研究结果进行比对,水库分布位置及面积吻合度达85%;在大型水库面积(特别是狭长型水库)的提取过程中(如三峡水库),主要通过清晰的影像数据将大型水库上游沿程3~5 km河段及淹没范围显著膨胀的水面作为水库面积的计算范围,对于水坝上游沿程数十公里的河道宽度增大,在遥感影像处理上大部分仍作为河道而非水库处理.

1.2 水库等级划分

水库是一种介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半自然水体,其库容与水位决定了水库的调节作用与服务价值.根据原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丘、丘陵区部分)(SDJ12-78)的试行规定,水利水电枢纽根据其工程规模、效益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划分为大中小三级五等.其中,水库的库容量大于1亿m3以上定义为大型库容,库容量大于或等于0.1亿m3而小于1亿m3则定义为中型水库.库容量小于0.1亿m3则定义为小型水库.

1.3 核密度分析法

水库在水利规划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时空格局受河流分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双重制约.探讨水库分布的集聚程度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对于探究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及其时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核密度是反应要素空间聚集程度的有效指标.核密度分析是以Silverman描述的四次核函数为基础,通过计算一定范围内观测数据的密度来分析观测对象的空间分布态势.距离中心点近的数据点被赋予较高的权重,反之则赋予较低的权重,每一个点的估计密度就是该区域所有点的加权平均密度[18].

水库聚集度计算式为

(1)

式中,pi为空间中任意一点i的核密度;Kj为研究对象j的权重;Dij为空间点i与研究对象j的距离;R为选定规则区域的带宽(Dij

2 结果分析

2.1 水库总量的时间变化

以2015年水库数据为例,中国水库的分布如图1,近三十年来面积数量如表2.全国水库数量的增加以及大型水库工程不断推进,使全国水库面积从1990年的32 879.14 km2增长至2015年的42 696.94 km2,总体增长率达30%.其中,1990-2005年期间水库面积增长率不断增大,而2005-2015年期间,增长速率逐渐放缓,结合1990-2015年期间全国库容量加速增大的事实,表明2005-2015年期间,库容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平均水库深度的增加,即技术难度较大、深度较大的大型水库的兴建增大了水库的平均水深.

图1 2015年中国水库分布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China reservoirs in 2015

表2 1990-2015年水库面积数量Table 2 Number of reservoir areas, 1990-2015

1990年至2015年以来,水库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2005年以后,水库数量快速增长.其中,2010年至2015年增长速度最快为11.5%,数量也达到最高的97 988座水库.水库数量的增长也推动了库容量的快速增长.1990年水库总库容为4 660亿m3,2015年总库容增长了接近84%,达到8 581亿m3.库容量快速增长的年份与水库数量快速增长的年份相吻合为2005年至2015年(表3).

表3 水库数量与库容量Table 3 Number and capacity of reservoirs

由表3可知,我国小型水库数量占水库总量的绝大多数,小型水库从1990年的80 522座增长至2015年的93 437座,仅在2005年,出现数量稍有下降的现象;大型水库基数小,但增长率最大,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中型水库在数量及其增长速率上均处于中间水平.2010年至2015年期间,大型、中型、小型水库增长率分别为28.08%、17.59%、11.17%,标志着近几年投资大、技术难度较大的水利工程的主导作用,突显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小型水库与中型水库的数量占全国水库数量的比重高,但在库容量贡献上远远不及大型水库(图2).从1990年至2015年我国水库库容量不断上升,且大型水库的库容量的上升速率远远超过小型水库与中型水库的总和,1990年至2015年期间的总库容增长了接近1倍,大型水库库容占比由72.90%提高到79.38%,中小型水库库容占比持续缩减.同时,大型水库对于水资源的调度能力以及防洪蓄洪能力皆处于主导地位.

图2 大型、中型、小型水库库容量占比Fig.2 Proportion of large, medium and small reservoir capacity

2.2 水库的空间变化

我国各省份1990年至2015年水库数量如图3(a)所示,我国水库多集中在东南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水库聚集程度较高的地区有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与湖南、湖北等地区,山东、湖北、广东、江西、湖南、四川及云南等七省份的水库数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水库的分布空间与黑河腾冲线基本一致,线路东侧为人口密集区,经济实力较强,水库数量多.线路西侧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经济薄弱,水库数量稀少.长江与珠江穿越我国地势高差较大的区域,上游具有丰富的地势能,下游则是长三角经济圈与珠三角经济圈,且我国东南部城市化发展迅速,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数量多,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具有极大的需求,新建水库多集中于这两大流域.

1990-2015年我国水库面积分布如图3(b),2015年广东、湖北和江苏的水库面积累计均超过4 500 km2,处于全国前列.水库面积集中在我国东部与东南部沿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网覆盖面广且水文情势复杂,水库水体面积覆盖广.同时这两个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活跃地带,人口密集区域,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区的水文情况.

1990年我国库容总量为4 660亿m3,库容量最高的两个省为河南省与湖北省,两省库容量分别为500亿m3与501亿m3,西藏、青海、贵州、陕西、山西与宁夏水库库容量较低,皆低于50亿m3,如图3(c)所示.2000年我国库容量上升至5 184亿m3,广东省库容量突破380亿m3,位列全国第二,湖北省库容量为504亿m3,居全国第一,西藏、重庆与宁夏库容量仍处于低位运行.2015年我国水库库容量持续上升达8 581亿m3,因三峡水库不断开展蓄水试验,其中湖北省增长速度最快,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 m正常蓄水位,湖北省水库库容量达到1 262.9亿m3.河南、湖南、云南、广西、广东以及浙江等六省水库库容量上涨也较快,东北部呈现平稳增长态势.1990年至2015年我国库容量的增长主要是围绕着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受益于两大流域丰富的水资源与我国两大经济圈的强劲推动,及沿岸省份库容量的快速增长.

图3 1990-2015年各省份水库数量(a)、面积(b)及库容(c)Fig.3 Reservoir amount(a), area (b) and capacity (c) of each province,1990-2015

从图4可以直观地看到我国水库面积变化情况.1990年至2000年水库面积增长区域处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部以及东北部.其中,广东、湖北、山东水库面积数量增长最显著.2015年我国水库面积较2000年增长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有从沿海地区至我国中部地区扩散的现象.水库面积快速增长区域不再限于经济发达的省份,我国西南、西北、东北地区都出现了超过300 km2的增长.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有小部分地区出现减少现象,如京津唐及珠三角城市核心区域,建设用地的扩张侵占了水面,导致城市中心地区水面积减少.

图4 1990-2015年水库面积变化趋势(100 km分辨率)Fig.4 Variation trend of reservoir area,1990-2015

2.3 水库聚集度变化

基于水库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数据,采用核密度方法(Kernel Density)分析水库面积的聚集程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如图5所示.1990年至2015年我国水库面积空间动态趋于分散,呈现多核心聚集局面,水库基本集中在京津冀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以及长江中下游经济带.199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库面积聚集度最高且呈现微弱的双核心分布,同时期珠三角地区水库面积聚集度处于全国第二.2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核心增长现象继续加强,湖北省内的聚集程度为全国最高,为主核心,在长江下游地带出现另一增长核心,双核心不断增长促使大范围水库面积聚集度范围进一步加深,同期京津冀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水库面积聚集度进一步提高,并呈现出围绕聚集核心向四周扩散发展的趋势,且出现了因扩散效益导致的珠三角区域与湖北省区域的相互连通.2015年京津冀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库面积聚集度持续上升,京津冀地区水库面积聚集度围绕北京地区增加,其影响范围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扩张,江苏省内聚集度继续加强,四大核心出现互相连通的趋势,同时,珠三角地区水库聚集度不断提高并往雷州半岛方向推进,进一步影响到广西南部与海南东北部.湖北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并有“千湖之省”的称号,其水库数量与水库库容量增加推动了水库面积聚集度的上升.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河湖众多,河渠纵横,水网稠密,错综复杂的水系及人工闸坝与圩区建设使得江苏省内水利工程数量不断增加,推动了省内水库群形成聚集核心并不断向四周扩散.此外,在我国东北地区水库面积核心聚集程度受水利工程推进的影响,规模初见.从1990年至2015年的时空演变可以看出,我国水库面积不断增大且聚集程度进一步加强,水库集聚的核心逐渐由地表水资源最为丰富的湖北、珠三角地区向经济迅猛发展的京津唐、长三角地区扩张.

图5 1990-2015年水库面积聚集度Fig.5 Accumulation degree of reservoir area, 1990-2015

3 水库的社会与自然效应

为保证获取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以及连贯性,以及能有效地从社会与自然因素角度探讨水库建立的效应以及影响,本文选取防洪除涝、水电供电、供水效益和水沙截留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3.1 防洪除涝效益

水库具有防洪除涝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蓄水与泄洪等方式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保障上下游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在充分考虑水库的安全和隔离的情况下,水库的修建能够调整优化水系,使水系与地块功能变化相适应.通过控制水库库容量与水位,发挥水库的调蓄作用.同时促进水库周边水网的有机联系,使得除涝效果不断增加.

通过搜集《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6)》获得我国1990-2015年除涝面积数据,如图6所示,1990年至2015年我国除涝面积由193 370 km2上升到227 127 km2,增长态势基本与水库增长情况吻合.水库对于除涝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预测洪峰到达时间与峰值流量,尽早地调整水库的蓄水量以及调动周边相关的水利基础设施,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或是减弱其强度.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水利技术的更新,我国除涝工作将会不断完善.

图6 1990-2015年除涝面积Fig.6 Drainage area, 1990-2015

在空间分布上(图7),2005年至2010年我国除涝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以及黑龙江省,但面积仅增加0.1 km2以内.我国东南以及西南地区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5年后我国除涝工作初见成果,2015年西藏地区局部水库面积上升20~90 km2,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使西藏除涝面积扩大.2015年与2010年相比,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除涝面积整体上升.通过除涝面积的时空变化与遥感提取的影像进行结果分析,显示水库数量和水库面积增加的区域,如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除涝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水库面积增大,库容量的上升能提高水库“错峰”与“削峰”的能力,减小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威胁.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2015年水库面积聚集度向四周扩散,且聚集程度上升.此地区水库面积与2000年相比增加达90~590 km2,随着水库面积和水库面积聚集度上升,2015年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除涝面积增幅达0.11~0.35 km2,防洪除涝成果显著.

图7 2005-2015年除涝变化趋势Fig.7 Change trend of drainage area,2005-2015

3.2 水电供电效益

水库建设为我国水电供电量做出巨大贡献,对我国能源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建国前我国高于15 m以上的水库大坝只有22座,水电发展落后.改革开放后水电供电量不断上升(表4),近十年平均水电供电量达到8 561亿kW·h.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水电的发展离不开水库的建立,三峡、小浪底和二滩等特大型水库大坝建成,推动了我国水电发展实现质的突破.1990年我国大型水库数量少,大型水库库容仅为3 397亿m3,此时水电的供电量仅为1 267亿kW·h.通过水库建设,2015年我国已建成大型水库数量707座,大型水库库容量达6 812亿m3.同时,结合遥感解译结果分析,我国水库面积已增加至42 696.94 km2,水库的高质量发展直接推动了我国水电供电量的增加,2015年我国水电供电量达11 303亿kW·h,较1990年增长幅度达到792%.其中2000年后水电供电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至2010年增长速率达到81.9%(图8).水库的合理构建不仅能起到防洪、灌溉等作用,还能推动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为我国高质量城市化提供助力.

表4 我国水电供电量Table 4 China’s hydropower supply

图8 1990-2015年水电供电量与水库数量关系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power supply and reservoir quantity,1990-2015

我国水库集聚度较高的地方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水电供电量的增加,我国电力消费量不断攀升,与水库面积聚集度高的地区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从1995年至2015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电力消费量处于全国前列,而这些区域也属于水库面积聚集度高的地区,水库的集聚使得当地有更加充足的水电资源.湖北省作为水库面积聚集度高的省份,虽电力消费量并没有很突出,但其省内水库群所产生的水电能源为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电供电量.随着水库数量的增加以及水库间的相互协调管理,水库带来的社会效益影响正逐渐扩大.

3.3 水库供水效益

水库的大量兴建为城乡生活需水、工业需水、农业灌溉及生态环境蓄水提供了保障,有效缓解了地域性和季节性缺水问题.结合遥感数据结果(图9),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的水库聚集程度高、库容量大,通过水库群之间的合理调度有助于提高供水效率,保证生产与生活的供水量.工业发展与人口数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在城乡生活供水量高的地区,工业生产供水量也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珠江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工业发展迅猛,其中,贵州、湖北、江西和浙江等省2010年的工业生产供水量超过了20亿m3.

图9 2010年我国蓄水工程的供水量及其空间差异Fig.9 Water supply and its spatial difference of water storage projects in China in 2010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水利统计年鉴(2011)》,灰色地区为数据缺失地区(港澳台地区未纳入统计)

农业灌溉供水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灌溉需水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新疆、湖南与两广地区.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降水量少,为中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西北地区年调出粮食最多的省区,充足的灌溉水资源是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保障之一.2010年新疆农业灌溉供水量位列全国前列达90亿m3.湖南、广东和广西三地拥有优越的水热条件,农业灌溉供水量超120亿m3,其中,湖南省供水量最高,达157亿m3.近三十年来,我国东部与东南部地区水库数量不断增加,聚集程度上升,大幅提高了该地区调节水资源供给能力.

蓄水工程的生态环境供水能力较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留其所需的水量,使得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循环.全国范围内2010年内蒙古生态环境供水量达19亿m3,居全国第一,贵州、浙江及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供水量较其他地区高,均在2.5亿m3以上.但其余大部分省份生态环境供水量不足2亿m3,全国生态环境供水水平还有待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需进一步改善.

我国水库对西北以及西南地区的供水效益主要集中在农业灌溉方面,而在中部以及东部地区则形成以农业灌溉为主,工业生产为辅的供水结构(图10).我国25个省份农业灌溉供水量占比超过50%.其中西藏、新疆和广西农业灌溉供水量占本自治区供水量的90%以上.工业经济是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8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2010年贵州省工业生产供水量占本省供水量的50%以上,以满足贵州工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北京市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缺,在市场与政策的影响下工农业不断外移,城乡生活供水成为北京市供水的主要类型.我国生态环境供水量占比低,多个省份占比不超10%,如何优化我国供水结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10 2010年各省份供水类型占比Fig.10 Proportion of water supply types by province in 2010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水利统计年鉴(2011)》,上海数据缺失未参与统计(港澳台地区未纳入统计).

灌溉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治水策略的调整有关,水利工程原规划的单一农业灌溉功能定位已不适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近年来,由于不同区域的产业调整,导致供水需求发生变化,通过水库群大数据分析、信息实时共享持续监控及算法模拟预测等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及时调度,为我国优化供水结构提供高效手段.

3.4 水沙截留及其效应

水库建设在提供水源、防洪排涝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大量修建水库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兴建水库可能会诱发地震,增加库区及附近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同时也对库区造成泥沙淤积,导致下游地区土壤盐碱化现象加剧.本节将从水库建成后拦截大量水资源及泥沙进行分析讨论.水库对水资源与泥沙具有一定的拦截作用,从而导致内陆水面率提高,同时极大地削减了江河径流量及泥沙输移量,给自然环境地表塑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七大江河的径流量与输沙量持续缩减(表6),尤以水资源极度匮乏、水库建设最为活跃的海河流域为甚,近十年输沙量约为多年平均水平的2%,2018年输沙量则降至多年平均水平的1%以下.结合遥感数据结果分析,长江、珠江流域水库聚集程度高,居全国前列,此处也是水库建设的热点区域,水库群分布密集,且长江流域水库面积增长迅猛,导致这两个流域近十年输沙量约为多年平均水平的1/3.在河流下游区域大量修建水库,下游流域沉积物不断减少,破坏了流域的冲淤平衡,导致河口三角洲泥沙来源不足,停止向海生长,甚至发生岸线退缩、咸水入侵的现象,给海岸防御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表6 我国江河年径流量及输沙量变动趋势Table 6 Trends of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transport in rivers of China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多时相、高精度遥感影像资料,结合专题图件、统计资料建立了近三十年来我国水库动态数据库,通过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我国近三十年水库数量、库容及空间分布的时空动态,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水库不断扩张,如水库数量由1990年的8 387座增长到2015年的97 988座,同期库容量由4 660亿m3增长到8 581亿m3,但是小型水库的基数大增长速率较为缓慢,大型水库增长率最快且对库容量的贡献最大;大型水库库容量远超小型水库与中型水库的总和,其水资源调节能力及社会经济效益也最为突出.

(2)从空间布局来看,我国水库分布集聚区,由地表水资源丰沛的湖北、珠三角地区,逐渐向经济发达、人水矛盾突出的京津唐、长三角蔓延,出现四核并存、相互连通的集聚格局,各个核心之间的关联度逐渐上升.

(3)水库的大量兴建,在促进防洪排涝、水能利用、提供水资源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效应,但同时由于大量拦截水资源与泥沙,造成冲淤失衡等负面生态环境影响.

由于本研究涉及范围比较大,较为精确的水库面积及库容量信息获取是进一步认知我国水库社会与自然效应的前提,也是下一步将重点开展的研究工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水库实时信息共享,多目标优化问题与水库群间的调度将是研究热点.

猜你喜欢
供水量水库数量
成都市主城区日供水量的气象相关性分析
漳河有一水库群
基于2018、2019年度鸡西市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分析
河南省供水结构变化及不平衡性
出山店水库
统一数量再比较
钦州市水利工程可供水量分析与预测
出山店水库
头发的数量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