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2020-04-09 11:12王燕张建国张明如托蓝河
园林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文献旅游

王燕 张建国* 张明如 托蓝河

我国传统乡村旅游的现实需求促生了乡村生态旅游,自诞生起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门领域。文章采用系统综述法对665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其主题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经济视角是主线,研究地域覆盖全国、研究方法多样。从时间序列上看,可将其划分为萌芽阶段(1999~2002年)、初步发展阶段(2003~2009年)、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4年)、深入研究阶段(2015~2017年)。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从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主体、客体、产业发展、开发研究、营销管理及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最后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提出游客体验、人文资源、营销管理、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的展望。

乡村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研究展望

在大众休闲时代的背景下,旅游业深刻改变了乡村空间发展格局,凭借着区别于城市的区域生态环境及乡村优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1],乡村地区成为旅游者出行的重要目的地。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与乡村发展相融合,其功能的植入一方面为乡村地域带来了调适、优化的机遇[2],然而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传统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也引起了许多问题,如游客骤增导致的地域生态污染和破坏,不良示范效应激化当地居民、政府、旅游企业间矛盾、干扰正常生活,盲目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限制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3]。在此背景下,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乡村生态旅游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其强调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4],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乡村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促进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国内年度文献发表数量分布

乡村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研究的发展。我国学界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自谢花林(2002)[5]等发表了第一篇题名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论文,论述其基本类型、开发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研究内容和主题不断变化并逐步深入,为实际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本文基于我国1999~2017年间发表的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从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主体、客体、开发、管理、产业发展及可持续性7个方面对此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在阐明我国研究的现状和进展的基础上为之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建议和引导。

1 文献统计方法

文章选用系统综述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检索、删选、建立文献数据库的方法系统性采集了中国乡村生态旅游1999~2017年相关文献,并据此对研究成果进行整体的总结性概述。

(1)检索。文献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依照文章的研究方向,确定以“乡村生态旅游”为检索项,“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为关键词同时进行模糊检索,检索时间为2018年7月16日,文献发表时间从1999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共得到817篇文献。

(2)删选及建立文献数据库。按照时间线在EXCEL中建立数据库,录入文献基本信息,同时进行文献的删选工作:去除著作评述、会议通讯和报刊报道;删除质量差、篇幅过于简短的论文;删除同一作者重复率较高的论文,整理完毕后共计得到665篇论文。

2 文献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2.1 文献年度发表量和期刊类别

按照时间序列对检索的文献进行统计,以此归纳出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图1)。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大致分为4个阶段:(1)1999~2002年为研究萌芽阶段,文献数量整体偏少,在2002年第一次明确出现“乡村生态旅游”前,其研究内容的概念范畴混为一体,未有明确划分[6];(2)2003~2009年为初步发展阶段,文献量稳定上升。这与该阶段国家的旅游主题大多以乡村、生态有关,学术界也相继开展了相关主题的论坛,乡村生态旅游得到各界较高的关注度;(3)2010~2014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关注热度稍有回落,但文献量整体趋于平稳状态,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4)2015~2017年为深入研究阶段,文献量稍有攀升,说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仍是学界一大热门研究领域。

2. 文献研究地域统计

文献按照来源分为4类,包括硕博论文201篇、会议论文25篇、核心期刊142篇、一般期刊297篇。普刊发表最多,核心期刊量相对偏少。侧面反映了该领域的文献量虽多但有影响力、认可度高的文献偏少。此外为具体分析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支撑理论的学科跨度,进一步显现各学科对其的关注度,对文献的所属刊物及期刊类别进行发表情况统计。期刊类别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划分的22个大类为准。本文文献占大类中的12类。

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内容在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工学、农学、林业工程学、管理学等主要核心期刊中都有所体现(表1)。《农业经济》《安徽农业科学》《生态经济》《旅游学刊》《广东农业科学》是发表的文献数排前五的期刊。这些期刊研究内容依托了经济与管理科学、农业科技、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旅游学、工程科技等学科的研究,说明学界对此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得到多个领域的关注。

根据期刊类别比例来看,从经济学和建筑科学角度研究的乡村生态旅游文献比重位居前列,分别为84.51%和9.17%,说明这两类是相关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政治类、农业科学类、环境科学类的学科理论对其进行了补充完善。但是从哲学类、地理科学类、社会科学总论类等视角展开的研究仍比较欠缺,而这些研究有利于推广乡村生态旅游相关观念和产业模式,促进产业联动及科学规范管理,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2 研究区域

根据我国行政划分的八大区域和省域进行文献统计。删除无具体研究区域和以全国为研究地域的文献,对于跨区域的文献分别对应省域和区域各计算一次,共得到500篇,其中有4篇跨区域论文(图2)。西南地区的文献位于首位,占25.6%,这与该区五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起步早,同时具有丰富且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有关。华东、华中、华南地区数量位于第二梯队,华北、东北、西北位列第三,港澳台区数量最少。总体来看,地域分布南多北少,符合我国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的基本情况。

以省域为尺度来看(表2):四川省居于首位,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与自身是乡村生态旅游大省的身份相对应;广西、湖南、浙江、云南、贵州紧随其后,其他省份数量相差不大;数量最少的是甘肃、天津和台湾省;宁夏、青海、港澳区还未有研究先例。

2.3 研究方法

通过对数据库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发现运用定性分析方法的文献共547篇,占82.26%,定量分析的共118篇,仅占17.74%。说明我国学者在研究分析乡村生态旅游的方法以理论描述的定性分析为主,以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为手段的定量研究分析比较缺乏,这限制了结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定量研究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表3)。定量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游客的满意度分析、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综合评估等方面。定性分析使用率最高的是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和SWOT分析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对策、产业联动、基础性研究等方面。

表1 文献所属期刊及其类别分布情况

表2 文献研究省域统计

表3 文献研究方法

2.4 研究内容

通过对文献归纳概括后可知研究内容集中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开发、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主体及客体这7个方面(图3)。具体来看,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性,主题随国家战略变化表现出多样性。经济视角是主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贯穿始终,其中开发对策、模式类研究成果较多;其在产业发展和基础性理论研究领域也有数量可观的成果,其他的研究主题也进一步深化、丰富、补充了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内容。

3 文献研究内容

3.1 基础理论研究

乡村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相关概念内涵的辨析以及特征的总结。张洁[7]是最早进行辨析的学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内容的一部分,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外延则比前两种旅游类型更广。也有学者认为农家乐和乡村生态旅游等是乡村旅游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旅游形式[8]。刘德谦[9]提出乡村旅游与生态是不能厚此薄彼的关系,认为保护乡村原生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趋势。邱云美[10]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和供需发展条件,并将其界定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即指发生在乡村地区可以满足游客对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农事学习等需求,兼具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旅游形式。二是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法律法规等进行论述,这一阶段处于研究的中后期。李露[11]基于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成都和位于其近郊的五朵金花景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保持乡土性景观特征具有积极意义。一些学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保持其良性发展需要从旅游立法、旅游执法监管和培养法制意识三方面着手来确保完善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治保障体系[12-13]。

3. 1999~2017年文献研究内容分布

3.2 游客特征研究

对乡村生态旅游主体即旅游者的研究数量整体偏少。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者的体验感知方面研究,大都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定量分析游客行为特征和感知需求,从而为旅游目的地制定出相应的保障机制。郭磊夫[14]构建出武汉乡村生态旅游游客感知价值概念模型,分为环境、教育、资源、服务、成本五大感知维度,证明了游客满意度、忠诚度与各大感知因子间存在关系。王立龙[15]则从游客感知阻力因素的角度出发,从性别、年龄、教育和收入4个方面归纳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游客的感知特征,并提出降低阻碍因素的建议。杨新军[16]在区分西安的上王村一般游客与生态游客的前提下,基于客源结构的人口统计特征、旅游动机、环境态度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相关依据。

3.3 资源评价研究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内容基本是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潜力这2方面。胡绿俊[17]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广西两个景区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资源开发潜力方面,翟琴[18]运用SWOT分析方法和AHP层次分析方法,对双流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开发潜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秦坤蓉[19]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白马山周边的植物资源进行开发潜力评价,筛选出适合该地发展生态游的具有食用、观赏、保护功能的植物资源。部分学者采用定性方法区分了旅游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而提出开发对策[20]。

3.4 旅游开发

开发是为了发掘、改善和提高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致力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从各个研究区域的区位特征、乡村经济结构、资源分布、市场等要素基础上提出相匹配的开发模式,为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决策、发展方向与培育机制的依据(表4)。

学者对开发对策的研究基本就从“现状-问题-对策”这三方面来论述,同质化问题较严重。各区域开发都存在开发层次较低、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科学规划、旅游人才匮乏等公共问题。对策基本从宏观层面进行的分析,大都建议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注重市场、产品、环境和人才的培育及规章制度的完善等。少部分学者角度新颖分析了互联网+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及开发对策,就如何推动乡村生态游智慧化建设进行了论述。

表4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3.5 管理与营销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是指通过建立规范制度,从而明确其发展方向、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使得其步入规范化道路。一般是对环境资源、游客以及当地居民三方进行约束管理。随着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深入,学者对农产品品牌建设、营销模式较为关注。因为正确有效地运用营销推广理论知识,对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转型发展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21]。要想成功塑造乡村生态旅游区的品牌形象,需要从品牌定位、媒介创建、设施硬件以及营销渠道四方面着力[22]。以品牌和精品开发为龙头,打造“生态体验”为理念的营销组合,有助于扩大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和提升市场化水平。

3.6 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生态旅游的火热发展,游客激增对环境带来较大压力,必须要考虑到其发展是否在合理的生态环境承载强度之内。章江琴[23]从综合生态容量、空间容量、设施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上虞市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得出该市的设施容量限制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王钰菲[24]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隆回县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胡雪峰[25]提出以低碳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契合点来化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困境,打造其可持续发展新格局。除此以外,推行循环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与经济可持续的必然选择[26]。学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偏少。

4 研究结论

综上所知,在1999~2017年间,虽然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起步晚,但是其发展迅速,得到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关注。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区域范围覆盖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研究主题内容逐步深入,说明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

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如下特征:(1)乡村生态旅游基础性研究更加全面。学者已在乡村生态旅游概念与内涵、特征等内容上达成了共识,并逐步开始思考其指导思想、法律法规等方面,以期为保障良性发展构建理论基础。(2)乡村生态主体和客体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于旅游者来说,研究虽开始凸显人文关怀,将视线由乡村地区开发转向游客的感知体验分析,但缺少对游客出游的内外因素分析。而旅游资源则以自然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潜力研究为主,缺乏民俗文化资源的分析。(3)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多元发展。学者就国家政策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研究。视角也从单产业路径转向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产生了“旅游+”“+旅游”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多种模式。(4)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更加丰富。开发类的研究成果贯穿始终,内容也随时间推移逐步细化。目前也开始朝着乡村生态旅游区域开发系统的研究,实现开发由点到线在成面的蜕变。对人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社区居民或旅游者,针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5)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相对单一,忽视了营销管理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1)学科关注度高但交叉分析少,同质化问题严重。因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特性,大量文献都仅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相似的学术成果不在少数,而与建筑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占少量比例,同哲学、地理科学等社会学科的交叉研究极度缺乏。(2)核心期刊发表量较少,理论缺乏广泛的影响力和说服力。究其原因是由于定量方法分析的文献偏少,相关研究成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大打折扣,得不到核心期刊认可。(3)研究内容存在重开发、轻管理的问题,对游客体验和旅游资源、环境容量可持续的研究单一且相关文献偏少。

5 研究展望

(1)旅游者情感体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已发展到转型升级阶段,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情感体验是乡村生态旅游价值的现实需求。关于乡村生态旅游者感知影响因素的理论已较为成熟,但从游客情感体验的内外因素方面分析应成为接下来学界的研究重点,以便深入了解游客对于旅游地动机的情感要素。通过游客反馈体验有针对性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良性发展。

(2)人文旅游资源挖掘。乡村生态旅游的吸引物不仅仅是环境的优美,最关键的还是其独有的文化资源。目前,学者集中分析其自然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潜力,还未有对其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先例,鲜有对乡村生态文化资源有所挖掘的文献。故接下来学者可从其文化资源的内涵、影响、保护传承等方面入手,以期使内容更加完整全面。

(3)营销管理提升。我国已不再是普遍开发的时期,为避免旅游资源闲置和开发后继无力的现象,其管理营销应是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目前相关研究理论浅显、分散,接下来学者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开发模式、地域特征、利益相关者等总结系统的营销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建设的发展。

(4)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体验经济大热,学者们也将它们与乡村生态旅游结合相分析,有了初步研究。虽小有成果,但影响力不够广泛。故学者应继续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不可忽视的还有“互联网+乡村游”的研究,乡村生态旅游智慧化也是未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文献旅游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旅游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